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46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925篇
内科学   198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821篇
预防医学   210篇
药学   389篇
  3篇
中国医学   16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以总结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84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患儿男女比为1.5∶1,年龄(2.17±0.60)岁,病程(2.74±1.19)d,住院天数(6.14±1.78)d。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有手和(或)足部皮疹(100%)、精神差(98.1%)、发热(95.7%)、惊跳(95.7%)、激惹(94.4%)、心率加快(81.8%)、呕吐(40.1%)、血压升高(36.6%)和肢体抖动(33.9%)。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主要有白细胞计数升高(60.1%)、心肌损伤(38.0%)、血糖升高(32.9%)、血乳酸升高(31.0%)。脑脊液检查为病毒性脑炎改变,脑部CT/MRI检查均未见异常。病原学检查以EV71感染为主(65.1%)。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应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米力农(甲氰吡酮)、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等治疗后,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转为危重型。结论重型手足口病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精神差、惊跳、激惹为神经系统最主要表现。早期诊断并及时应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血压升高时及时应用米力农,血糖和白细胞明显升高时酌情应用IVIG,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提前预判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确诊、系统治疗且有完整病案记录的HFMD患儿116例,其中重症HFMD 39例(重症组),普通HFMD 77例(普通组)。对21项可能与普通HFMD发展为重症HFMD的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普通组相比,重症组年龄更小,首次就诊医院类型以社区/个人诊所为主,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更短,发病前1个月内有呼吸道病史的病例更多;重症组发热比例更大,发热程度更重,热程更长,呕吐发生更频繁,而手部疹、口腔溃疡或疱疹较少,更易出现神经症状如嗜睡及手足抖动;重症组血糖更高、外周血WBC计数10.8×109/L及感染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例数更多(P0.05)。而性别、是否早产、是否为低体重儿、咳嗽、足部疹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重症HFM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1岁、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1 d、WBC计数10.8×109/L、呕吐、感染病毒为EV71(OR分别为1.982、2.296、2.359、5.553、13.127,P均0.05)。结论重症HFMD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建议严格筛查各危险因素并提早对病情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93.
当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仍处于胶着状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浙江省COVID-19患者救治中心。疫情一线的专家集智攻关,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COVID-19诊治指南为依据,以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为核心,总结完善诊治方案,聚焦临床实践的一些具体问题,为COVID-19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推荐以多学科协作诊治个性化治疗提高COVID-19患者救治质量。建议病原学检测、炎症指标监测和肺部影像学动态观察指导临床诊治。痰液的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约10%的急性期患者血液中检测到病毒核酸,50%的患者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粪便中可分离出活病毒,须警惕粪便是否具有传染性;开展细胞因子等炎症指标监测有助于发现是否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判断是否需要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通过以“四抗二平衡”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早期抗病毒治疗能减少重症、危重症发生,前期使用阿比多尔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显示出一定效果。休克和低氧血症多为细胞因子风暴所致,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能迅速清除炎症介质,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对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高危重型患者的疗效。重型病例疾病早期可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氧疗过程中,患者氧合指数小于200 mmHg时应及时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采用保守氧疗策略,不推荐常规进行无创通气;机械通气患者应严格执行集束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管理策略;氧合指数大于150 mmHg时,及早减、停镇静剂并撤机拔管。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程长,体温反复升高和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要关注COVID-19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诊治。COVID-19患者有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推荐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和胃肠道功能评估,以营养支持和补充大剂量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减少细菌移位和继发感染。COVID-19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应建立动态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理。提倡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优化重型患者护理促进康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后病毒清除规律仍不明了,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2周,并定期随访。以上经验和建议在本中心实行,取得较好效果,但COVID-19是一种新的疾病,其诊治方案及策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94.
95.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病死率高,其中多为老年、伴基础病及肥胖者。本文报告1例COVID-19危重型合并肥胖症患者的成功治愈过程,并介绍了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支持过程,以期为COVID-19危重型合并肥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 ICU 获得性虚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 ICU-AW)包括危重病性肌病(critical illness myopathy, CIM)及危重病性神经病(critical illness neuropathy, CIN),在危重症成人患者比例较高且和高病死率及致残率有关。而对危重症患儿ICU-AW 则所知甚少。本研究调查虚拟PICU (virtual PICU system,VPS )数据库内PICU AW 的发生率,力求确定其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其是否与不良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临床监测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小儿肺炎患者100例,将重症肺炎50例作为重症肺炎组,轻症肺炎50例作为轻症肺炎组,两组患者均在24h内进行降钙素原、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体温等指标测定。分析不同水平降钙素原的患者应用呼吸机情况、住院天数以及使用抗生素的天数。结果重症肺炎组治疗后降钙素原(18.9±24.8)ng/ml,C-反应蛋白(31.8±16.0)mg/L,显著高于轻症患者水平的(1.6±1.1)ng/ml和(10.0±10.0)mg/L。重症肺炎组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83.3±7.9)%、白细胞计数(11.9±9.4)cell×109/L以及体温(37.4±2.6)℃;轻症肺炎组相应指标分别为(85.1±7.3)%、白细胞计数(12.8±5.4)cell×109/L以及体温(37.5±3.2)℃,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病例数100%,住院时间(28.6±12.7)d,使用抗生素时间(28.6±12.7)d,且随着PCT水平升高而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评估病情等方面具有临床监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
安友仲 《天津医药》2018,46(6):567-570
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储备。在能够满足全身各组织器官代谢最低需求的循环灌注与氧合的基础上,让器官尽量休息且功能和谐匹配,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保护器官的储备功能,使得危重患者康复后能够尽可能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是重症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达到镇痛镇静治疗目的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基础状态、器官功能等个体化设置不同的镇痛镇静目标,而不宜简单机械地强调“深镇静”或“浅镇静”。镇痛镇静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无监测,勿镇痛镇静;实施镇痛镇静治疗时需要对治疗是否已顺序达到镇痛镇静目标,并趋近器官功能保护目的进行连续的监测与评估,但此监测与评估不能仅局限于对患者疼痛和意识及认知状态的了解,还必须包括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以及器官功能的储备代偿能力判断,运用监测评估的手段,使机体各器官达到休整生息、尽量多保留储备功能、减少慢重症、提高生活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0.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病中应用指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CBP在危重病领域使用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ICU收治并接受CBP治疗的危重病患者96例(CBP治疗279次)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其接受CBP治疗前的危重病评分、全身机能状况、原发疾病种类和使用CBP治疗的原因等进行相应比较。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危重病评分较高(P<0.01),压力调整心率、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较高(均P<0.01),血糖也较高(P<0.05),而血清胆固醇和白蛋白较低(P<0.01),血小板计数也较低(P<0.05);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死亡率较高(P<0.05),脑出血和多发伤患者需要接受CBP治疗时预后也较差。结论CBP治疗可以短期减轻患者的病情,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但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原发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和出现肝功能不全等;并据此提出使用CBP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