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46篇
  免费   1273篇
  国内免费   649篇
耳鼻咽喉   382篇
儿科学   299篇
妇产科学   290篇
基础医学   1098篇
口腔科学   538篇
临床医学   2166篇
内科学   1862篇
皮肤病学   110篇
神经病学   768篇
特种医学   13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239篇
综合类   3713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808篇
眼科学   372篇
药学   1343篇
  40篇
中国医学   925篇
肿瘤学   47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320篇
  2022年   642篇
  2021年   933篇
  2020年   1034篇
  2019年   702篇
  2018年   705篇
  2017年   687篇
  2016年   814篇
  2015年   818篇
  2014年   1833篇
  2013年   1646篇
  2012年   1557篇
  2011年   1714篇
  2010年   1380篇
  2009年   1322篇
  2008年   1193篇
  2007年   1265篇
  2006年   1102篇
  2005年   900篇
  2004年   798篇
  2003年   570篇
  2002年   424篇
  2001年   366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255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109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83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54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1篇
  1975年   7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腹腔镜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本中心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1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3例;其中早产儿45例(孕周32~37 w);低体重儿30例(体重<2500 g,最小体重1304 g)。包括肠旋转不良35例,环状胰腺24例,十二指肠隔膜11例,十二指肠闭锁5例,多发畸形6例(环状胰腺伴隔膜1例,环状胰腺伴旋转不良4例,2处隔膜1例)。结果全组患儿除2例肠旋转不良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79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环状胰腺术后吻合口漏1例,经禁食、胃肠减压和支持治疗2周后痊愈;肠旋转不良手术后肠扭转、肠坏死1例,予再次开腹手术;旋转不良结肠电灼伤穿孔1例,予再次开腹手术修补;环状胰腺术后戳孔大网膜疝出1例,予再手术回纳。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虽然较开放手术有优势,但同时也要注意其相关并发症。注意防范,不断提高手术技能,注重细节,扬长避短,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利用标准的评估系统总结本院经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经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治疗的经内分泌科确诊的患者456例,利用Satava及Clavien分类系统分析出现并发症者的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 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例(6.8%).术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4例(3.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例(3.7%),其中有7例患者需要手术(Clavien 3级a/3级b)和/或ICU处理(Clavien 4级).术中改为开放术2例(0.4%),本组无死亡患者.结论 标准化的并发症评估对于经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出现的并发症严重程度有较好的分级描述作用,可指导正确的临床处理和评估并发症的预后,同时也可以用来与其他文献比较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993.
肝切除手术是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肝切除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是导致肝切除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可极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顺利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精准肝切除技术在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笔者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就精准肝切除术在减轻肝切除术后炎症方面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4.
正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Herbert螺钉治疗15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8~50岁。骨折按Pipkin分型标准:Ⅰ型9例,Ⅱ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0 h。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  相似文献   
995.
正2007年1月~2014年10月,我科依据不同Pipkin分型选择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1~58岁。左侧6例,右侧9例。骨折按Pipkin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3例,Ⅳ型1例。1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是否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栓的发生。方法选择以自体AVF为血管通路的MHD患者92例,观察1年是否有过1次或1次以上的内瘘血栓栓塞事件,将其分为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Hcy、CR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铁蛋白等1年内两次化验的平均值指标及透析时间,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入选92例MHD患者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19.6%(18/92),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例MHD患者Hcy异常发生率为100%,但2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CRP和铁蛋白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分析提示Hb和透析低血压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Hcy、CRP不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VF血栓组的透析时间及Hct低于非AVF血栓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白细胞、SCr、血小板、LDL、Alb等生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低血压、Hb都是MHD患者AVF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Hcy、CRP等与AVF血栓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手术系统(digital virtual surgery system,DVSS)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6月,对113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行复位固定(A组)。2012年3月—2014年9月,对128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术前应用DVSS模拟骨折复位,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后行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B组),手术方式与A组相同。比较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侧壁及椎体前方骨皮质穿破情况。结果 2组均无感染、血肿发生。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椎弓根钉穿破椎弓根侧壁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发生其他不良后果。结论应用DVSS辅助脊柱外科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精确度可信的临床效果,而且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直视法”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应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采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并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22例寰枢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观察置钉的安全性、术后临床疗效、寰枢椎稳定性、手术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一次置钉成功,寰枢间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6.4月,影像学资料示螺钉位置良好,固定牢固,植骨融合时间平均3.4个月。结论采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性骨折,具有安全系数高、力学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及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技术。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术应用于上颈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颈椎后路融合固定术中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19例患者资料,术中根据枢椎椎弓根是否存在缺如、细小等情况,选择置入双侧枢椎椎板螺钉或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并对侧椎弓根螺钉,联合枕骨板螺钉和/或寰椎侧块螺钉。15例上颈椎畸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5~15分,平均11.5分。4例外伤性寰枢椎骨折患者有后颈部疼痛及活动障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2~7分,平均4.5分。术后复查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椎动脉、脊髓等损伤。术后复查CT,显示所有枢椎椎板螺钉位置良好,均未突破内侧皮质骨。随访时X线、CT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钉。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植骨均融合,上颈椎畸形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为13~17分,平均15.3分。外伤性寰枢椎骨折患者颈部疼痛及活动障碍明显改善,VAS评分为0~2分,平均1.0分。结论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在上颈椎后路固定手术中方法简单安全、效果良好,对于无法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正上颈椎包括寰椎和枢椎,构成寰枢关节,作为颅颈部的过渡区,头端承载颅脑,尾端连接下颈椎,具有重要的生理活动功能,尤其是旋转运动,占整个颈椎旋转功能的50%左右。寰枢关节因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和炎症等因素引起疾病,常伴随上颈髓、神经根及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治疗上往往以减压及重建其稳定性为主要目的,由于上颈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理活动功能的重要性,一直是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高难度、高风险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