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09篇
内科学   144篇
神经病学   330篇
特种医学   2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380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9篇
  2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91.
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是指最大径超过1.0 cm和2.5 cm的颅内动脉瘤。包括载瘤动脉闭塞、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液态栓塞剂或混合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植入、血流转向支架植入等多种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均可用于治疗此类动脉瘤,每一种方法的应用都伴随着对动脉瘤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和治疗理念的进步。本文主要对此类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s,GDC)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采用GDC联合微弹簧圈治疗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脾动脉瘤位于脾动脉起始部,3例位于脾动脉中段,3例位于脾门处。瘤体平均直径(24±3.4)(20~28)mm。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栓塞成功,共使用GDC33枚,普通弹簧圈58枚,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11±4.5)(5~181个月,脾动脉瘤未见血流通过,无脾梗死发生。结论GDC结合微弹簧圈栓塞脾动脉瘤安全可行,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栓塞材料的选用及异位支气管动脉的探查对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例陈旧肺结核咯血,11例支气管扩张症,20例咯血待查,3例肺癌咯血,1例纵膈肿瘤咯血,1例甲状腺癌肺转移,以及1例动脉导管未闭所致大咯血共40例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其中34例患者行1次栓塞治疗,3例患者行2次栓塞,1例行3次栓塞,另2例患者血管收缩未行栓塞治疗。9例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1例单纯使用明胶海绵,4例单纯使用PVA,其余24例混合使用弹簧圈明胶海绵或PVA栓塞。术后进行为期2~24个月的追踪观察,对咯血有无复发、复发的时间、复发的原因、相应的治疗及效果进行了统计。结果38例成功栓塞治疗患者中36例即刻止血,2例咯血量明显减少。4例患者3 d后由于咯血再发再次行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由于心肺功能衰竭数20 d后死亡。半年内5例出现再咯血,其中3为肿瘤患者,1例为先心病患者服用抗凝药,于3个月后一支未经栓塞的血管首次出血;1例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侧支循环。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大咯血时疗效确切。防止异位开口支气管动脉的漏栓、弹簧圈+明胶海绵/PVA双重栓塞、注重治疗病因、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总结应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0例病人术前进行充分的心理护理和疾病知识教育,术后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本组40例病人成功置入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完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监护,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95.
电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千里 《安徽医学》2004,25(6):509-510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靠的.电解可脱弹簧圈(GDC)在熔断前具有可回收性,操作简便、更加安全;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创,近十年来发展迅速[1-3].近年来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用GDC栓塞治疗,或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5].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钨丝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经Tracker-18或Magic3F/2F微导管送入钨丝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结果 6例患者共进行7次栓塞,有5例动态瘤95例-100%闭塞,颈内动脉入颅内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的第二次治疗均闭塞90%,6例均保载瘤动脉通畅。结论钨丝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疗效确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7.
柳叶刀     
神经外科夹闭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2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ISAT):一项对生存情况、依赖性、癫痫发作、再出血、亚组和动脉瘤阻塞影响的随机对比试验;1989-2003年间脑损伤预后趋势和神经外科护理效应的观察研究;糖尿病足皮肤微循环和肌肉代谢的早期改变;一项隐源性卒中患者Fabry病患病率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998.
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9例患者,32个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分析栓塞效果.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0例.择期栓塞患者术前3天予以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有患者术后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5天抗凝治疗.术后复查21例.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除1例巨大动脉瘤为次全栓塞外,其他均致密栓塞.其中1枚支架覆盖2个动脉瘤并栓塞3例,支架辅助栓塞巨大宽颈动脉瘤3例,支架置入行二期动脉瘤颈残留弹簧圈再栓塞2例,动脉瘤常规弹簧圈栓塞后3年复发再以支架辅助栓塞1例.急症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狭窄堵塞.复查21例中,除1例次全栓塞的巨大动脉瘤出现动脉瘤腔部分显影外,其余20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 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有助于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性期可以使用支架,但在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的前提下,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对部分获得血管造影随访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联合颅内Neuroform支架和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中,除1例死于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疗效,其中6例病人术后半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但仍需长期观察。结论 联合颅内支架和生物活性弹簧圈是一有效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颅内支架理想的大小选择和恰当的植入位置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一环,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入瘤腔后可有效促进血栓和结缔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一、材料和方法选择直径 0 0 0 2英寸的钨丝 ,制作外径为 0 14英寸的第一级螺旋圈 ,再单向螺化二级螺旋圈后经高温定型 ,使其产生人为大小的形状记忆效果。根据二级螺旋体的外径和长度给实验提供 7种规格 13种型号的圈体 ,分别为 2× 2 5 (2为二级螺旋外径值及规格 ,2 5为一级螺旋圈体长度 ,单位毫米 ,依此类推 ) ;2× 2 5  3× 80  4× 80  5× 10 0  5× 15 0  6× 10 0  6×15 0  8× 10 0  8× 15 0  10× 15 0。微型铸造铜材卡头 ,其臂杆与圈体一端用医用胶粘接。就材质、顺磁性、初级螺旋解旋力 ,导管内推送与回抽摩擦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