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吴峻  曹云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91-592
目的阐述在生物力学原理指导下针刀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对73例枢椎旋转移位的患者采用针刀松解寰枢椎动、静力失衡的应力超常部位,配合手法正骨3~5次,佩戴颈托2星期。结果治愈率达94.5%,有效率为100%。结论纠正颈椎动、静力失衡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点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点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点穴组和药物组,各200例.点穴组以手法点按缺盆、肩井、天宗等穴位,每日1次;药物组常规口服根痛平药物,每日2次.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疼痛、麻木症状及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上肢肌力体征和日常生活能力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麻木积分、压顶试验积分、臂丛牵拉试验积分、上肢肌力试验、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比较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后两组间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点穴组优于药物组.点穴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8.0%、99.0%,均优于药物组的61.0%、87.0%(均P<0.01).结论:点穴疗法能较好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疗效优于根痛平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治疗冈上肌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冈上肌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推拿疗法,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针刺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冈上肌肌腱炎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激发学生训练推拿手法动力的方法,以提高《推拿手法学》教学质量。方法:围绕《推拿手法学》以手法训练为主的课程特点,通过多感官教学法、师带徒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的综合运用,缓解学生手法练习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疲劳,激发学生训练推拿手法的动力。结果与结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推拿手法训练的能动性,开阔了学生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牵引治疗青少年颈椎反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青少年颈椎反弓患者进行推拿结合牵引的治疗。隔天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有显著改变,治疗后颈椎反弓纠正15例,明显改善20例,好转5例。结论:推拿结合牵引是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应用"推拿功法康复"的理论和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推拿功法康复"的基本原理、功法训练科学化的必要性及其运动医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认为:"推拿功法康复"的基本原理是以运动的方式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其作用是维持和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展机体的代偿功能;只有正确认识功法训练的客观规律,才能掌握科学的功法训练方法,进而能保证功法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功法训练科学化是"推拿功法康复"的必然要求;运动医学在"推拿功法康复"计划中的系统应用能为功法康复训练提供科技保障,以功法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为基本路线,可建立运动医学在功法康复训练科学化中的系统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47.
郭健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1127-1128
目的 探讨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对照组则只行中医推拿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功能及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aitland手法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两种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骶管注射疗法与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疗法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诊治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20例,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骶管注射组、压痛点推拿组、联合治疗组及物理治疗组,每组30例。骶管注射组:骶管注射0.9%氯化钠溶液、利多卡因注射液及地塞米松混合液20 ml,共1次。压痛点推拿组:按照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所介绍的腰、骶、臀及腿的压痛点检查方法及强刺激推拿手法进行治疗,两次推拿的间隔时间为3 d,共2次。联合治疗组:为骶管注射和压痛点强刺激推拿两种疗法联合应用,每次骶管注射药物后立即施行压痛点强刺激推拿1次,隔3~4 d再进行1次。物理治疗组:采用超短波加动态干扰电进行治疗,1次/d,共7次。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1周使用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M-JOA)腰痛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急性腰扭伤患者116例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前,4组患者M-JOA腰痛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4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物理治疗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M-JOA腰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4组患者的VAS评分和M-JOA腰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骶管注射疗法、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及物理治疗均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但骶管注射疗法和压痛点强刺激推拿联合应用具有止痛迅速、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所以其疗效最好,建议临床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49.
三通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i LM  Huang JJ  Lin GQ  Chen JS  Pang YH  He YF  Tang HL  Gang W 《中国针灸》2011,31(3):253-257
目的:观察三通推拿法与常规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三通推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7%(5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81.7%(49/60),对照组愈显率为63.3%(3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自身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2.25±3.15、25.56±5.27,对照组分别13.32±3.26、20.46±4.25,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采用的方法在改善腰椎功能方面更为显著.结论:在应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三通推拿法较常规推拿法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评价婴儿按摩疗法的效果。方法:从按摩疗法的基础知识,婴儿按摩的文献研究结果,尤其是早产儿及新生儿黄疸的按摩治疗结果两方面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按摩疗法在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方面安全有效,但研究方法存在不足,如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随访时间较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