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38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31篇
预防医学   390篇
药学   138篇
中国医学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1年5月~11月我县伤寒流行,县防疫部门统计共403人发病,其中伤寒292人,甲型副伤寒111人。现将84例在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1月泰州市东郊乡鲍坝村沿下坝河东岸120米长的范围内,10天内确诊3例副伤寒病例。3例病人临床症状典型,均有稽留热,体温在38℃~41℃,持续时间12~25天,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畏寒、表情淡漠。白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海南省海口港港区及来港部份中、外籍船舶的蟑螂病原携带调查。共采集标本192份进行病原分离,其中41份携带有病原体,总携带率为21.4%,携带的病原有副伤寒A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苗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  相似文献   
14.
甲型副伤寒是由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2003年4月至10月我市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我院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小儿甲型副伤寒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男性,18岁。因持续高热5天,全腹胀痛1天,于2000年9月30日19:00急诊入院。病人5天前饮生水及淋雨后出现持续高热,体温波动于39~41℃之间,伴头痛,无喷射状呕吐,无咳嗽咯痰、胸闷痛及呼吸困难、咽痛,大便质稀,色褐,无脓血黏液,小便黄,无灼热急痛。经当地诊断输注“青霉素针”,口服“克感敏片”后,诸症未减,并出现全腹胀痛,急诊以“急腹症”收住外科。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甲型副伤寒杆菌(Salmonella paratyphi A)H1a基因原核表达系统,确定表达产物rH1a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检测甲型副伤寒杆菌临床菌株H1a基因携带和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高保真PCR从甲型副伤寒杆菌临床株JH01中扩增H1a基因,T-A克隆后测序,构建H1a基因原核表达系统pET32a-H1a-E.coli B121DE3。采用SDS-PAGE和BioRad凝胶图象分析系统检查rH1a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法收集rH1a。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其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建立PCR和ELISA检测98株甲型副伤寒杆菌临床菌株H1a基因携带和表达频率。观察rH1a对甲型副伤寒杆菌50001株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 与报道的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H1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为99.59%。rH1a表达量为细菌总蛋白的60%左右。甲型副伤寒杆菌全菌抗血清能识别rH1a并与之结合。rH1a免疫家兔可产生抗体。100%(98/98)甲型副伤寒杆菌临床菌株均含有H1a基因并表达H1a。500μg rH1a灌喂或皮下注射免疫小鼠受甲型副伤寒杆菌50001株攻击后的存活率均为50.0%,若加入5μg rLTB,存活率分别上升至75.0%和66.7%。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从甲型副伤寒杆菌临床菌株中构建了H1a基因高效原核表达系统。rH1a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甲型副伤寒杆菌临床菌株广泛存在H1a基因并高频率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菌株耐药情况,为做好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0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对各市州分离上送的67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采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10年间湖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9 888例,死亡0例,年均发病率1.47/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为主,5—9月为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湘南和湘西地区。2011—2020年湖南省共报告4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暴发场所均为学校,传播途径均为水型传播。67株伤寒、副伤寒菌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和厄他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98.5%;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为97.0%;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敏感性较低(<10%)。55.3%菌株对三类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发现1株同时对8种抗生素耐药。结论 湖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呈持续低发状态,局部地区存在暴发。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疫情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副伤寒的致病性,流行病学情况及药敏试验,为副伤寒的诊断、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43例副伤寒的临床血培养及药敏试验,肥达氏反应,70、80、90 3个年代副伤寒的发病情况,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血培养阳性38例,阳性率达88%。肥达氏反应对丙型、乙型副伤寒的诊断价值大,而甲型副伤寒靠血培养确诊。同时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副伤寒的治疗以头孢类、喹喏酮类及氨基糖甙类为主。本组副伤寒合并2个以上器官功能损害14例(32%),病情较轻,未见肠出血、肠穿孔。结论 随着计划免疫的实施,有效预防了伤寒的发病,而比较之下副伤寒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为计划免疫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李开产  纪媛 《中原医刊》2001,28(11):58-59
2000年6~11月我院门诊收治经细菌学证实的伤寒、副伤寒36例,采用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生产的左氧氟沙星针剂加头孢赛肟钠静脉滴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36例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2岁,入院时热程1~3周28例,3例>3周,5例<1周,呈稽留热、弛张热、不定期热、间歇热型分别为12、7、5、1例,低热1例。相对缓脉26例。体温脉搏曲线相互交叉25例。玫瑰疹7例,呕吐5例,腹泻7例,肝大9例,脾大8例,黄疸1例。咳嗽4例,肺部罗音2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