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7 毫秒
61.
蔡真  林茂芳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22(5):238-240,I001
目的 研究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改变在高三尖杉酯碱(HHT)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膜联蛋白V染色,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等手段观察Bax、 细胞色素C等在HHT诱导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Molt-3)凋亡过程中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结果 发现HHT诱导细胞早期凋亡的同时,Bax从胞浆易位至线粒体,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同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膜释放到胞浆。结论 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是HHT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初治的老年或低增生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激的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和阿糖胞苷(Ara-C)方案(G-HA)诱导缓解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选择年龄>60岁或低增生AML初治患者共25例,采用G-CSF预激的小剂量HA方案诱导治疗。在化疗的前12h皮下注射G-CSF200μg/m2。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计数>20×109/L时暂停用,而不停止化疗,待白细胞回落后再继续使用。HHT:1mg/m2,d1~14,每日1次;Ara-C:10mg/m2,d1~14,皮下注射,每12h1次。对完全缓解(CR)者行后期可选择不同标准方案交替巩固化疗,第1年每月1次,第2年每2月1次。结果:第1个疗程后10例患者获得CR,9例获得部分缓解(PR),6例未缓解(NR)。9例PR患者中5例患者经过第2个疗程该方案后取得CR。总有效率76。15例获得CR的患者中11例按计划巩固强化治疗患者未复发,生存期为8~35个月,中位数17个月。有4例复发,经过原方案诱导后1例CR,2例PR,1例死亡。该方案血液学毒性轻,非血液学毒性不明显。结论:初治的老年或低增生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G-CSF预激的小剂量HA方案诱导缓解的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63.
本文报道脱氧三尖杉酯碱(Ⅵa)和高三尖杉酯碱(Ⅵc)的不对称合成。采用(+)R-对甲苯亚磺酰基乙酸叔丁酯(Ⅰ)与相应的三尖杉碱酮酸酯(Ⅱa)、(Ⅱb)进行立体选择性缩合反应,经过若干步骤,合成了具有C2′R构型的(Ⅵa)和(Ⅵc)。中间产物(Ⅲa),(Ⅲb)或(Ⅲc)以铝汞齐脱硫得(Ⅳa、(Ⅳc)。再以三氟醋酸处理,选择性水解叔丁酯得(Ⅴa)、(Ⅴc)。最后以重氮甲烷甲酯化。再次证实了(+)R-对甲苯亚磺酰基乙酸叔丁酯(Ⅰ)具有较高的立体选择性反应。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干扰素α-2b(IFNα-2b)和两者联合(HHT+IFNα-2b)对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s)的促成熟作用。方法: 在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中加入细胞因子rhGM-CSF和rhIL-4,7 d后Wright-Gi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杀伤效应、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来评价此白血病源性DC的成熟程度,然后在上述白血病源性DC中分别加入HHT、IFNα-2b和HHT+ IFNα-2b,3 d后以上述同样方法检测它们对此白血病源性DC的促成熟作用。结果: K562/A02细胞在rhGM-CSF和rhIL-4作用7 d后,CD83、HLA-DR和CD86分子的表达分别为(65.50±8.40)%、(32.00±4.32)%和(18.65±3.20)%,经HHT作用后这3种分子的表达升高到(85.36±8.42)%、(39.58±7.68)%和(35.53±4.35)%;经IFNα-2b作用后升高到(87.15±7.59)%、(40.53±6.30)%和(38.45±6.42)%;经HHT+ IFNα-2b联合作用后升高到(94.38±6.59)%、(52.75±8.51)%和(42.98±9.87)%,与作用前相比差异均显著。经HHT、IFNα-2b和HHT+ IFNα-2b作用后具有典型DC形态的细胞增多。经HHT和 IFNα-2b作用的DC均可刺激T细胞产生较强的增殖效应,诱导产生的CTL对靶细胞K562/A02的杀伤率明显增强且当效靶比为20∶1时杀伤效率最强,IL-12分泌明显增高。结论: HHT和IFNα-2b对白血病源性DC有促成熟作用,且两者联用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5.
本文报告了高三尖杉酯碱多相脂质体(139-5号)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及抗肿瘤和临床前药理研究结果。139—5号中加入免疫促进剂,制备工艺采用熔融法。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1.0mg/kg 时对 L_(615)和 S_(180)的抑制率分别为37.3—57.4%和50.0—72.3%;剂量为0.75mg/kg 时,对 S_(180)的抑制率为34.1-50.9%;均高于其水溶液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和腹腔一次给药的 LD_(50)分别为3.53mg/kg 和2.44mg/kg。家兔耳静脉连续给药15天,高剂量(0.30mg/kg/day)对造血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观察到可逆性肝细胞变性,其它脏器未发现明显病变。  相似文献   
66.
