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8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178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19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21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03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18篇
预防医学   749篇
药学   154篇
  6篇
中国医学   128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重复刻板行为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其形成机制假说众多,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纹状体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孤独症重复刻板行为演变过程.本文拟对纹状体及其环路参与孤独症重复刻板行为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推动孤独症重复刻板行为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3~6岁儿童抚养人对孤独症相关信息知晓现状,为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哈尔滨市8个行政区内抽取44所幼儿园,以其中所有3~6岁儿童的主要抚养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从孤独症的症状识别、一般知识了解、病因、就诊态度等多方面评价对孤独症相关知识的知晓现况.共回收合格问卷4947份.结果:样本中,2786人(57.8%)能够准确识别孤独症的症状;3115人(64.8%)认为孤独症属于心理疾病;2484人(68.1%)认为应首选心理门诊就诊;1730人(36.4%)认为孤独症存在特殊能力或才能;2680人(67.0%)认为教育不当是导致孤独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在城市(OR=1.66)、女性(OR=1.34)、接触过孤独症(OR=1.50)、受教育水平较高(OR=2.04、5.39、9.12)的人群能更好的识别孤独症.结论:3~6岁儿童抚养人对孤独症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有必要积极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孤独症认知程度,改变错误认知,以早期识别孤独症儿童.  相似文献   
93.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性脑疾病,其早期发现和精确诊断非常重要。从54名孤独症和50名正常儿童的脑电信号中提取功率谱、熵、双谱相干性以及相干性等多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每组特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为提高分类性能,提出融合多特征脑电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进行特征选择,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分类模型。结果显示,用单一特征分类,得到的分类准确率为72%,灵敏度为73.94%,特异性为67.74%,F1分数为69.74%,因此单一特征所建立的分类模型性能较差;在融合多特征进行分类时,选择前25个特征建立模型,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93.45%±0.79%),此时灵敏度为91.73%±0.42%,特异性为94.01%±0.36%,F1分数为92.54%±0.31%,且AUC达到0.96,相比单一特征分类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能。研究结果可以为孤独症的辅助诊断提供科学客观依据,为孤独症儿童后期康复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母亲的复原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复原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76名孤独症儿童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孤独症儿童母亲抑郁得分高于全国常模;②孤独症儿童母亲的抑郁与复原力、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③复原力、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3因子能显著预测抑郁(R2=0.563,F=30.901,P<0.001)。结论复原力和积极应对方式可有效减少孤独症儿童母亲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抚养孤独症儿童带给父母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在既往研究中已得到充分探讨,但近年来已有学者转变研究视角,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为父母的心理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述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研究,指出患儿父母成长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6.
目的:调查孤独症患儿父母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现状,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弹性状况的影响,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郑州市瑞曼康复训练中心、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84名患儿父母进行调查。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心理弹性总分为(58.38±11.75)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7.23±6.56)分,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应加强对孤独症患儿父母的社会支持,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促进患儿父母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口腔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对孤独症患儿口部触觉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4月医院80例孤独症口部触觉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腔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口腔健康行为量表”评分以及“孤独症患儿口部触觉敏感问卷”评分。结果干预护理后,观察组“口腔健康行为量表”中口腔感触觉、口腔卫生习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孤独症患儿口部触觉敏感问卷”口腔感觉敏感性、食物味觉质地敏感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孤独症口部触觉障碍患儿口腔感触觉功能,降低其敏感性,并改善其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观察执行功能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儿童的影响。方法将12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培智、康复等训练。实验组患儿同时采用执行功能训练系统进行执行功能训练,内容包括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等,其中抑制控制能力采用Stroop、Go/No-Go范式,工作记忆采用N-back范式,认知灵活性采用平板上的威斯康星卡片,一对一训练,30 min/d,每周训练5次,共12周。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抑制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儿抑制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注意力明显改善(P<0.05),但工作记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干预前后上述指标无改善(P>0.05)。实验组干预后形成性评价评分明显提高( P<0.05)。结论执行功能干预可改善ASD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和注意力,但对于工作记忆的改善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效果。方法:对63例孤独症患儿采取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游戏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10月,并请家长培训后参与医院的部分训练过程,训练前后分别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估康复效果。结果:康复训练后,63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ARS量表评估综合分较前下降,SM量表评估标准分较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儿童孤独症的各种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