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618篇
  免费   12902篇
  国内免费   7160篇
耳鼻咽喉   3073篇
儿科学   8701篇
妇产科学   3096篇
基础医学   19797篇
口腔科学   4847篇
临床医学   29723篇
内科学   40223篇
皮肤病学   3092篇
神经病学   15275篇
特种医学   143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44714篇
综合类   22590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预防医学   15245篇
眼科学   5258篇
药学   25013篇
  89篇
中国医学   4903篇
肿瘤学   11669篇
  2023年   2365篇
  2022年   4859篇
  2021年   11320篇
  2020年   6167篇
  2019年   11824篇
  2018年   6641篇
  2017年   5800篇
  2016年   7782篇
  2015年   10648篇
  2014年   19678篇
  2013年   17530篇
  2012年   20405篇
  2011年   17511篇
  2010年   15872篇
  2009年   15558篇
  2008年   14212篇
  2007年   14107篇
  2006年   11967篇
  2005年   8102篇
  2004年   4436篇
  2003年   3903篇
  2002年   3092篇
  2001年   2566篇
  2000年   2332篇
  1999年   1581篇
  1998年   1936篇
  1997年   1807篇
  1996年   1485篇
  1995年   1482篇
  1994年   1404篇
  1993年   1128篇
  1992年   1354篇
  1991年   1145篇
  1990年   1202篇
  1989年   1161篇
  1988年   1094篇
  1987年   981篇
  1986年   801篇
  1985年   1715篇
  1984年   1841篇
  1983年   1327篇
  1982年   1423篇
  1981年   1384篇
  1980年   1214篇
  1979年   1033篇
  1978年   809篇
  1977年   829篇
  1976年   697篇
  1974年   478篇
  1973年   46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细胞分化帮助剂(CDA-Ⅱ)促进低浓度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株HepG-2,BEL-7402凋亡的协同效应。方法 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单用CDA-Ⅱ或As2O3和联用对肝癌细胞株HepG-2,BEL-7402生长及抑制率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药物对细胞膜的毒性反应;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变化。结果 单用CDA-Ⅱ和As2O3分别为3.0mg/ml和50μmol/L时,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发生凋亡达到最大值,而联用5μmol/LAs2O3+1mg/mlCDA-Ⅱ可达到同样效果;结果显示:该浓度下HepG2的抑制率可达88%;BEL-7402的抑制率在100%;LDH检测表明联用比单用As2O310μmol/L更安全。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凋亡率联合组为40.2%,明显高于单用组As2O3(11.3%)或CDA-Ⅱ(8.7%)。结论 细胞分化帮助剂1mg/mlCDA-Ⅱ联用5μmol/LAs2O3可促进肝癌细胞株HepG-2,BEL-7402凋亡,可以明显降低As2O3的使用浓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2.
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movement disorders affecting sleep and also daytime functioning. The prevalence may be 8%–10% of the white Caucasian population. The diagnosis is simple and is based on a well-validated clinical questionnaire, yet misdiagnosis is common and the condition remains underdiagnosed and consequently inappropriately treated, often causing great distress to the sufferers. In spite of robust evidence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RLS, patients may often be told to “put up with the symptoms” and suffer the consequence of years of poor sleep which may lead to major lifestyle changes. This review addresses the diagnostic issues,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he evidence base for treatment of the common condition.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暂时性关腹方法一真空敷料装置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聚丙烯薄膜、手术巾、塑料黏贴膜和引流管等构建真空敷料装置。记录使用此装置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结果 有13例患者共使用真空包扎15次进行暂时性关腹,其中5次(33.3%)是因为腹内压增高无法获得无张力的筋膜对合,4次(26.7%)是为了再次手术探查,2次(13.3%)是因为损伤控制,4次(26.7%)是上述多个因素的联合。7例(53.8%)患者最终完成腹壁全层对合关闭,5例(38.5%)患者无法直接对合腹壁缺损,最后行创面断层皮片植皮;3例(23.1%)患者出现腹腔内脓肿,无1例出现消化道瘘,无内脏脱出。1例(7.7%)在试图关腹之前死亡,与真空包扎无关。结论 真空包扎可使患者获得直接腹壁肌肉筋膜层关闭,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掌握,是一种较好的暂时性关腹方法。  相似文献   
994.
CRRT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顽固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常见而又难治的心脏疾病,其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了多种综合性措施,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植入心脏起搏器等,然而其预后仍较差。近几年来国外学者采用血滤或血透的方法矫治顽固性CHF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已成为  相似文献   
995.
