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7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97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总结口服低张等渗甘露醇法MSCT小肠造影的正常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20例在我院行MSCTE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消化系统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和370(370mgI/mL)静脉对比剂进行检查,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ed technique,VRT)、曲面重建法(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于胃肠道影像诊断的医师,对正常组病例的肠管充盈直径、肠壁CT值和肠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对小肠缘系膜动脉血管进行统计。结果:本组正常小肠MSCTE的平均充盈直径为(18.3±3.7)mm,各段肠管之间充盈无差异;正常小肠肠壁平均厚度为(2.3±0.4)mm,各段肠管之间肠壁厚度无差异(P>0.05);正常小肠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分别为(29.1±2.0)Hu、(61.0±2.8)Hu、(79.1±4.7)Hu,同一时相各段肠管之间CT值无差异(P>0.05),而同一组段各期小肠CT值有差异(P<0.05);肠系膜上动脉四级以上分支(小肠缘系膜血管)的显示率为81.7%(49)。结论:MSCT检查能清晰显示小肠壁结构及肠缘血管,对正常小肠MSCTE表现的探讨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2.
目的:对多排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脊椎转移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提高脊椎转移瘤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临床可疑脊柱转移的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与最终诊断结果对照,并计算多排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脊椎转移瘤诊断的符合率和漏诊、误诊率。结果:MSCT诊断总符合率为91%(91/100),有脊柱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6.83%(61/63),无脊柱转移诊断符合率为88.57%(31/35),漏诊、误诊率为6.12%(6/98)。结论:多排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患者早期正确诊断、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点,探讨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34例,前列腺增生65例,行病变中心层面灌注扫描,得到各组PF、PEI、TTP、BV值和TDC曲线,并对各组灌注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各灌注参数的平均值:PF为(32.5±10.86)mL/(min.mg)、PEI为(27.43±10.49)HU、TTP为(22.4±3.29)s、BV为(523.11±257.38)mL/g.与BP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PF>21 mL/(min.mg)PC组数量多于平均PF<21 mL/(min.mg)组,平均TTP<25 s PC组数量明显多于平均TTP>25 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组呈现高灌注、早期强化特点;PF、TTP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P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Pereutaneon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的术后评价。方法对35例PTCD术后患者通过留置的引流管注人造影剂,观察引流管走形,周围软组织病变情况,准确评估PTCD术。结果1例出现引流管头部卷折,其余均可清晰显示引流管走行及胆管周边形态及十二指肠乳头部。结论多层螺旋CT对PTCD术后评价及对原发病灶诊断及胆道侵及情况能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减少PTCD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联合MSCT及低场磁共振(MRI)在诊断卵巢性索间质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28例卵巢性索间质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的联合MSCT及低场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诊断均符合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低场MRI可清晰观察到患者的实性肿块,MSCT可显示患者的骨化情况,弥补MRI不足,两者联合诊断符合率高,对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巨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术前经多层螺旋CT检查并术后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32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肿瘤供血动脉重建,研究其血供特点。结果32例子宫肌瘤均可显示其供血动脉,显影率100%,表现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或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4例显示双侧卵巢动脉参与供血,2例显示一侧卵巢动脉参与供血。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巨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及侧支循环,能作为判断肿瘤起源的依据及为制定手术切除方案或栓塞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MSCT血管重建和双重化疗栓塞治疗25例转移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雄  彭永海  欧阳学农  李天然 《医学争鸣》2005,26(24):2274-2276
目的:研究MSCT血管重建和双重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转移性肝癌患者25(男18,女7)例,随机分为2组,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动脉、门静脉进行血管重建;11例DSA下单独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对照组),14例彩超引导下给予门静脉穿刺化疗栓塞(PVE)(治疗组),1wk后于DSA下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瘤体体积、白细胞和肝功能、生活质量变化.结果:MSCT肝动脉、门静脉血管重建成功率均为100%,可清楚显示Ⅳ-∨级肝脏血管,发现门静脉包绕肿瘤,周边以双重血供为主,随着肿块的增大,中间坏死灶无明显血供,肝动脉DSA造影提示60%转移瘤以肝动脉血供为主,结合彩超引导下介入栓塞治疗,40%门静脉除包绕肿瘤组织外,还有细小分支插入肿瘤内部,以门静脉血供为主;两组治疗前后瘤体体积、白细胞和肝功能变化、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MSCT血管重建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有一定临床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征表现,为细支气管肺泡癌进行临床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细支气管肺泡癌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图像处理后对病灶的分布、部位、边缘特征及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细支气管肺泡癌分炎症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炎症型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多个密度稍高、边缘不清晰、肺叶或肺段有实变;结节型病灶部位分布在胸膜下区和肺门区,病灶形态表现为中心低密度区、磨玻璃晕征、毛刺征尾征、血管集束等;弥漫型病灶呈双肺弥漫性分布,以肺中叶和下叶分布居多。病灶密度高,病灶边缘清晰或模糊,有部分细角状或棘状突起,部分结节病灶形状不规则或伴有尾征、晕征、部分融合成小片状、局限性小叶间隔增厚、条索网状改变、伴有小空洞征或空泡等。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在早期诊断治疗中,多层螺旋CT检查至关重要,是诊治该病必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神经网络模型(SVM)在MSCT孤立肺小结节(SPN)良恶性判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0例经病理证实的SPN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将各观察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与SPN病理相关指标作为SVM分析参数,对1500例进行训练,另对500例进行预测,对照病理结果分析。结果与病理对照,500例SVM中良性正确预测238(98.5%)例,错误预测4(1.5%)例;恶性正确预测250(97%)例,错误预测8(3%)例。结论 SVM能有效地对SPN良恶性进行较精确的预测,对医生正确诊断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稳定性心绞痛(SAP)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 对40例SAP患者、40例UAP患者进行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数量及斑块类型.对其中50例患者(26例UAP,24例SAP)罪犯斑块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SAP组患者与UAP组患者斑块数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UAP组患者非钙化性斑块、混合性斑块发生率较高.在对两组患者罪犯斑块特征进行比较的亚组分析中,UAP患者罪犯斑块非钙化性斑块、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以及血管重构指数明显高于SAP患者,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后,非钙化性斑块、血管正性重构与UAP显著相关.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与SAP患者比较,UAP患者非钙化性斑块与混合性斑块发生率较高,罪犯斑块具有较高的非钙化性斑块及正性重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