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6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481篇
耳鼻咽喉   58篇
儿科学   55篇
妇产科学   175篇
基础医学   1377篇
口腔科学   179篇
临床医学   985篇
内科学   577篇
皮肤病学   94篇
神经病学   140篇
特种医学   196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420篇
综合类   2520篇
预防医学   376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447篇
  6篇
中国医学   142篇
肿瘤学   75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356篇
  2011年   444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448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456篇
  2005年   516篇
  2004年   473篇
  2003年   529篇
  2002年   491篇
  2001年   433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309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51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TRAP-银染色法和(或)PR-ELISA技术进行端粒酶活性研究。1997-1999年对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子宫颈癌、鼻窦部浆细胞肉瘤、恶性甲状腺瘤、精原细胞癌、阴茎癌等22种肿瘤共115份肿瘤组织标本检测,端粒酶阳性率为80%(92/115),同时检测这些肿瘤的临近正常组织共96份,端粒酶阳性率为5.2%(5/96);34份子宫平滑肌瘤和8份非肿瘤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7.1%(3/42),它们的临近正常组织阳性率为2.4%(1/42);肿瘤细胞克隆株3例均为阳性。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细胞(P<0.01);1999-2000年对胃癌组织进行研究,得出同样结果,因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增高与恶性肿瘤高度相关,对试图通过调控端粒酶活性来达到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和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成釉细胞瘤(AB)和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c-mycmRNA的表达,探讨c-myc在AB和OKC中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使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4例AB、16例OKC和7例口腔正常黏膜(NOM)组织中c-mycmRNA的表达,并将AB按原发、复发、恶变分组,结果使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OKC及NOM组织中c-myc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44/54)、75.0%(12/16)和14.3%(1/7),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5.488,P<0.05)。原发组AB中c-myc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71.0%,复发组为94.7%,恶变组为100.0%,伴随原发、复发、恶变,差异有显著性(χ2=16.912,P﹤0.05)。结论:c-myc表达在AB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c-mycmRNA的表达与AB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关,伴随其生物学行为变化,c-mycmRNA表达增强;提示c-myc有可能成为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3.
组织芯片技术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阳性对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组织芯片亦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yyay,TMA)是将数十个、数百个组织标本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张载玻片上的微缩组织切片。组织芯片具有高通量、节约组织原材料和检测试剂、实验条件一致性及实验结果可比性好、实验误差小等优点,在病理学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阳性对照组织芯片,将阳性对照的组织芯片与待检测的组织裱在同一张玻璃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4.
LRIG1下调原代星形细胞瘤细胞增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LRIGl蛋白表达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探讨LRIGl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19例星形细胞瘤细胞,用原位杂交检测LRIGl的表达,用噻唑蓝(MTT)法观察EGF对培养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分析培养细胞LRIGl表达和EGF干预后的细胞生长率的关系。结果(75.3±11.6)%的培养细胞表达LRIGl蛋白;EGF促进培养细胞增殖(38.0±14.8)%,EGF促细胞增殖的细胞生长率与LRIGl表达程度呈负相关。结论LRIGl蛋白可能通过抑制EGF—EGFR信号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5.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喉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中的表达及其与之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84例原发性喉鳞癌 (primarylaryn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 ,PLSCC)、2 7例喉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 (laryngealprecancerouslesion ,LPL)、10例声带息肉(vocalcordpolyp ,VCP)和 10例正常喉黏膜 (normallaryngealtissues ,NLT)石蜡标本组织细胞中KAI1mRNA的表达。结果 NLT、VCP、LPL和PLSCC 4种组织中KAI1阳性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 ( x±s)分别为 (136 2 0 6 8± 36 6 75 5 )、(1336 74 5± 4 2 85 8 5 )、(90 36 8 8± 2 5 70 1 9)和 (6 7880 6± 2 8189 5 ) ,其中NLT组和VC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t=0 14 2 ,P >0 0 5 ) ,NLT组和LPL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t =4 2 81,P <0 0 1) ;PLSCC组中KAI1表达普遍下调 ,且病理分化G1 2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G3组 ;T1 2病变组高于T3 4组 ;颈淋巴结NO组高于N1及N1以上组 ;临床Ⅰ Ⅱ期组高于临床Ⅲ Ⅳ期组 (P值均 <0 0 1)。KAI1表达与患者性别无关 (P >0 0 5 )。结论 KAI1低表达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可望作为喉鳞癌早期诊断、评估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潜能及患者病程发展阶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6.
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扩散和转移都依赖于其间质血管的生成,而血管的形成又受多种相关因子的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 A)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我们通过检测乳腺癌标本中VEGF A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VEGF A和MVD的表达水平与各  相似文献   
37.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肿之一,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IL—6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而且较直观地在组织原位和转录水平对标本中IL—6及其受体进行研究,这使得形态学观察与功能学检测相结合,更能反映胃粘膜不同病变细胞分泌IL—6及其受体的情况。  相似文献   
38.
1998年 7月— 2 0 0 0年 1 0月 ,我们采用了“妇科白带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简称CTB技术 ) ,共检查了 2 94例患者生殖道分泌物 ,其中 1 37例患者分泌物涂片用两种方法染色进行对比检查 ;86例患者分泌物涂片用 3种方法检查对比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检测对象  2 94例门诊患者 ,其中男 35例 ,女 2 5 9例 ,年龄 9岁~ 5 2岁。2 试剂来源 CTB染色试剂由湖南省株州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 980 5 0 6等 ;革兰染色试剂 (自配 ) ;0 .9g 1 0 0ml生理盐水 (自配 )。3 方法3.1 CTB染色 患者生殖道分泌物 (女性…  相似文献   
39.
PCR技术在尖锐湿疣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范治璐,刘志宇,徐志强,董德刚,聂大平,韩锐关键词探针,核酸,原位杂交,尖锐湿疣中图法分类号R752.53乳头状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感染人及许多脊椎动物,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对象只是人。本文门诊诊断为...  相似文献   
40.
核酸原位杂交程序中探针和靶基因的加热变性和杂交为整个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切片上滴加DNA探针溶液后用盖玻片复盖组织,并加胶泥或其他封固剂封闭玻片四周,变性杂交后需拆除盖玻片,这一操作过程易损坏组织切片或出现干片、脱片。作者针对上述情况,对传统的核酸原位杂交方法中的部分程序加以改良,采用不加盖玻片直接在蒸汽中变性方法,经多次实验证明此方法稳定、可靠、简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