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拿掌振法对局部皮肤温度场红外热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毅  孙鹏  郑娟娟  程珂  安光辉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24-1626
目的:通过红外热像技术,分析确定振法的热效应及操作时间的客观化标准。方法:利用红外热像技术采集初学者、低年资医师及高年资医师三组操作者采用的空置、掌振及空振法所得的相应红外热像数据,比较不同组别的温度差异。结果:三组操作者在空置后3min,心俞穴和大杼穴处温度均出现变化,且与操作前温度有显著差别(P<0.05);在空置3min后,被操作者的心俞处以及大杼处的温度呈自然下降趋势;而在行掌振法时,被操作者心俞处以及大杼处的温度变化,不仅发生在3min后,而且可延续到振法停止后的1min到3min内,与操作前温度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在空振中,高年资医师的劳宫处和中冲处温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振法进行到90 s时,中冲处温度出现显著变化,与开始温度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而劳宫处的温度则是在120 s时,出现显著变化,与开始温度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推拿手法有一定的热传导作用,但振法产热不仅仅是热传导作用,还有可能是激发了受试者体内的某种产热机制(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空振试验模块推拿医师手部的升温现象分析,振法的持续操作时间至少应该达到90 s,最佳操作时间可能在3min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激发学生训练推拿手法动力的方法,以提高《推拿手法学》教学质量。方法:围绕《推拿手法学》以手法训练为主的课程特点,通过多感官教学法、师带徒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的综合运用,缓解学生手法练习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疲劳,激发学生训练推拿手法的动力。结果与结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推拿手法训练的能动性,开阔了学生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艾球加热条件下,观察长180 mm、160 mm两种型号传统银质针在人体内的温度特性差异。方法将72例受试者随机分为A组(1.1 mm×180 mm单针组)、B组(1.1 mm×160 mm单针组)、C组(1.1 mm×180 mm多针组)和D组(1.1 mm×160 mm多针组),每组18例。4组受试者均在臀部测温点(左臀部内上方,髂嵴上缘最高点下7 cm,后正中线旁开7 cm)分别刺入测温银质针,C组和D组在臀部进针点上、下、左、右4个配针点(距测温点2 cm)再刺入4根与测温银质针等长的银质针,针尾均装有1.3 g艾球,点燃艾球后用数字测温仪自动动态记录测温银质针针尖上方3 mm、33 mm、63 mm、66 mm处银质针的温度。结果 A组测温银质针针尖上方3 mm、33 mm、63 mm、66 mm的最高温度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组测温银质针针尖上方3 mm、33 mm、63 mm、66 mm的最高温度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测温银质针针尖上方3 mm、33 mm、63 mm、66 mm的最高温度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规格银质针温针灸的针尖针身最高温度在单针针刺时均达41℃以上,多针针刺时均达43℃以上;在加热源及进针深度相同的条件下,人体内银质针的最高温度受银质针长短及针刺方式的影响,银质针越短,其最高温度越高,多针针刺的最高温度高于单针针刺方式。  相似文献   
4.
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肺脾常有不足,且易感外邪,内外合因,疾患则生。通过研究小儿腺样体肥大的发病机制与小儿肺、脾功能特点之间的联系,分析临床上运用"肺脾同治"在小儿推拿治疗腺样体肥大中的病案,探讨脾、肺的生理功能与小儿腺样体肥大发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机械振动按摩器对人体局部温度的影响,从客观数据上证实其有效性,为振动按摩器最佳振动频率的确定奠定基础.方法上海中医药大学的30名健康大学生先后接受机械振动按摩器的空置和振动两种操作,用红外热像仪分别于操作前0 s、操作3 min后即刻、撤离仪器后1 ,2,3,4 min和5 min观察受试者以心俞为中心的手掌大小区域的温度的动态变化,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不同测量时间对受试者局部温度有影响(P<0.05),空置组中温度升高在空置3 min后即刻尤为明显,尔后温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振动组中随着时间的增加,背部温度不断升高,在振动后撤离仪器3 min达到峰值;②空置组和振动组都能使局部皮肤温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振动组比空置组产热效应更显著,而且更为持久.结论机械振动按摩器在频率为900次/min的情况下能使人体局部温度明显升高,且效果持久,充分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同时为机械振动按摩器的最佳振动频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推拿功法少林内功是推拿学科教学主要功种之一。通过整理推拿功法少林内功的基本内容,从内功推拿流派公认的创始人李树嘉着手,对推拿功法少林内功的源流进行了稽考,否定了与少林武功的直接关系;从传承与功势特征等方面认为推拿功法少林内功与山东济宁李氏查拳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比内功的历史文献,证明推拿功法少林内功属内功功法范畴。  相似文献   
7.
探讨后世对“散脉”及其所刺部位刺法的注释,认为“散脉”当指足阳明,“束脉”正合股四头肌为髌韧带所束至胫骨粗隆之状,可多针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激发学生训练推拿手法动力的方法,以提高<推拿手法学>教学质量.方法:围绕<推拿手法学>以手法训练为主的课程特点,通过多感官教学法、师带徒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的综合运用,缓解学生手法练习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疲劳,激发学生训练推拿手法的动力.结果与结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推拿手法训练的能动性,开阔了学生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国内近年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机制研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思路。资料来源:应用网络http://192.168.50.3/yixueshujuku/chongqingweipu.as-px.检索,检索方法((题名或关键词=颈椎病)(题名或关键词=夹脊穴))(题名或关键词=治疗)全部期刊年=1989-2005),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共检索到102篇文献报道,选出80篇有关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论文。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文献。②干预措施:针灸治疗或针刺配合其他疗法(如药物疗法),并对行针手法,取穴及用针材料不加以区别。排除标准:①针刺作为手术治疗术中及术后镇痛辅助疗法。②动物实验。③综述文献。资料提炼:根据是否使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筛选出21篇。根据文献所述颈椎病症型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未提及分型者则归为颈椎病类。资料综合:在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研究中,诊断和评估依据多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而文献中有23.8%的研究仍然采用症状来作为标准,为整体综合评估夹脊穴的作用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刺激夹脊穴的方式中,以针刺和电针为主要方法,占到85.7%,而2种方法以上的综合刺激占到47.6%。治愈率在60%以下的文献占到52.38%,只有3篇文献其治愈率达到90%以上。21篇文献中,有随访的研究不是很多。目前认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主要有:①经络腧穴理论依据。②改善椎动脉的血流循环。③缓解疼痛症状。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有很好的疗效,治疗前景广阔。循证医学的方法应当引进到临床实验研究中,定位应当规范化,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机制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孙鹏  赵毅  安光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89-91,F0003
目的:观察双后肢腰椎退行性变大鼠模型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将20只雄性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2组,各10只。模型组大鼠离断双肩关节,模拟直立行走,正常组不干预。3个月后,拉颈处死动物.取腰椎L3-4和L4-5,椎间盘,使用电镜观察腰椎间盘细胞微观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关节软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阳性表达为棕黄色,主要存在于细胞浆内,用平均灰度值和平均吸光度对阳性信号进行量化(灰度值越小表达信号越强,平均吸光度则反之);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mRNA的表达强度。 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实验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正常组未见有明显凋亡细胞,而模型组椎间盘出现明显凋亡。②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平均灰度值:134.67&;#177;11.12,178、10&;#177;1.08,P<0.01;平均吸光度:0.282&;#177;0.034,0.155&;#177;0.005,P<0.01)。③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2.642&;#177;0.365.0.172&;#177;0.028,P<0.01)。 结论:双后肢腰椎退行性变大鼠模型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增高,细胞凋亡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