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175篇
  免费   19984篇
  国内免费   13227篇
耳鼻咽喉   1514篇
儿科学   2284篇
妇产科学   3096篇
基础医学   12238篇
口腔科学   1636篇
临床医学   68509篇
内科学   41782篇
皮肤病学   776篇
神经病学   10128篇
特种医学   349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37篇
外科学   34687篇
综合类   140210篇
预防医学   26235篇
眼科学   4806篇
药学   53983篇
  704篇
中国医学   42534篇
肿瘤学   14908篇
  2024年   2233篇
  2023年   8393篇
  2022年   7678篇
  2021年   9925篇
  2020年   9505篇
  2019年   9867篇
  2018年   5149篇
  2017年   9126篇
  2016年   10396篇
  2015年   11981篇
  2014年   21251篇
  2013年   21567篇
  2012年   27988篇
  2011年   29712篇
  2010年   28428篇
  2009年   27858篇
  2008年   29629篇
  2007年   27876篇
  2006年   25964篇
  2005年   25451篇
  2004年   21142篇
  2003年   19748篇
  2002年   17377篇
  2001年   15421篇
  2000年   11597篇
  1999年   9798篇
  1998年   9079篇
  1997年   8051篇
  1996年   7488篇
  1995年   5990篇
  1994年   5084篇
  1993年   3406篇
  1992年   2747篇
  1991年   2512篇
  1990年   1995篇
  1989年   1887篇
  1988年   668篇
  1987年   466篇
  1986年   383篇
  1985年   274篇
  1984年   119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22.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例如免疫介导的肝毒性的发生。深入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过程中导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可能机制、危险因素等,有助于更好地临床管理。  相似文献   
23.
观察并评估角膜电刺激对糖尿病大鼠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模型的影响。方法:实验 研究。健康雄性Spa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组后抽出8只作为正常大鼠组。余下32只先予 以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抽出8只作为糖尿病组,余下 24只糖尿病大鼠采用孟加拉玫瑰红联合532 nm激光方法建立AION大鼠模型。将24只造模成功的 AION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为AION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电刺激组,予以角膜电刺 激(刺激参数为:电流1 mA,频率20 Hz,波宽1 ms/phase,刺激时间1 h,隔日1次,刺激2周);假电 刺激组,电极安放位置与电刺激组相同,仅不接通电源。2周后5组大鼠进行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 层扫描和视觉诱发电位,然后处死,行视网膜及视神经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数据采用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组视盘上半部视网膜厚度为(211±13)μm, 糖尿病大鼠组为(206±16)μm,AION模型组为(240±54)μm,假电刺激组为(216±11)μm,电刺 激组为(198±4)μm,5组视盘上半部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4,P=0.038)。其中AION 模型组视盘上半部视网膜厚度高于正常组、糖尿病组、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组与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ON模型组与假电刺激组未见明显差异。视觉诱发电位示 AION模型组N1潜伏期较电刺激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P<0.001);AION模型组P1潜伏 期较正常组、糖尿病组、假电刺激组、电刺激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2.5、2.6、3.2, P<0.05);电刺激组N1-P1波幅大于假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P<0.001)。结论:角膜电 刺激能促进糖尿病大鼠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肿胀的视盘变薄,加速视盘水肿的消退,同时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4.
2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24-27+封三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中LncRNA TINCR 表达水平对术后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 年4 月~2016 年2 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7 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RT-PCR 法检测肝癌标本内LncRNA TINCR 表达水平,采用ROC 曲线和Kaplan-Meier 法分析LncRNA TINCR 表达水平对肝癌术后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肝癌组织LncRNA TINCR 表达水平对术后长期生存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特异度为73.77%,灵敏度为79.17%,最佳判读值为1.89(P<0.0001)。根据ROC 曲线分析结果,将肝癌组织LncRNA TINCR 相对表达水平大于1.89 的93 例(59.24%)患者纳入高表达组,而肝癌组织LncRNA TINCR 相对表达水平小于或等于1.89的64 例(40.76%)患者纳入低表达组。Kaplan-Meier 法生存分析发现高表达组术后3 年内有76 例患者死亡,3 年总生存率为18.28%(17/93);低表达组术后3 年内有20 例患者死亡,3 年总生存率为68.75%(44/64),低表达组3 年总生存率明显优于高表达组(P<0.0001,两组间死亡风险比为3.7534,95%可信区间为2.5158~5.6000)。结论 肝癌组织LncRNA TINCR 表达水平与肝癌术后长期生存显著相关,LncRNA TINCR 表达水平升高则预示着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连续性护理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4—9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方面自我保健意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BP和DB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连续性护理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有效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并较好地控制患者血压,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尼群地平联合雷米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原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EH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雷米普利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尼群地平联合雷米普利治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栓素A_2(TXA_2)]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SBP、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ET、TXA_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ET、TXA_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群地平和雷米普利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EH患者的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数据挖掘法分析周珉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用药规律,探讨相关病机并进行经验总结。[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5月周珉教授门诊期间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周珉教授临床经验,进行原发性肝癌病机探讨及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收集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176首,涉及中药235种,列出方剂中的高频药物及组合规律。[结论]总结原发性肝癌以"湿热痰毒、气阴两伤"为基础病机,"清热化湿、健脾养阴"治则贯穿原发性肝癌治疗始末,同时,根据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及治疗措施,权衡"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分配,斟酌应用"攻毒散结""行气化瘀"等治法,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0.
张瑾  张超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2):1189-1192
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进步,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获得延长,但是HCC骨转移发生率则显著升高,HCC骨转移的筛查与诊治已成为全球性热点与难点问题。明确HCC骨转移的致病机制有助于临床肿瘤筛查及诊疗手段的提高,血管形成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HCC骨转移的主要致病机制,骨微环境使得HCC骨转移持续发生。明确HCC骨转移的预后因素有利于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以延长患者总生存期,但目前尚未就HCC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达成共识。本文就HCC骨转移分子病理学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