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作者曾报道2,4-二氨基-5-甲基-6-取代苄氨基喹唑啉衍生物有较好的抗疟和抗肿瘤作用。鉴于在2,4-二氨基-6-取代苄氨基喹唑啉的6位侧链氨基上引入甲基,可使抗肿瘤活性明显增强,因此设计合成了一系列2,4-二氨基-5-甲基-6-(N-甲基取  相似文献   
42.
易瑞沙治疗117例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易瑞沙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17例晚期NSCLC患者,单药易瑞沙250mg,口服,1次/d,服用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患者分别在治疗后30d对其疗效厦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CR0例,PR30例,SD8例,PD79例,有效率(CR+PR)25.6%(30/117),患者疾病控制率(CR+PR+SD)32.4%(38/117)。副作用主要是皮疹和腹泻。结论易瑞沙单药对晚期NSCLC疗效确切,改善症状显著,不良反应较轻微。  相似文献   
43.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吉非替尼(Gefitinib)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第1个靶向药物,具有特异性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EGFR生成信号传递至细胞内,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转移。临床疗效与EGFR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EGFR基因突变有外显子19碱基缺失,外显子20的点突变或碱基插入突变和外显子21的点突变3种类型。其中外显子20的点突变可能是肿瘤细胞对Gefitinib产生抗药性的原因。EGFR基因的突变在东方人群,女性,腺癌和非吸烟人群中高表达,而且临床应用中已经证实Gefitinib在上述人群中有效率最高。EGFR基因在应用Gefitinib的过程中亦会发生二次突变,这可能是Gefitinib获得性耐药的机制,但亦有研究显示Gefitinib的耐药与药物的转运、EGFR基因的扩增以及信号通路的改变有关,非单一机制能完全解释其耐药性。所以如何利用EGFR来准确预测Gefitinib的有效性,预防和阻止Gefitinib耐药将是今后对EGFR和Gefitinib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4.
李睿  陈元  冷彦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20):1557-1560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探讨突变特征及其在肺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6例手术切除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分别提取DNA,采用PCR法扩增编码EGFR基因的第18、19、20及21外显子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及分析。结果:46例NSCLC中12例(26.1%)患者肺癌组织存在EGFR酪氨酸激酶结合域的体细胞突变;癌旁组织均未发现突变。12例突变中,9例(75.0%)19号外显子上发生缺失突变,3例(25.0%)21号外显子上发生替代突变。伴细支气管肺泡癌分化特征的肺腺癌突变率(7/9,77.8%)显著高于普通腺癌(5/23,21.7%)和鳞癌(0/12,0)的突变率,P<0.05;女性突变率(9/15,60%)显著高于男性(3/31,9.7%),P<0.05;不吸烟者突变率(9/20,45%)显著高于吸烟者(3/26,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内NSCLC患者存在EGFR突变,女性、非吸烟者及伴细支气管肺泡癌分化特征的肺腺癌提示突变的高发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将TOPK抑制剂OTS514的母核噻吩并[2,3-c]喹啉酮环替换成喹唑啉,探究含有喹唑啉的新型TOPK抑制剂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以OTS514作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4-氨基喹唑啉衍生物。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肺癌细胞(A549)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6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高分辨MS确证。手性因子对抗肿瘤活性影响不明显,暴露的氨基能增强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12a-12f的活性与OTS514相当。结论新骨架的TOPK抑制剂具有和OTS514相当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探索含有喹唑啉药效团的TOPK抑制剂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目的优化抗肿瘤药马来酸阿法替尼的合成工艺。方法以4-(3-氯-4-氟苯氨基)-6-硝基-7-氟喹唑啉为起始原料,经亲核取代、还原、酰胺化和成盐共4步反应得到马来酸阿法替尼。结果与结论目标物的结构经ESI-MS及~1H-NMR谱确证,路线总收率为49.6%(以4-(3-氯-4-氟苯氨基)-6-硝基-7-氟喹唑啉计),纯度达到99.80%以上(HPLC法)。该合成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产品纯度较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法探索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作用机制与活性成分。方法 借助TCMSP数据库检索疏风解毒胶囊组成药材板蓝根、虎杖、连翘、芦根、败酱草、马鞭草、柴胡、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剔除可能性为0的靶点。以“冠状病毒(coronavirus)”“肺炎(pneumonia)”“咳嗽(cough)”“发热(fever)”为检索词在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中检索疾病相应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校正靶点名称,取疏风解毒胶囊与疾病靶点交集,进而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进行可视化,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交集靶点作用机制,并绘制柱状图及气泡图进行可视化。然后将所有化合物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进行对接,选取结合能最小的前5个化合物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进行对接。结果 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了8种中药,157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260个,关键靶点涉及PTGS2、ESR1、AR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条目393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139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6-(3-氧吲哚-2-亚立德)吲哚[2,1-b]喹唑啉-12-酮、荷包牡丹碱、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双氢轮叶十齿草碱和甘草异黄烷酮5个核心化合物与SARS-CoV-2 3CL水解酶及ACE2的结合能较推荐化学药小。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中的化合物能通过与SARS-CoV-2 3CL水解酶及ACE2结合作用于PTGS2、ESR1、AR等靶点调节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IL-17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小细胞肺癌等发挥治疗COVID-19作用。  相似文献   
48.
本文报道2,4-二氨基-5-甲基-6-取代苄氨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疟和抗肿瘤活性。这类化合物由5-甲基-2,4,6-三氨基喹唑啉与相应的取代苯甲醛缩合成Schiff碱,然后经还原,甲酰化或亚硝化制得。经对伯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抑制性治疗筛选,有三个化合物Ⅳ_(2,5,6)剂量5mg/kg×4d抑制率为100%;体外抗肿瘤活性以Ⅱ_7和Ⅳ_8最强,对L1210白血病细胞株的IC_(50)分别为3.910×10~(-3)μg/ml和6.172×10~(-3)μg/ml,与MTX相当。  相似文献   
49.
2,4-二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为叶酸代谢拮抗剂,文献曾报道了许多具有较好抗疟作用的这类化合物,2,4-二氨基-6-取代氨基磺酰喹唑啉亦属此类。我们曾于1974年合成了这一类化合物,其中2,4-二氨基-6-吡咯烷基磺酰喹唑啉(I_(11))皮下给药20mg/Kg对感染鸡疟(P. gallinaceum)的小鸡有病因性预防作用。2,4-二氨基-6-环己氨基磺酰喹唑啉(I_9)对感染鼠疟(P. berghei)的小鼠皮F给药10mg/Kg有治愈作用。最近发现I_9对鼠疟抗氯喹株的效果优于敏感株,皮下给药SD_(50)分别为1.7mg/Kg和2.9mg/Kg。为了继续观察这类化合物对鼠疟(P. berghei)抗氯喹株的治疗作用和对鼠疟(P. yoelii)的病因性预防作用,以及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作者等又合成了具有下列通式的取代氨基磺酰喹唑啉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50.
Martin等报道α-(二丁氨甲基)-6,8-二氯-2-(3,4-二氯苯基)-4-喹啉甲醇(WR 30090)对抗药性恶性疟疗效较高,光敏副作用小;这类化合物中的喹啉核用吡啶、菲、芴等其它芳环核取代所合成的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疟作用,α-(烷氨甲基)-2,7-二氯-4-芴甲醇就是一例。因此,作者等用喹唑啉核取代喹啉核合成了通式为I的化合物14个,I_(a~n)(表1),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抗疟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