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cute cardiac care》2013,15(1):62-63
Aspirin is a cornerstone of treatment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wever, individual responses vary and hyporesponsivenes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Point of care assays for detecting the effects of aspirin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ould therefore be useful. Thrombelastography has been shown to correlate with optical aggreg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antiplatelet therapies and is suitable for use as a point of care assay. We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thrombelastography to detect the profound effects of even the tiny doses of aspirin obtained by licking an aspirin tablet.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经血栓弹力图检测的血小板活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2月就诊于我院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00例。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根据血小板抑制率高低情况由低至高排列4组,记录各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患者12个月内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33%。血小板抑制率为53.85%是预测终点事件的最佳临界点。血小板抑制率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经血栓弹力图检测阿司匹林的血小板抑制率为53.85%是预测终点事件的最佳临界点。  相似文献   
93.
钟锦荣  张园凤  邓微微 《医学综述》2014,(24):4577-4579
目的研究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为抵抗组和敏感组,均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分析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性别(OR=3.462,95%CI 1.4157.962),吸烟史(OR=4.941,95%CI 1.2457.962),吸烟史(OR=4.941,95%CI 1.24521.762),糖尿病史(OR=3.253,95%CI 1.37421.762),糖尿病史(OR=3.253,95%CI 1.3747.592),空腹血糖(OR=2.176,95%CI 1.0737.592),空腹血糖(OR=2.176,95%CI 1.0734.632),糖化血红蛋白(OR=3.715,95%CI 1.8264.632),糖化血红蛋白(OR=3.715,95%CI 1.8267.472),肌钙蛋白(OR=5.642,95%CI 2.9347.472),肌钙蛋白(OR=5.642,95%CI 2.9349.758),三酰甘油≥2.26(OR=2.694,95%CI 1.6349.758),三酰甘油≥2.26(OR=2.694,95%CI 1.6344.938)。结论性别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生化因素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需要采取差异化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α-2 b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疗效.并评价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血小板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COBE SPECTRA和MC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对31例患者行血小板去除术,同时联合羟基脲,干扰素及常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患者去除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①血小板去除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联合使用羟基脲/α-2b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使病情得到较快和稳定的控制.②血小板去除治疗后,患者TEG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功能指标MA值明显降低,综合凝血指数CI值明显改善,R值,Anngle角没有明显改变.③血小板的功能指标MA值与血小板计数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小板去除治疗联合羟基脲/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显著,血栓弹力图监测ET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6月老年冠心病患者245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至少≥30d,血栓弹力图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GPⅡb/Ⅲa水平,并进行生化、同型半胱氨酸、CRP等相关检测。结果用血栓弹力图检测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组较阿司匹林敏感组CRP及GPⅡb/Ⅲa水平均升高(P〈0.05)。阿司匹林抵抗与性别、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无关。结论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牛率.其伴有较高CRP及GPⅡb/Ⅲa水平。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方法:60例老年ACS未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被随机分为:甲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75mg/d维持),乙组(30例,冠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50mg/d维持),两组冠脉造影术前均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冠脉造影术前24h内及造影术后一周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以血栓弹力图法测定血小板抑制率。并观察3个月内两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25.8±11.4)%比(75.2±12.3)%,乙组:(24.2±13.3)%比(64.8±17.5)%]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16.7±21.6)%比(82.7±25.4)%,乙组:(23.8±22.2)%比(80.2±22.7)%,P〈0.053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个月内两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非血运重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低剂量氯吡格雷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血浆输注中应用血栓弹力图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县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76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均为非血液病者)的临床资料,于输注FFP前、输注200 ml与FFP 400 ml状态下分别接受凝血象及血栓弹力图检测,观察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结果于输注FFP前、输注200 ml与FFP 400 ml状态下的K时间、R时间、Angle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及APTT、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CK法阳性率(86.84%)较凝血象检测法阳性率(73.6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输注中应用血栓弹力图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8.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接受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治疗的老年住院冠心病患者139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22例,年龄65~92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8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以获得花生四烯酸(AA)诱导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析两组不同途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及两组患者血管栓塞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两组 AA 抑制率[(70.2±27.8)%比(61.4±25.2)%,P =0.499]、ADP 抑制率[(56.9±18.6)%比(44.1±9.2)%, P =0.87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管栓塞发生率[8(15.4%)比13(14.9%),P =0.944],出血事件发生率[2(3.9%)比9(10.3%),P =0.29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弹力图能评估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VH)和/或术中利多卡因靶控输注对大鼠下腔静脉结扎术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300~400 g雄性Wistar大鼠118只.32析因设计,实验因素为术前ANVH[三个水平为不进行ANVH、生理盐水(NS)ANVH、羟乙基淀粉(HES)ANVH]和术中利多卡因输注(三个水平为血浆靶浓度0、4、10μg/ml).各水平组合条件下行下腔静脉结扎.术毕心脏取血测定血栓弹性图(TEG)参数.术后第2天取出下腔静脉血栓,测长称重.结果 术前NS-ANVH和HES-ANVH都使术毕TEG结果呈现高凝,前者更为显著.术中利多卡因输注结果相反.ANVH显著减轻术后血栓重量,HES-ANVH更为明显;利多卡因输注亦如此.HES-ANVH与利多卡因在减轻血栓重量上存在交互作用(协同).结论 术前ANVH,尤其HES-ANVH,显著减轻大鼠下腔静脉结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术中利多卡因输注作用相同.术前HES-ANVH与术中利多卡因输注存在协同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0.
两种羟乙基淀粉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6%羟乙基淀粉200/0.5(商品名贺斯)与6%羟乙基淀粉130/0.4(商品名万汶)体外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集20名健康志愿者的空腹静脉血23 mL,前3 mL弃用,每份血样均在体外应用两种羟乙基淀粉进行血液稀释,分为贺斯组和万汶组.每组按容量稀释比例(全血:稀释液)分为3个稀释度:9:1(10%)、7:3(30%)和4:6(60%).血样中,15 mL用来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5 mL予枸橼酸化抗凝,血液稀释后在37℃下应用5000 Series血栓弹力描记仪检测血栓弹力描记图(TEG)指标:反应时间(R时间,正常值为12~27 min)、凝血时间(K时间,正常值为3~13 min)、α角(正常值为14~46°)和最大振幅(MA,正常值42~63.mm).TEG图形达到MA后即停止测定.另设1份未稀释的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贺斯组、万汶组的Hct、血小板计数随稀释程度的增加而进行性下降;30%、60%稀释时,万汶组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贺斯组(P值均<0.05).②10%稀释时,贺斯组、万汶组的Fib、PT、APTT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0%稀释时,贺斯组和万汶组的Fib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值均<0.05).PT、APTT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值均<0.05),贺斯组与万汶组间Fib、PT、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10%稀释时,3组间组R时间、K时间、a角、M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0%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K时间均显著长于万汶组(P值均<0.05),α角、MA均显著小于万汶组(P值均<0.05);60%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显著长于万汶组(P<0.05),贺斯组与万汶组间α角、M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两种羟乙基淀粉体外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不同:10%稀释(轻度血液稀释)时两种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30%稀释(中度血液稀释)时6%羟乙基淀粉200/0.5抑制凝血功能,但基本能满足止血要求,6%羟乙基淀粉130/0.4活化凝血初始阶段,凝血块形成时间缩短,速率增快;60%稀释(深度血液稀释)时两种羟乙基淀粉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凝血块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