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09篇
内科学   144篇
神经病学   330篇
特种医学   2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380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9篇
  2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11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12例CCF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主要应用球囊导管,对较为复杂的病例还使用了游离弹簧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等栓塞材料,6例患者采用了静脉入路。结果 本组105例成功闭塞瘘口且保留载瘤动脉通畅,7例闭塞载瘤动脉,10例复发(8.9%)。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CCF的首选方法,应力争解剖治愈。对复杂的CCF可联合应用球囊、游离弹簧圈及GDC等栓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 1 7例患者中 1 8个颅内动脉瘤 ,其中 1 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发病者 ,术前Hunt和Hess分级 :Ⅰ~Ⅱ级1 0例 ;Ⅲ级 3例 ;Ⅳ级 2例。结果  1例死亡 ,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 ,1 3例痊愈。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 ,但还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合理选择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生活。在我国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外科手术直接夹闭或切除某些动脉瘤已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当然,两种方法也都有各自的适应证,因此,还需要大宗病例以及长期随访进行比较和验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造成的继发脑损害也是影响病人预后和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学者研究表明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能够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害,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作者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应用三维成篮技术结合水膨胀弹簧圈栓塞小瘘口颈动脉海绵窦瘘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9~58岁,平均40.6岁。3例外伤后出现海绵窦瘘,1例自发性海绵窦瘘。病程1-8个月,合并糖尿病史1例。临床表现:与脉搏同步的颅内杂音3例,眼球突出4例,不同程度眼球运动受限3例,复视3例,视力减退2例,有轻度头昏、头痛2例,伴有癫痫发作1例。均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小瘘口颈动脉海绵窦瘘。使用水解脱MicroPlex微弹簧圈和HydroCoil水膨胀微弹簧圈。  相似文献   
15.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的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安全性。方法20例患者(其中18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以头痛起病)经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2例、4例、4例、10例。其中小脑上动脉供血之动静脉畸形1例,伴有血流相关破裂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多发动脉瘤1例。所有动脉瘤均采用GDC、EDC或Matrix弹簧圈栓塞。其中单纯栓塞动脉瘤2例;栓塞动脉瘤同时栓塞载瘤动脉18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的死亡,术后出现一过性功能障碍2例;载瘤动脉栓塞后多数可见侧支供血,未见叫显的小脑供血减少。结论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由于动脉瘤特性、载瘤动脉细小、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比例等因素,多需要闭塞载瘤动脉。为避免可能造成的侧支血管的闭塞,建议用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将全部应用Orbit三维型水解弹簧圈栓塞30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金属弹簧圈标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触诊不清的乳腺良性肿块,41例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在超声引导下行术前边界定位及肿块标记。事先测量好肿块最大直径,选择相应长度的金属弹簧圈,通过18G穿刺针,用导丝准确将弹簧圈放入肿物最大切面两极。41例乳腺癌定位后继续化疗2~3个周期。结果13例触诊不清的乳腺良性肿块连同其内的弹簧圈被准确、完整切除。41例乳腺癌中,术后弹簧圈周边即肿物切缘病理未见残留癌细胞术前化疗期间,经超声观察,39例肿块缩小,其中9例术前超声显示肿物边界已显示不清,只显示金属弹簧圈,这其中3例术后肿物连续病理切片,证实未见癌细胞。结论超声引导下金属弹簧圈肿物边缘定位,对触诊不清的乳腺肿块边界定位是一种新方法。特别是对于术前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肿块超声随访、化疗疗效评价以及指导术后病理取材部位等方面有更实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76例80个颅内动脉瘤。对23个宽颈动脉瘤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栓塞治疗,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治疗动脉瘤4个,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治疗5个,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4个。6个巨大动脉瘤5个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个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48个(64.9%。48/74),90%以上栓塞11个(14.9%,11/74),疏松(90%以下)栓塞15个(20.3%,15/74)。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5.3%,4/76),2例死亡。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支架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理想、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但动脉瘤栓塞的并发症仍不容忽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6月-2007年2月采用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旨在探讨其处理与预防护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 mi detachable coils,GDC)和水压可解脱弹簧圈(detachable coils system,DCS)栓塞颅内动脉瘤78例.结果 发生并发症1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急性脑梗死2例,血管痉挛3例,弹簧圈脱出动脉瘤2例,其中1例死亡,余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