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异位ACTH综合征与垂体性库欣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显示 ,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综合征患者血浆ACTH水平较垂体肿瘤高 ,同时由于其垂体ACTH分泌受到抑制 ,由垂体外肿瘤产生的ACTH一般不被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甲吡酮抑制皮质醇合成时 ,垂体ACTH腺瘤ACTH分泌增加 ,而分泌ACTH的异位肿瘤不出现此种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可刺激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的ACTH释放 ,但在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则无此作用。异位分泌ACTH肿瘤检测常依赖于胸腹部CT及MRI。依赖垂体ACTH的库欣病患者垂体附近ACTH浓度较被稀释的周围静脉中ACTH高 ,故亦可用两者比值 (IPS/P)对两种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62.
63.
库欣病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导致高皮质醇血症的临床综合征。由于高皮质醇血症的持续存在,库欣病患者可以出现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代谢障碍等临床表现。对于库欣病,准确地诊断、恰当地治疗以及后续随访都极为重要。国际垂体协会根据新近研究证据,于2021年12月发布了《库欣病的诊断和管理共识(更新版)》,对于库欣病的筛查和诊断流程、术后监测、药物和放射治疗、并发症管理均有更新。本文重点对该共识中库欣病药物治疗部分进行解读,希望促进全科及专科医生对库欣病的规范化诊治。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对3例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腺瘤( EA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探讨EAPA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今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库欣病1 024例,其中3例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APA,女2例,男1例,年龄19~22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EAPA位于鞍上(2例)和左侧海绵窦(1例).1例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抑制,2例接受了岩下窦静脉取血(IPSS),1例(鞍上占位)岩下窦与外周血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比值为10.26;而另1例(左侧海绵窦占位)为<2.3例患者术后血ACTH及尿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 EAPA是库欣病的罕见病因,诊断及手术均存在较大难度,IPSS对EAPA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临床表现为库欣病的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9例库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MRI显示垂体大腺瘤2例、微腺瘤14例、可疑微腺瘤11例、未见肿瘤征象者2例。其中14例行双侧岩下窦采血(BIPSS)检查。可疑微腺瘤和未见肿瘤征象13例术前均依据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和BIPSS诊断为库欣病。29例患者均行经右侧单鼻孔-蝶窦手术切除肿瘤。以术后2 d内上午8:00血皮质醇低于5μg·dL-1(1μg·dL-1=27.6 nmol.L-1)、24 h尿游离皮质醇正常、原有症状缓解或消失作为术后即刻生化缓解(IPBR)标准。结果:29例患者均病理证实为垂体ACTH腺瘤。23/29例(79.3%)症状缓解,术后皮质醇水平介于0.47~4.35μg·dL-1,平均为2.37μg·dL-1。术前MRI显示明确腺瘤患者的缓解率[15/16例(93.8%)]高于可疑微腺瘤和未见肿瘤患者的缓解率[8/13例(61.5%,P<0.05)];术前MRI提示可疑微腺瘤和未见肿瘤的13例患者中,行BIPSS检查患者的缓解率[7/9例(77.8%)]高于未行BIPSS检查患者[1/4例(25.0%)]。14例行BIPSS检查者中,9例术中所见病灶位置与术前BIPSS提示位置相符9/14例(64.3%)。结论:BIPSS有助于库欣病术前ACTH微腺瘤的鉴别诊断和肿瘤定位;经蝶入路是治疗垂体ACTH微腺瘤手术的首选方法,术后未缓解或复发病例可考虑再次手术,术前MRI显示肿瘤的患者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6.
妊娠期女性发生库欣综合征时,对母体与胎儿均有严重危害。与非妊娠人群相比,妊娠期女性由于妊娠本身的影响,其库欣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有明显不同,为正确诊断、治疗带来很大挑战。本文主要探讨妊娠合并库欣综合征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妊娠合并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女性妊娠期合并库欣综合征在临床中非常少见,但可对母体与胎儿产生严重危害。在诊断方面,妊娠期女性由于妊娠本身可导致的肾上腺皮质醇生理分泌的增加,其库欣综合征的症状可被掩盖,生化诊断也存在困难,需要结合症状及血尿皮质醇等升高的幅度以及影像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治疗方面,需要对不同病因的库欣综合征的处理方式和流程进行优化,或对终止妊娠的时机作出判断,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本文主要综述妊娠合并库欣综合征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这类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70%~80%的库欣病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性垂体腺瘤造成,由于腺瘤大小、位置和特性等原因,目前影像学上检出率较低。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及不足,以便选择一个适当的检查方法,对判断疾病性质、进行下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MRI未见异常的库欣病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未见异常的库欣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MRI未见异常的库欣病的临床资料。除1例Nelson综合征外,其余35例均有典型的皮质醇增多症的表现,内分泌学检查答合库欣病31例,不典型5例,36例均行经蝶窦垂体探查术,随访时间0.5-4年,平均1.5年。结果 36例中病理为垂体ACTH腺瘤37例,垂体ACTH细胞增生4例,未见肿瘤或增生5例。结合内分泌检查及临床表现,全组治愈率为67%,缓解率为19%。结论 对于MRI未见异常的库欣病,如果临床和内分泌学典型,可行经蝶窦垂体探查术;对内分泌学检查不典型而临床排除异位ACTH腺瘤的患者有手术探查的相对适应证。  相似文献   
69.
库欣病是由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引起的一种以严重的慢性高皮质醇血症为特征的罕见病,其典型表现包括向心性肥胖、糖代谢异常、骨质疏松、高血压和低脂血症。库欣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经蝶窦垂体瘤切除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及双侧肾上腺切除手术为辅助治疗手段。但由于库欣病病因复杂,且存在因故不能手术或在放射治疗的同时需使用药物控制血皮质醇浓度的患者,药物治疗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库欣病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3类:作用于垂体的神经递质类药物如帕瑞肽、作用于肾上腺抑制皮质醇分泌的药物如酮康唑及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如米非司酮。在治疗库欣病的这3类药物中,垂体靶向药物直接作用于ACTH腺瘤,是最有希望的用于缩小肿瘤大小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也是治疗库欣病的趋势。本文将依据库欣病的发病机制及近年来的靶向治疗热点,从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多巴胺D2型受体以及细胞周期依赖激酶2(CDK2)等角度对垂体靶向药物及其相应靶点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库欣病经蝶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7至2003年间我科收治的87例库欣病经蝶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激素水平、术前MR I检查、肿瘤大小、术中肿瘤及瘤周垂体切除范围、病理结果、术后激素下降水平等因素应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判定影响库欣病经蝶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87例库欣病经蝶手术的患者有21例手术后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2~60个月,平均33.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术中肿瘤及瘤周垂体切除范围、肿瘤病理类型、术后激素下降水平可能与库欣病的复发有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中肿瘤及瘤周垂体切除范围(odds ratio,OR=3.993,P<0.05)、肿瘤病理类型(OR=0.200,P<0.05)、和术后激素下降水平(OR=5.280,P<0.05)是影响库欣病经蝶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肿瘤及瘤周垂体切除范围、肿瘤病理类型、术后激素下降水平可作为库欣病患者经蝶手术后是否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