格列卫联合HA方案治疗20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eng FY  Zheng WY  Liu XL  Song LL  Xu B  Zhang Y  Huang F 《癌症》2003,22(8):840-843
背景与目的:格列卫是2001年5月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挽救性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cyticleukemia,CML)的基因靶向药物,单药治疗由CML转变来的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较低。体外实验显示,格列卫与多种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但有关其临床联合应用的报道极少。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应用格列卫联合HA方案治疗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AL)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43岁)Ph+-AL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均>30%,Ph染色体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双标双融合bcr/abl异位探针检查的阳性率均≥90%,其中由CML转变的Ph+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Ph+-ANLL)17例、Ph+-ALL1例,原发性Ph+-ALL2例。表现复杂核型15例,t(9;22)5例。确诊至本治疗前的中位时间为4个月,其中18例曾用多种化疗方案2~4疗程治疗无效。本次治疗,20例均口服格列卫0.3~0.6g/d,疗程中位数2.5(1~6.5)月;Ph+-ANLL患者联合HA(HHT1~2mg/d,持续静脉滴注6~24h,Ara-C30~50mg/d,10~14天/月);Ph+-ALL患者联合HAOP或DVP方案(HA剂量同前;DNR40mg/d,1~3天,持续静脉滴注;VCR每周2mg,静脉推注,强的松60~80mg/d,1~14天),疗程中位数2个。发生骨髓抑制者减量或停用格列卫,同时加用G-CSF;格列卫的骨髓细胞学和遗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合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低强度的化疗方案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MDS转化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从未接受过诱导化疗的高危MDS或MDS转化的AML患者入选本试验组。治疗方法:高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分别每天1mg和25mg静脉滴注,连续14d;G-CSF以每天1次300μg皮下注射,于化疗前12h开始,持续使用至化疗结束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109/L。使用本方案1个疗程若取得完全缓解(CR)则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巩固或维持,若患者对本方案无反应则改用其他治疗方法。结果1个疗程后6例(54.5%)患者达到CR,1例(9.1%)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CR患者中5例分别在2、3、6、8、16个月后复发,3例复发患者再行相同化疗方案治疗只能达到PR。11例患者中9例已死亡,平均生存期(从诱导化疗开始)为9.2个月。11例患者在白细胞减少阶段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比传统的化疗轻,且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使用G-CSF低强度的化疗方案对高危MDS或MDS转化的AML有一定疗效,但缓解期较短。  相似文献   
68.
王丽  崔美兰  崔新德 《齐鲁药事》2005,24(2):108-109
目的 研制高三尖杉酯碱氯化钠注射液。方法 通过提高高三尖杉酯碱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确定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 用枸橼酸调节pH值 ,确定注射液的最佳 pH值为 3 5~ 4 5。 结论 经稳定性考察 ,高三尖杉酯碱氯化钠注射液的质量符合药典规定的注射剂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评价基层医院干扰素α-2b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本院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已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组采用干扰素α-2b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血液学缓解有效率为7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率(80.00%)、12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71.11%)、18个月主要分子学缓解率(64.44%)与对照组(48.57%、42.86%、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总生存率为86.67%,无事件生存率为73.33%,与对照组的60.00%、45.7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4.024,P<0.05).结论 干扰素α-2b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可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70.
高三尖杉酯碱对PRK后角膜浑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兔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切削术 (PRK)后 ,局部应用高三尖杉酯碱 (HHT)对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抑制作用的效果。方法 将 3 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 10只 ( 2 0眼 )。每组兔眼均用准分子激光屈光切削 -10 0DS。A组术后即以浸有 1mg/mLHHT的滤纸贴附于角膜切削区 5min ,用量约 0 1mL ,并用平衡盐液冲洗 ;B组自术后第 3天起双眼滴用 0 1mg/mLHHT ;C组为对照组 ,滴用生理盐水。分别观察 3组术后不同时期的眼部反应及角膜haze形成差别 ,并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术后观察 3月 ,A组haze明显轻于B、C两组 (P <0 0 5 )。病理结果显示 ,A组角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程度明显轻于B、C两组 ,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PRK术后应用浸有HHT的滤纸贴附切削区可抑制haze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