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2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376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49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735篇
内科学   1537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499篇
特种医学   285篇
外科学   960篇
综合类   1819篇
预防医学   262篇
眼科学   70篇
药学   650篇
  1篇
中国医学   436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254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551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563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485篇
  2008年   454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马丽媛等 《医学文选》2001,20(4):415-417
目的:了解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2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80例无脑血管病对照者进行MTHFR基因C667T多态性检测和分析。结果:C677T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但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无差异。结论: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不是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心脑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血性心脏病(IHD)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IHD组(142例)和对照组(50例)血清特异性HP抗体(HPIgG),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TC,TG<ApoA1,ApoB,Lp(a),HDL-c,LDL-c含量,应用全自动凝血仪测定血中纤维蛋白原浓度(Fbg),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中NO和NOS含量。结果:IHD组血清HP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5.49%VS28.00%,P<0.0001),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与IHD发病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04),HPIgG阳性者的TG,ApoB,NO,NOS含量明显增高(P<0.05),TC,Lp(a),LDL-c,Fbg含量有增高趋势。结论:HP感染与IHD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可能的发病机理为HP感染改变了脂质代谢和血管的内皮功能来增加发生IHD的危险。  相似文献   
83.
胰岛素抵抗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阐述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来说明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存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固有的 ,亦贯穿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全过程 ,是导致其发病的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治疗中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内源性高胰岛素的水平 ,对于减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缺氧预适应小鼠脑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缺氧诱导因子 1 (HIF 1 )在缺氧预适应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慢性缺氧 (H)和不缺氧 (C)HeLa细胞、急性重复性缺氧 0次 (H0 )、1次 (H1)、4次 (H4 )小鼠脑组织中的HIF 1α。结果 :慢性缺氧HeLa细胞中可检测到较多的HIF 1α,H0 组脑组织中检测不到HIF 1α ,H1组检测到微量HIF 1α,H4 组检测到较多HIF 1α。结果显示 :脑组织中HIF 1α的含量随缺氧预适应的产生而逐步增加 ,提示HIF 1可能参与缺氧预适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85.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脏中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比较不同次数的缺血预处理组与I/R组以及各预处理级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含量,并观察了肝组织中酶的漏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减少,肝细胞抗氧自由基能力增强,血清及肝组织中NO含量升高。组织中PMNs浸润量降低,HSP70及iNOS蛋白及mRNA表达增多。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I/R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NO参与了缺血预处理对HSP70表达的正性调控过程。一次缺血10min再灌注10min是理想的肝脏缺血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6.
超速起搏预适应保护缺血心肌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超速起搏预适应 (PP)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2 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组 )和超速起搏预适应组 (PP组 ) ;测定两组梗塞区、危险区的心室重量 ,计算梗塞范围 ,并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评分。 结果  (1)心脏 IR组和 PP组梗塞区检测结果 :梗塞区心室重量为 44 1.3± 31.0 3m g比 175 .7± 41.8m g,梗塞范围为 42 .4%± 3.6 %比 16 .7%± 1.2 % ,差异有显著性(P<0 .0 1)。 (2 ) IR组和 PP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评分为 3.6 7± 0 .89比 1.83± 0 .72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1) PP降低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时梗塞范围 ;(2 ) PP降低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7.
缺血预处理结合心麻痹液保护未成熟兔心肌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结合心麻痹液对未成熟兔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左心作功模型,比较缺血5min再灌注5min的缺血预处处理加ST.ThomasⅡ液(IPC组)和仅ST,ThomasⅡ液(对照组)对幼兔(3-4周)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冠脉微循环、能量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PC组心脏收缩功能、冠脉流量及阻力恢复更佳,冠脉流出液中的一氧化氮含量较高而内皮素较低,能量物质含量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PC组心脏收缩功能、冠脉流量及阻力恢复更佳,冠脉流出液中后 氧化氮含量较高而内皮素较低,能量物质含量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害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结合心麻痹液对未成熟兔心肌提供更佳的保护。  相似文献   
88.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reduces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jury within 4 days of hip fracture surger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on the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1 year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 We performed a phase-2,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bserver-blinded, clinical trial between February 2015 and September 2017. We studied patients aged ≥ 45 years with a hip fracture and a minimum of on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randomly to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applied just before surgery or no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upper arm with a tourniquet in four cycles of 5 min ischaemia and 5 min reperfusion.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in 1 year of surgery. A total of 316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randomly to the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group and 309 patients to the control group.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occurred in 43 patients (13.6%) in the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group compared with 51 patients (16.5%) in the control group (adjusted hazard ratio (95%CI) 0.83 (0.55–1.25); p = 0.37). Fewer patients in the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group had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11 (3.5%) vs. 22 (7.1%); hazard ratio (95%CI) 0.48 (CI 0.23–1.00); p = 0.04).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did not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in 1 year of hip fracture surgery. The effect of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on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non-cardiac surgery needs confirmation in appropriately powered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   
89.
目的了解2011年与2017年南京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缺血性心脏病(IHD)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为IHD的饮食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1年和2017年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南京市死因监测和2017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采用GBD团队提供的Excel插件程序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估算豆类摄入不足导致的IHD死亡和寿命损失。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2017年,南京市因豆类摄入不足导致IHD的死亡例数占IHD总死亡例数的13.73%,较2011年(12.44%)增长了10.37%。2017年南京市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IHD死亡例数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分别为645例、8116人年,较2011年(449例、6610人年)分别上升43.65%、22.78%;而标化归因死亡率和标化YLL率分别由2011年的11.05/10万、155.72/10万下降至2017年的8.86/10万、118.66/10万,下降率分别为19.82%、23.80%。2017年,豆类摄入不足导致的IHD死亡使期望寿命损失0.17岁,男性、女性分别损失0.13、0.21岁;与2011年相比,2017年男性、女性及总人群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期望寿命损失均上升。结论豆类摄入不足已成为影响南京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饮食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倡导合理膳食,增加居民豆类摄入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90.
目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29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3大组:正常组(N组,n=7),对照组(C组,n=11)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组(H组,n=11)。C组、H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H组动物进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5 000 m,6 h/d,连续7 d者为H1组,42 d者为H2组),按计划完成实验后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 (VEGFmRNA)、低氧诱导因子-1 α mRNA (HIF-1 α mRNA)、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mRNA(eNOS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VEGF mRNA、HIF-1 α mRNA、eNOS mRNA及VEGF蛋白持续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高。结论: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能促进慢性缺血心肌内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