计算机自动定量诊断脑萎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脑容积随年龄及性别的变化规律,提出计算机定量诊断脑萎缩的客观标准。方法利用最新提出的脑容积计算机自动定量算法,测量了脑萎缩组487例(男,310例,女,177例)和正常组1901例(男,993例,女,908例)的颅腔容积、脑容积和脑实质分数(BPF),并通过多项式曲线拟合技术,研究正常人BPF随年龄变化的函数关系。结果正常组颅腔容积为(1271322±128699)mm3,脑容积为(1211725±122077)mm3,BPF为(95.3471±2.3453)%;脑萎缩组颅腔容积为(1276900±125180)mm3,脑容积为(1203400±117760)mm3,BPF为(91.8115±2.3035)%。两组之间的颅腔容积和脑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P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PF定量与年龄之间的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P(x)=-0.0008x2+0.0193x+96.9999能够较为准确表达正常人BPF随年龄变化的函数关系,其95%可信区间下限为y=-0.0008x2+0.0184x+95.1090。结论BPF与年龄之间函数关系的95%可信区间下限,可作为计算机自动定量诊断脑萎缩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32只),1周后分别将DMEM、BMSCs、NGF和BMSCs NGF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即制成四组(每组8只),移植1、2个月后分别采用神经核蛋白(NeuN)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和神经丝蛋白(NF)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BBB运动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1、2个月后,部分移植细胞呈NeuN和GFAP阳性,同时实验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BB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BMSCs NGF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BMSCs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MSCs和NGF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外显子26(exon26)的基因型与术后他克莫司(FK506)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106例肾移植术后常规使用FK506患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患者MDR1 exon26基因分型的方法为:提取患者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DR1基因,检测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多态性(RFLP)。根据MDR1 exon26基因分型将患者分为CC、CT和TT 3组。检测各组患者肾移植后第3、6和12个月的FK506血药浓度,比较各组患者FK506血药浓度/FK506用量(μg·L-1/mg·kg-1·d-1)的比值及术后1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受者经MDR1 exon26基因分型示:CC型32例(30.2%),TT型30例(28.3%),CT型44例(41.5%)。CC型患者FK506血药浓度/FK506用量的比值明显低于CT型和TT型(P<0.01),而CT型患者又低于TT型(P<0.05)。CC型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型(P<0.05),CT与TT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1 exon26 CC型的患者与CT或TT型比较,需服用更高剂量的FK506才能取得与CT或TT型相似的血药浓度。因此,了解患者的MDR1 exon26基因型有利于指导患者肾移植术后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998.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上胸椎与其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探讨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模拟上胸椎前路手术,部分劈开胸骨,并分别经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椎体,比较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暴露范围及其优缺点.观察上胸椎毗邻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走行及其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结果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头臂干与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9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而头臂干内侧间隙入路(气管食道鞘与头臂干、左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只有4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只能在直视下显露T4,并且视野狭小.右喉返神经在T1,2水平从迷走神经发出,绕过锁骨下动脉斜行走向内上,在T1椎体上缘水平附近走向气管食道沟.胸导管75%在T1椎体到T1-2椎间盘水平入左侧静脉角,约50%最高点达T1水平.左头臂静脉55%平T3椎体水平从上腔静脉发出.主动脉弓主干约80%在T3-4椎间盘水平横过椎体.结论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可以很容易地显露T3和T4椎体;头臂干外侧间隙与头臂干内侧间隙相比,可多显露0.5~1个椎体.但由于迷走神经穿过此间隙并在此发出心支,所以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在右侧施行T1,2水平手术时易损伤右喉返神经.在采用左侧入路时应注意胸导管的走行,避免损伤胸导管.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动态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在1.5TGE Signa Twin speed MR机上,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8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首次行TACE治疗的25例肝癌肿块分别于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内各进行1次DWI,对每次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计算出每例肝癌每个时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各个时点的ADC值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肿瘤的血管造影染色及碘油沉积的改变判断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分别为(1.376±0.012)×10-3mm2/s、(1.598±0.012)×10-3mm2/s、(1.723±0.012)×10-3mm2/s、(1.684±0.012)×10-3mm2/s。术后各组肝癌组织的AD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较术后36~48h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30~38d的ADC值较术后7~10d组明显降低(P<0.05)。将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的造影片及碘油沉积片对比见术后30~38d ADC值下降的肝癌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发,ADC值下降明显的复发也最为明显。结论利用MR DWI技术对肝癌组织的ADC值进行动态观察,可以评价肝癌TACE术后癌组织的坏死、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000.
经单侧半椎板切除髓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性损伤风险、临床特征以及经单侧半椎板切除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病历资料。均经单侧半椎板切除肿瘤。采用统计学分析,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年出血率等方面与同期颅内(145例)、脑干(61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比较。术前Frankel分级D级8例,C级2例,A级1例。结果本组女性7例,男性4例.女性与男性之比高于颅内(80:65)和脑干(33:28)海绵状血管瘤;年出血率为2.8%/病人,稍低于颅内(3.3%)和脑干(3.1%)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均获全切:术后随访期内8例神经系统症状改善(Frankel分级D级升到E级6例,C级升到D级2例).3例临床症状无变化。结论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应全切以防复发和再出血;选择微侵袭的半椎板入路,以及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是取得满意结果、预防附加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