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铰链侧椎板骨断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1年3月行颈椎单开 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1岁 5个节段开门J 56例,4个节段开门 1例,3个节段开门1例.其中225个椎板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62个椎板采用传统悬吊法固定.根据术后1周CT影像评估铰链侧椎板骨折情况,分为不完全骨折组、完全骨折骨断端无移位组和完全骨折骨断端移位组三个亚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行CT检查评估椎板铰链侧骨断端愈合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固定椎板的骨断端愈合情况.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124个椎板不完全骨折,118个椎板完全骨折断端无移位,45个椎板完全骨折断端有移位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钢板移位、椎板再关门及椎管再狭窄 椎管矢状径由术前9.9±2.4mm扩大到17.0±2.9mm,JOA评分由7.7±3.3分改善到12.5±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椎板与悬吊法固定椎板术前及术后1周影像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骨断端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 vs 70%,P=0.042),铰链侧骨折情况(P=0.728)及术后6个月骨断端愈合率(P=0.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完全骨折骨断端无移位节段椎板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较悬吊法固定椎板铰链侧术后3个月(86% vs 57%,P=0.004)及6个月(92% vs 85%,P=0.048)均有较高骨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完全骨折组及完全骨折有移位组两种方法固定椎板铰链侧骨断端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颈椎单开门 J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能稳定椎板铰链侧骨折断端,有助于铰链侧发生完全骨折但无移位椎板的骨愈合.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3.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ydroxyapatite artificial bone)即HAB植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对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HAB植骨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法、X线片联合CT检查观察判定颈椎管平均矢状径扩大率、ROM、颈椎弯曲类型中前弯型比率、相邻椎间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状况等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最狭窄部颈椎管平均矢状径均改善明显;颈椎ROM由术前(41.7±10.1)°下降为(25.1±11.3)°;前弯型比率由术前下降5%;5年人工骨完全融合率为55.8%,症状体征得到改善,无局部异常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相邻椎间失稳。结论应用HAB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术后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鼻腔肿瘤患者鼻内镜术后应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的效果并分析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5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以膨胀海绵填塞鼻腔,对照组术后以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2组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指导等,观察2组患者术后鼻部胀痛、鼻腔出血量、睡眠时间、进食及住院天数改善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出血、睡眠及食欲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相似文献   
45.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依据影像及临床表现确诊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7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按X线分型:3例为连续型,2例为节段型,2例为混合型,全部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常规C3~C7减压。棘突打孔10号线固定在门轴侧侧块关节囊上。术前和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法)评估I临床疗效。结果:2例出现脑脊液漏,均经漏口缝合、取头低脚高位、局部加压等处理痊愈。无硬膜外血肿脊髓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2个月内发生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1.5~3年,平均18.5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2%~87.5%(优2例,良4例,可1例),无一例复发。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通过扩大椎管矢状径达到减压目的。不易损伤神经,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凡士林纱带包裹膨胀海绵用于鼻出血的疗效。方法对84例鼻出血患者应用凡士林纱带包裹膨胀海绵填塞止血。结果3例填塞凡士林纱带包裹膨胀海绵后当时少量渗血(3.57%),2例48h抽出后凡士林纱带包裹膨胀海绵再发出血(2.38%),1例填塞凡士林纱带包裹膨胀海绵后失败。83例治愈(94.04%)。结论凡士林纱带包裹膨胀海绵是一种有效的鼻腔填塞材料,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究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20°尖嘴咬骨钳或高速微型磨钻两种不同工具制作门轴对椎板开门角度的影响。 方法 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根据术中门轴制作工具的不同分为咬骨钳组和磨钻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内拍摄颈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分别测量术前与术后CT横断面上开门节段椎板与冠状面椎体的夹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并完整随访40例患者,其中咬骨钳组23例,磨钻组17例。其中咬骨钳组术前开门节段椎板与冠状面平均夹角为(37.58±4.09)°,磨钻组为(36.19±3.92)°,无统计学差异(P=0.286),而术后咬骨钳组开门角度为(62.27±3.99)°,磨钻组为(67.17±3.48)°,具有明显差异(P<0.001)。此外,两组间患者椎板扩大角度、术前术后角度比、角度扩大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使用20°尖嘴咬骨钳制作门轴较之使用高速微型磨钻,可以更加精确控制开门角度,使其不至于过大,更加接近理想开门角。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椎管内扩大成形术(EICP)治疗老年性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空军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采用EICP治疗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中央型椎管狭窄患者2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脊髓监测情况、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影像学观察腰椎管横截面积和腰椎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联合会(JOA)评分、Oswestry失能指数(ODI)评分、间歇性跛行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13.8±1.5)个月,单节段术中出血量(257.5±47.1)m1,手术时间(114.5±16.8)min,术后引流量(150.0±37.6)m1。双节段术中出血量(344.5±55.6)ml,手术时间(161.8±24.4)min,术后引流量(225.4±40.1)ml,术中脊髓神经监测均未见持续异常。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对症处理后术后5 d脑脊液停止,2例术后出现切口延期愈合,积极给予换药,术后3周愈合良好。术前、术后1周CT扫描手术目标狭窄节段水平椎管横截面积,术前L3-4(73.32±2.67)mm~2、L4-5(116.24±2.17)mm~2,术后L3-4(213.33±3.26)mm~2、L4-5(260.16±3.67)mm~2,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ODI评分及间歇性跛行的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9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融合率分别为78.2%、86.9%、95.6%。结论 EICP是对传统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革新,体现了精准外科和微创外科的现代外科理念,既能对狭窄的椎管行有效减压,又能保护腰椎后方的原生结构不受到破坏,维持腰椎稳定性,增大植骨面积、提高融合率,手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肱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在肘关节伸直功能障碍手术松解中的应用及适应症.方法 我院1995年3月~2005年8月手术治疗因各种原因所致肘关节屈曲位僵直合并肱尺关节匹配不良的病人34例,其中肱骨髁间骨折19例,肱骨髁上骨折3例,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12例.术中常规软组织松解同时行肱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术后加强肘关节的功能练习.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过4~6个月的随访,肘关节屈伸功能平均改善70.5°.结论 肘关节扩大成形术能够有效的去除影响肘关节伸直的骨性因素,明显改善肘关节的屈伸功能,不影响肘关节的稳定性,在肘关节屈曲位僵直的病人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主要适应症:肱骨髁间窝骨性狭窄或肱尺关节匹配不良所致肘关节伸直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50.
通过运用LVQ神经网络方法对膨胀土膨胀潜势进行分类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膨胀土膨胀潜势分类判别的LVQ神经网络模型,用此模型对云南省楚大膨胀土膨胀潜势进行了判别分类。结果表明,这一评价方法比其他方法更简洁,也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