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42篇
内科学   12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12篇
预防医学   2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6篇
  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正>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急性出血症状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感染性极强,感染患者病死率极高。在疫源地现场标本接收、处理及分离鉴定过程中实验人员均可能接触到埃博拉病毒,这些实验活动存在较高的实验室感染风险。中国援塞埃博拉检测队在西非执行任务期间,基于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传播途径和实验活动等内容,对实验室中埃博拉病毒引发感染及可能造成危害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订了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总结西非地区埃博拉疾病治疗中心4级防护隔离条件下对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患者进行经验性诊治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对2015年1月14~ 3月14日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病毒病治疗中心留观收治的32例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生在四级个人防护隔离条件下查房,以询问病史为主要诊断疾病依据,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 片,1/d)、左氧氟沙星(0.5g,1/d)、多维元素善存片(1片,1/d)、口服补液盐Ⅲ(2包,3/d)、全能营养素(40g,3/d)为基础用药联合对症处理的经验性治疗,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平均年龄40.53±13.89岁(14~83岁),男22例,女1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中位数4.5(1~30)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临床症状平均最高体温(38.36±1.01)℃,主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25例(78.13%),关节肌肉酸痛22例(68.75%),恶心呕吐17例(53.12%)、头痛16例(50%),食欲下降15例(46.88%),腹泻14例(43.75%),腹痛14例(43.75%)、咳嗽12例(37.5%)、胸痛10例(31.25%),呼吸困难5例(15.62%),吞咽困难4例(12.5%),呃逆3例(9.38%),消化道出血2例(6.25%)。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4±2.29)d。出院诊断包括急性胃肠炎1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7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硬化、腹水、肝癌待排1例,黄疸原因待查肝炎可能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疟疾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26例好转出院,死亡6例,好转率77%。体温恢复到正常者23例,均发热恢复正常时间(3.51±1.60)d。患者未出现治疗无法耐受现象及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在西非地区缺乏实验室检查的特殊情况下熟练扎实地应用问诊、查体等医学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经验性疗法联合对症处理治疗西非地区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 2014年在西非国家暴发的埃博拉疫情,与既往的疫情相比,流行病学特征有所改变,即病毒的致死能力减弱、人际传播能力增强。本文拟通过对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基因组共102株序列的分析,研究其变异特征,探讨病毒基因组变异与其流行病学特征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NCBI公共数据库中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应用mummer3.0软件分析病毒基因组变异特征;使用MEGA5软件进行蛋白进化分析;应用CPHmodels和PyMOL软件,根据蛋白同源性模拟蛋白的三维构型。 结果 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扎伊尔型)基因组中,共有606个位点发生变异,其中有49个变异位点是2014毒株特有的、并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非同义突变。特别是NP蛋白第128位、GP蛋白第82位和L蛋白第1951位氨基酸,不仅在2014年之前所有的扎伊尔型毒株中是保守不变的,而且在其余埃博拉病毒亚型之间也是高度保守的,但在2014毒株中却发生了特异性的变异。 结论 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基因组具有独特的变异特征,使得NP、GP和L蛋白发生变异,特别是GP蛋白第82位氨基酸由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将影响其所在的?螺旋的稳定性,这可能是2014年毒株致死能力减弱和传播能力增强的原因之一。基因组变异是否直接导致此次疫情中病毒流行病学特征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China Ebola Treatment Unit, China ETU),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埃博拉阳性患者诊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3月15日期间,中心共收治住院患者101例,送检172份标本,通过实验室RT-PCR检测病毒RNA及CT值。结果 共有10例埃博拉阳性患者,死亡4例,治愈6例,4例死亡病例中,PCR CT值均较低,表明其体内病毒载量较高,在6例治愈病例中,随着病情的好转,其埃博拉病毒核酸PCR CT值逐渐升高,表明病毒载量逐渐降低。结论 实验室检测结果及PCR CT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总结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Unit,ETU)4级防护隔离条件下对疑似或可能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进行医学观察和临床诊治的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4至3月14日利比里亚中国ETU留观收治的32例疑似或可能EVD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生在4级个人防护隔离条件下查房,以询问病史为主要诊断疾病依据,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 片,1次/d)、左氧氟沙星(0.5 g,1次/d)、多维元素善存片(1片,1次/d)、口服补液盐Ⅲ(2包,3次/d)、全能营养素(40 g,3次/d)为基础用药联合对症处理的经验性治疗。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年龄(40.53±13.89)岁(14~83岁),男22例、女1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中位数4.5(1~30) 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平均最高体温(38.36±1.01)℃。主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25例(78.12%)、关节肌肉酸痛22例(68.75%)、恶心呕吐17例(53.12%)、头痛16例(50.00%)、食欲下降15例(46.88%)、腹泻14例(43.75%)、腹痛14例(43.75%)、咳嗽12例(37.50%)、胸痛10例(31.25%)、呼吸困难5例(15.62%)、吞咽困难4例(12.50%)、呃逆3例(9.38%)、消化道出血2例(6.25%)。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4±2.29) d。出院诊断包括急性胃肠炎1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7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原因待查、肝癌可能1例,黄疸原因待查、肝炎可能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疟疾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26例好转出院,6例死亡,好转率81.25%(26/32)。体温恢复到正常者23例,平均发热恢复正常时间(3.51±1.60) d。患者未出现治疗无法耐受现象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ETU对疑似或可能EVD患者进行密切医学观察并熟练扎实地应用问诊、查体等医学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经验性口服药物治疗联合对症处理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利比里亚在防控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疫情中,逐步构建形成一套相应的指挥协调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援利医疗队赴利执行埃博拉病毒病患者诊疗任务以来,积极参与并融入利比里亚埃博拉防控指挥协调体系。作者作为我军首位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医院院长,亲自参与了利比里亚埃博拉防控指挥协调体系相关工作。本文分析总结认为该体系具有应急组建、结构开放、实体运作、交互作用、利方主导等特点,在埃博拉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未来疫情防控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联防联控机制、改进援外实施策略、提高疫情防控能力、深化军队走出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47.
2014年4月,埃博拉病毒从西非爆发,至2015年2月1日,西非三国官方统计从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将近22500个病例,近9000人死亡。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也出现多名患者,病毒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作者结合自己在非典时期的护理工作经验及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简要分析了面对此类危险应如何展开积极护理。  相似文献   
48.
正随着各地复工、复学工作稳健有序推进,以及各种限行措施逐步松解,非定点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收治医院必将逐步迎来收治高峰。目前各级医院门诊都启动了就诊患者排查,主要措施是通过检测体温、询问疫区及疑似/确诊患者接触史以及就诊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初步排查。但根据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点看,其潜伏期较长,多为3~7 d,也有个别病例从接触传染源以及出现症状长达24 d潜伏期,且具备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1-2])。分析确诊病例临床特征发现,9.3%~12.1%确诊患者无发热表现~([2-3])。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也指出部分轻症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  相似文献   
49.
张云辉  王姝  陈玉琪  李军 《传染病信息》2014,(4):I0003-I0008
发现于1976年的埃博拉出血热具有高传染性、高致病性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曾多次在非洲中西部暴发流行,病死率高达50%-90%。然而目前仍然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始于2014年初的非洲西部暴发疫情是该病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该病发现以来的总和,WHO宣布本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公共卫生和医疗部门正在通力合作抗击这一烈性传染病。本文就该病研究现状及本次疫情暴发以来的一些特点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50.
本文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最新资讯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指南(第二版)》,介绍当前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开展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临床检验的操作流程以及操作人员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