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7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27篇
预防医学   66篇
药学   83篇
  6篇
中国医学   127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利用GEO芯片数据及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获取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差异基因及中医药防治方剂,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医药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医药防治策略进行探讨。整合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GeneCards、PubChem、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TRING、WebGestalt、DAVID多数据库资源及Cytoscape、R语言软件工具,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疾病靶点、中药靶点进行筛选,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的角度,对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挖掘获取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基础方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获取2 542个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疾病靶点,其中差异基因结果显示HIF1A、PIK3CA、PIK3R1、TP53、NFKB1、HSP90AA1、CREBBP、CASP8、IL6、TNF、ITGB等表达上调,APOE、IGF1、CXCL5、SRC、ADCY5、PTGS2等表达下调,可作为疾病诊断治疗的潜在靶点。58首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方剂的用药规律,包括频次、关联及新方组合,获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基础方剂,由黄芪、川芎、当归、地龙、党参、西洋参、白术、桃仁、赤芍、枳实10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行气化痰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差异基因以多组分、多功能、多途径的方式,主要通过HIF-1、TNF、NF-kappa B、Apoptosis、PI3K-AKT等通路发挥作用。结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医药防治当以差异基因靶点为中心,筛选出临床基础方,根据临床辨证施治加减中药,同时可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方剂从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层面进行临床与实验验证。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提供了方法理论上的指导,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李海松教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用药特点与规律.方法 收集李海松教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病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处方213首,涉及药物186种;使用频次50次及以上的药物共10种,分别是白果、王不留行、牛膝、肉苁蓉、熟地黄、菟丝子、黄柏、薏苡仁、莪术、黄芪;挖掘出高频药对组合25个,新处方6个.结论 李海松教授治疗多以"补肾益气、活血消癥"为主,并根据兼症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73.
传统中医正骨理筋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发展传承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宫正骨流派是中医骨伤学派的经典流派之一。于清代中后期逐渐兴盛,推动了近现代中医骨伤科事业的成型与发展。清宫正骨流派传承脉络清晰,学术特点鲜明,对于骨伤科常见疾病有独到的见解理论和特色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介绍清宫正骨流派传承历史渊源及学术思想理论,描述常见的清宫正骨理筋特色手法操作方式及治疗原理,结合当下清宫正骨手法的创新研究及应用现状,为现代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更好地启发中医骨伤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  相似文献   
74.
目的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推动我国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工作。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选择“名医经验”和“名老中医”分别为主题词和关键词。采用检索策略:名医经验/全部树/全部副主题词OR缺省[智能]:名医经验OR缺省[智能]:名老中医,检索文献。结果经过去重和人工筛选后,共检索到论文9024篇。结论纵览几十年的文献,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走过了从起步到繁荣,从独立研究到合作研究,从运用传统方法到尝试各种新方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5.
名老中医代表了一个时期中医药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一生或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他们鲜活生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术思想,易于我们原汁原味地学习和继承。中医药学术只有不断积累、整理、总结、升华和传承才能向前发展,而传承和创新是中医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6.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教学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名老中医的行医经验是中医药学中的宝贵财富。名老中医多数年事已高,他们的宝贵经验亟待有效地抢救保留,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组织了多种形式整理、总结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的工作。但是名老中医经验如何去传承,名老中医如何去传,学生如何去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笔者作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蓝青强的学术继承人,结合以往的学习经历,提出一些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教学策略,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7.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待也在不断升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要输出的不仅是物质产品,更需要输出的是文化和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医药也迎来了传承与发展的新机遇。本文从文化、属性、发展进程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提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土壤,对中医传承的优劣决定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出中医理论的人文属性使其超出了现代医学范畴;文中还论述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地缘性特点,并且阐明了传承与发展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7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归纳出对抗疾病的医学科学。在历史长河中,中医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当下的中医发展却面临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7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高等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医药人才的摇篮,专业的特殊性赋予了大学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即以"仁、和、精、诚"彰显"真、善、美",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哲学的思维方法去认知生命与疾病防治,以"天人合一"、"起居有常"等传统文化理念指导大众养生;凝炼形成了符合医药专业特点的传承方式:将传承医药文明与规范行医行为相结合,传承传统文化与倡导现代文明相结合,疾病诊疗与疾病预防相结合,创新文化精神产品与校园人文景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80.
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大学的一种性格,是大学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构造?文化影响力,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现代大学在世俗化过程中正在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大学应当在文化回归中表达?坚守和捍卫自己的文化身份,庄严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否则,将会在表面的繁荣中涣散自己的精神生命,在文明进程中陨落为一种可悲世俗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