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9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318篇
耳鼻咽喉   100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426篇
口腔科学   170篇
临床医学   700篇
内科学   22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35篇
特种医学   224篇
外科学   999篇
综合类   2082篇
预防医学   248篇
眼科学   115篇
药学   1220篇
  6篇
中国医学   1565篇
肿瘤学   68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416篇
  2012年   569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470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521篇
  2007年   476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目的探索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技术在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对照组,术前行腰椎MRI平扫,观察组术前行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扫描,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结果置管时间和镜下操作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两组腰椎功能JOA评分差异均不明显,P0.05;术前、术后1 d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三维磁共振重建技术为经皮侧路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提供准确的病变三维结构信息,精准定位,设计科学合理的穿刺点、路径等,避免误穿等情况,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法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8年4月8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8例,年龄25~78(50.8±10.5)岁,均观察行腹腔镜手术,术中于胆总管切开后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记录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随访并发症,并总结技术经验。结果 成功完成腹腔镜下手术81例,成功率94.2%(81/86),其中1例因末端结石嵌顿难以取出,后经胆道镜下碎石取出。其余5例中,1例因胆囊十二指肠漏中转开放手术,4例因胆囊炎急性发作后三角区纤维化难以分离而中转开腹。81例成功手术者:手术时间为(80.2±18.6)min,术中出血量为 (20.0±3.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15.5±5.7)h,术后排气时间为(30.2±10.2)h,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2.4±0.4)d,术后住院时间 (10.4±2.6) d。术后4~6周拔除T管;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术后胆漏、胆道狭窄、再发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 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法使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变得简单易行且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调整剑突下孔的位置、注意手术细节,改进手术流程,可减少了手术时间、创伤,并能取尽结石,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3.
突触穿孔现象及其生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突触穿孔现象及其生理意义章子贵,徐晓虹,吴馥梅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南京210093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也是神经系统内敏感易变的部位,它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其中突触穿孔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机理尤其为研究者们所关注。许多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含银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材料(Ag/MSN-Chi)的制备方法及其微观表征、细胞毒性、吸水性能、抗菌性能及止血性能。 方法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致孔剂,采用离子交换法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中引入银离子,制备出具有抗菌作用的新型有序的含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Ag/MSN)材料。再利用烷基化壳聚糖负载Ag/MSN,制备出Ag/MSN-Chi。根据所用材料不同将实验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又分为3个亚组:MSN组、Ag/MSN组、Ag/MSN-Chi组,空白组为不加任何材料的阳性对照。计算MSN和Ag/MSN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和Ag/MSN与Ag/MSN-Chi的电荷。并通过吸水实验、体外凝血实验、抗菌实验对MSN、Ag/MSN和Ag/MSN-Chi的细胞毒性、吸水性能、止血性能及抗菌性能进行评价,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吸水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抑菌率。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采用医用纱布处理)、Ag/MSN组(采用Ag/MSN处理)、Ag/MSN-Chi组(采用Ag/MSN-Chi处理),每组6只,建立肝创伤出血模型,计算止血时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MSN的比表面积为(523.8±12.4) m2/g、孔容为(1.2±0.4) m3/g、孔径为(3.5±0.9) nm;Ag/MSN的比表面积为(521.6±11.7) m2/g、孔容为(1.15±0.5) m3/g、孔径为(3.6±0.7) nm,2种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4、0.135、0.015,P值均大于0.05)。经测量,Ag/MSN的Zeta电位为-19.7 mV,Ag/MSN-Chi的Zeta电位为10.27 mV,表明Ag/MSN表面电荷从负值变为正值。Ag/MSN-Chi组、Ag/MSN组和MSN组与小鼠成肌细胞共培养1、4、7 d的细胞相对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61、4.72、3.52, P值均大于0.05)。Ag/MSN组吸水率分别与MSN组和Ag/MSN-Chi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2、1.159,P值均大于0.05)。经检测,Ag/MSN-Chi组、Ag/MSN组、MSN组和空白对照组的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8,P>0.05);Ag/MSN-Chi组、Ag/MSN组、MSN组和空白对照组APTT分别为(20.9±2.1)、(28.5±3.4)、(31.4±2.6)、(38.7±2.5) s,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0,P<0.05);Ag/MSN-Chi组、Ag/MSN组、MSN组APTT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43、4.186、3.506,P值均小于0.05);Ag/MSN-Chi组APTT与Ag/MS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4,P<0.05)。MSN组在培养0.5、2、4、6、24 h 5个时间点抑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437,P>0.05);培养0.5 h,Ag/MSN组和Ag/MSN-Chi组抑菌率分别为(99.7±5.2)%、(97.1±5.4)%,与培养0.5 h MSN组抑菌率(11.2±5.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78、18.775, P值均小于0.05);培养24 h,Ag/MSN组和Ag/MSN-Chi组抑菌率分别为(73.2±5.1)%和(72.9±6.9)%,与MSN组(11.8±5.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04、11.825, P值均小于0.05)。Ag/MSN-Chi组、Ag/MSN组和对照组止血时间分别为(12.3±1.5)、(17.2±3.4)、(28.1±3.8) 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92,P<0.05);Ag/MSN-Chi组和Ag/MSN组止血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73、5.236, P值均小于0.05);且Ag/MSN-Chi组与Ag/MSN组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5)。 结论Ag/MSN-Chi在不增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具有有较好的吸水性能、止血性能及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骶骨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发生骨折的机理。方法:采集人体新鲜骨盆标本10具,分别行动态冲击试验和静态破坏试验,测量动态骨折时的一系列动力学参数,确定骨折的动力学特性。结果:⑴骶骨受垂直冲击时按应力波的传递方向发生骨折,其动力学性质呈粘弹性,应力波呈周期性衰减,得到了骶骨的载荷响应曲线与应变响应曲线;骶骨骨折的平均冲击载荷为(9366±514) N,冲击时间为(2.78±1.02) s,动荷系数为1.21。⑵骶骨的动态破坏机制与静态破坏机制有很大的不同,不但极限载荷不同,而且前者随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快速增加,冲击能量在25 J以上时呈脆性劈裂状通过骶孔或骶髂关节骨折,并累及神经根损伤,而静态大多为骶髂关节骨折。结论:骶骨骨折大都在高速冲击下发生,与其动力学特性、力的传导以及动载荷响应等诸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6.
