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5篇
  免费   1353篇
  国内免费   655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824篇
口腔科学   206篇
临床医学   572篇
内科学   1122篇
皮肤病学   78篇
神经病学   434篇
特种医学   1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586篇
综合类   2227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197篇
眼科学   161篇
药学   2297篇
  9篇
中国医学   2553篇
肿瘤学   396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673篇
  2021年   899篇
  2020年   729篇
  2019年   513篇
  2018年   424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440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748篇
  2013年   780篇
  2012年   804篇
  2011年   788篇
  2010年   600篇
  2009年   508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515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22.
金银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其发展为传统生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技术和方法。金银花作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深入研究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展开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在金银花鉴别、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胁迫条件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并针对基于杂交技术的标记(RFLP)、基于PCR的分子标记(RAPD,AFLP,SSR,ISSR)和基于DNA序列分析的SNP及DNA条形码对金银花的多样性识别、诊断、鉴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同时提出可以采用多组学技术,构建系统生物学技术和平台,建立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相关模型,从而更好地研究金银花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药用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的相关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等生命活动规律并进行调控,为进一步推动金银花现代化及其他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120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中药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1.0 g/次,3次/d。2组疗程均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Geboes指数、结肠镜下黏膜表现、生活质量评分、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IL-35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统计治疗后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eboes指数、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IL-35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IL-3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糜烂、溃疡改善不明显(P>0.05),充血水肿、颗粒样变等肠镜表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10.64%,对照组为23.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修复肠黏膜病理损伤,降低复发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炎性因子IL-8、IL-35和凝血因子FI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4.
顺铂(DDP)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金属抗癌药物,是目前最有潜力和应用最广泛的抗肿瘤药物。顺铂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尤为重要,目前已被推荐为同步放化疗的首选药物。但随着广泛的使用,顺铂的耐药性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限制临床疗效和部分患者肿瘤治疗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顺铂的耐药机制复杂,发生环节较多,但具体耐药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按照顺铂耐药发生的环节可分为:①顺铂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产生耐药;②顺铂通过细胞膜的流入或流出产生耐药;③顺铂在胞质中产生耐药;④顺铂与DNA结合后产生耐药。本文综述了宫颈癌顺铂耐药可能发生的四个环节及克服耐药常用的手段,为提高顺铂对宫颈癌的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异位内膜组织虽然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中医学一般认为,“正虚伏邪”为恶性肿瘤的病机特点;那么,肾虚血瘀既属于“正虚伏邪”的范畴,又体现了EMs发病学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在“病证相应”的中医治则之下,补肾化瘀法的临床疗效主要表现为:缓解痛经症状、提高受孕率,以及调整月经周期。本文基于EMs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补肾化瘀法治疗EMs的理论依据及其抑制异位内膜侵袭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解除免疫抑制、阻断局部微血管新生等,旨在阐明其疗效显著的原因,为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26.
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与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与发病机理。方法:分析24例患者年龄、性别及所伴发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痛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结果: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内听动脉闭塞发病明显增加。结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7.
前后挤压型骶骨Ⅱ区骨折与骶丛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经甲醛短期(1年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丛神经被拉长的距离。另外,利用X线片观察骶从神经受压情况。结果 随耻骨联合分离逐渐增大,骶丛神经张应变呈直线相关逐渐加大,以S1,S4为最显著,且可造成神经的刺伤,多见于L5和S1,X线未发现骶丛神经受压表现。结论 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牵拉伤为丰,以S1,S4为主,且与骨折移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神经的刺伤,多见于骨折移位较大的L5和S1。  相似文献   
28.
Vascular malformation (AVM)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an uncommon, but not rare, cause of bleeding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especially in an aging population. While endoscopic coagulative therapy is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controlling bleeding,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cases require additional therapy. Adjunctive or even primary phamacotherapy may be indicated in recurrent bleeding.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based proof of efficacy for any agent. The bulk of support is derived from anecdotal reports or case series. The present review compares the outcome of AVM after no intervention, coagulative therapy or focus on pharmacological agents. Most of the literature encompasses two common AVMs, angiodysplasia and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Similarly, the bulk of information evaluates two therapies, hormones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and the somatostatin analogue octreotide. Of these, the former is the only therapy evaluated in randomized trials, and the results are conflicting without clear guidelines. The latter therapy has been reported only as case reports and case series without prospective trials. In addition, other anecdotally used med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9.
狂犬病病毒(RV)是一种高度嗜神经性病毒,由RV引发的狂犬病通常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RV通过周围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神经元进行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绝大多数狂犬病例CNS病理学表现为急性脑脊髓炎,常常没有显著的显微镜下改变,脑部可以轻度肿胀,脑膜和脑实质血管轻度充血并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这也是其他急性病毒性脑炎常见的共同表现。  相似文献   
30.
BACKGROUND: Although pedophilia is of high public concern, little is known about underlying neural mechanisms. Although pedophilic patients are sexually attracted to prepubescent children, they show no sexual interest toward adult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deficits of sexual and emotional arousal in pedophiles. METHODS: Thirteen pedophilic patients and 14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were tested for differential neural activity during visual stimulation with emotional and erotic pictures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SULTS: Regions showing differential activations during the erotic condition comprised the hypothalamus,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and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the latter correlating with a clinical measure. Alterations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concerned the amygdala-hippocampus and 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CONCLUSIONS: Hypothesized regions relevant for processing of erotic stimuli in healthy individuals showed reduced activations during visual erotic stimulation in pedophilic patients. This suggests an impaired recruitment of key structures that might contribute to an altered sexual interest of these patients toward ad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