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1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3篇
预防医学   109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人们习惯地认为自杀者的年龄多在中青年段。因为青年涉世不深,情绪不稳定,遇事缺乏冷静态度,特别是在失恋、失职的情况下容易走向极端;而中年人则常因工作生活中出现了问题,如夫或妻有了外遇、晋级失意、股票暴落等走上绝路。这些以前在我们急诊中是常遇到的情况。但近年来,老年人的自杀行为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一般认为,老年人经历了世间沧桑,应该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各类事情,是不应该寻此绝路的。那为什么老年人会出现这么多轻生的行为呢?这种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让我们先来看三个例子:例1:男性患者,92岁,刎颈后被送来急…  相似文献   
92.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方式。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115例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并与对照组(395名)比较。结果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其一级亲属高(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对照组高(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高(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93.
94.
高小红  张海燕 《新疆医学》2009,39(12):68-70
面对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压力,任何人都有可能选择自杀。自杀行为己成为现在精神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总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154例自杀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有无诱因、自杀方式等。  相似文献   
95.
67例抑郁障碍伴自杀行为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与预测。方法对67例有自杀行为和108例无自杀行为的抑郁障碍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结果高文化程度和城镇居民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高。结论Hamilton抑郁量表总分不能作为预测抑郁障碍自杀危险性的有效指标,而焦虑/躯体化与绝望感因子分对抑郁障碍自杀危险性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6.
109例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前自杀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09例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前自杀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占48.63%,情感性障碍占26.61%。年龄在18 ̄35岁、内向性格、文化程度低、体力劳动者、Ⅰ级亲属家庭史阳性,以往有自杀行为、病前有精神刺激因素以及以妄想幼觉或消极观念为主下状等,均为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潜在高危因素,本文并就自镣预防进行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97.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况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335例在校学生,包括初中生2695名、高中生3937名、大学生703名。采用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人口学资料、最近12个月内的自杀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样本的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3%,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6.9%,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2.1%,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1.0%。自杀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年级越低(OR=0.92)、求助行为越少(OR=0.62)、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OR=1.15)、孤独感越多(OR=1.4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0),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求助行为越少(OR=0.67)、孤独感越多(OR=1.2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9),自杀计划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不安全感(OR=1.16)、失眠(OR=1.33)、抑郁情绪(OR=2.30)、自我伤害行为(OR=2.45)越多,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年级越高(OR=1.28),抑郁情绪(OR=3.78)、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2.53),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自杀问题可能与孤独、不安全感、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和缺少社会支持等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自杀行为、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共纳入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5例,按有无自杀未遂行为分为自杀未遂组(n=31)、无自杀行为组(n=34),健康对照30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k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病例组的抑郁、绝望与自杀意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蛋白浓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定BDN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行为组的BDNF蛋白浓度[(57.3±9.2)ng/mL,(76.0±25.7)ng/mL vs.(113.8±44.4)ng/mL,均P0.05]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0.2±0.0),(0.5±0.0)vs.(1.0±0.1),均P0.0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蛋白浓度和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无自杀组(P0.05)。病例组(n=65)血清BDNF蛋白浓度与SIOSS总分(r=-0.24,P0.01)呈负相关,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r=0.28,P0.01)呈正相关;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HAM D总分(r=-0.46,P0.01)、BHS总分(r=-0.42,P0.01)、SIOSS总分(r=-0.43,P0.01)呈负相关,与病程(r=0.19,P0.05)呈正相关。结论:研究提示外周血BDNF蛋白和mRNA水平低可能是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
林明芳 《大家健康》2013,(4):160-161
目的:研究分析精神病病患自杀行为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有自杀行为的49例精神病病患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精神病病患自杀行为原因并通过相应措施进行干预护理;结果:精神病病患自杀行为有一定起因与规律性,"精神症状、情感障碍、不良生活事件"为精神病病患自杀行为的主要诱因,自杀时间上夜晚(下夜高于上夜)高于白天;结论:对于精神病病患自杀行为应充分认识其诱因与规律性,通过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精神病病患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提升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了解昆明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现况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昆明市5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1 164名学生进行集体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有效人数1 163人,其中男生548人,占47.1%;女生615人,占52.8%,年龄11~18岁,平均(15.17±1.838)岁;有153人考虑过自杀,占13.1%比例.对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后发现,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均对中学生自杀行为有影响.结论自杀行为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受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其影响因素加强综合干预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