研究了膜孔内接枝聚异丙基丙烯酰胺 (PNIPAM)“开关”的温敏型智能膜的制备 ,并对其进行了温度感应开关性能实验。实验中采用等离子体接枝填孔聚合法将 PNIPAM接枝在多孔平板膜的膜孔中 ,结果表明 ,这种接枝了 PNIPAM“开关”的多孔膜具有温度感应特性 ,其利用膜孔内 PNIPAM接枝链的膨胀 -收缩特性实现了感温性开关性能。当环境温度低于 PNIPAM的低临界溶解温度 (L CST)时 ,膜孔内 PNIPAM分子链膨胀而使膜孔呈“关闭”状态 ;而当环境温度高于 L CST时 ,PNIPAM分子链变为收缩状态而使膜孔“开启”。温敏开关的 L CST可通过添加丙烯酰胺 (AAM)与异丙基丙烯酰胺 (NIPAM)共聚来调节 ,AAM与 NIPAM共聚开关的 L CST随 AAM添加量的增加而单调上升。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对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240个T1~12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起止位置和毗邻,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在229个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564个椎间孔韧带,另11个椎间孔外口区域未发现韧带,椎间孔外韧带的出现率为95.42%。韧带有2种类型,放射型占24.11%(136个),横跨型占75.89%(428个)。放射型韧带在T1及T9~12节段较为常见,而在T2~8节段则相对较少。其中有43.44%(245个)韧带分布于椎间孔外口区域的前部,39.89%(225个)分布于后部,11.35%(64个)分布于上部,5.32%(30个)分布于下部。 结论 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存在2种类型的韧带;其中放射型韧带可能是一种脊神经抗牵拉的结构,对脊神经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横跨型韧带可能是胸椎压缩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潜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利用Unigraphics(UG)三维重建技术寻找枢椎侧弓螺钉安全钉道的经过,并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对4例干燥和8例新鲜枢椎行CT扫描, UG软件重建虚拟实体,利用3.5 mm虚拟螺钉模拟进钉,寻找安全钉道经过的特征标记点.以此为基础,测定57例干燥枢椎安全钉道的内倾角与上倾角(AutoCAD环境)及进针点距峡部及下关节突外缘的距离(手工测量).结果:模拟发现横断面安全钉道经过前弓中宽后界的内中1/3交界与中宽前界的外中1/3交界,矢状面经过前弓中宽后界中部及前界中宽与上关节突下界交界处.对另57例干燥标本进行测量发现安全钉道的内倾角为左/右=(10.94±6.53)°/(11.95±2.82)°,上倾角为(13.31±5.44)°/(14.45±3.80)°,在大多数标本椎板后下方有一突起的骨嵴 (左/右=84.2%/84.98%) ,进针点多位于这一骨嵴线上(左/右=87.5%/84.9%).进针点距离下关节外侧缘左/右=(6.71±1.33)mm/(6.28±1.48)mm,距离后弓左/右=(9.93±1.38)mm/(8.47±1.70)mm.个体间差异较大.结论: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的安全钉道在横断面经过横突孔区域(侧弓前份)中宽后界的内中1/3交界与中宽前界的外中1/3交界,矢状面经过后方中宽中部及前方中宽与关节突下界交界处,不同侧别间及不同个体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9.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对一例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 - CoV - 2)变异株进行鉴定,了解不同样本类型中新冠病毒的检出情况。方法 采集咽拭子、痰液、粪便、尿液和血液多种类型样本共13份,分别提取核酸,用荧光RT - PCR法检测SARS - CoV - 2。使用纳米孔MinION Mk1C测序仪,对阳性咽拭子样本进行实时SARS - CoV - 2靶向扩增全基因组测序,运用artic - ncov2019、DNAstar和Mega等软件对测定序列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咽拭子、痰液、粪便、血浆和尿沉渣样本中均检出SARS - CoV - 2核酸,咽拭子和血浆样本在发病的前四天均能检出,尿沉渣样本在发病当天能检出。基于纳米孔测序技术,7 h即获得SARS - CoV - 2全基因组数据,经分析显示为新冠病毒Alpha变异株。结论 本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病原为SARS - CoV - 2 Alpha变异株,咽拭子、血浆样本和尿沉渣样本在发病早期均能检出SARS - CoV - 2核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