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73篇
  免费   2831篇
  国内免费   602篇
耳鼻咽喉   205篇
儿科学   319篇
妇产科学   81篇
基础医学   1629篇
口腔科学   524篇
临床医学   5901篇
内科学   3266篇
皮肤病学   88篇
神经病学   787篇
特种医学   102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2642篇
综合类   541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436篇
眼科学   164篇
药学   2368篇
  4篇
中国医学   597篇
肿瘤学   1054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380篇
  2022年   756篇
  2021年   1398篇
  2020年   986篇
  2019年   672篇
  2018年   718篇
  2017年   799篇
  2016年   1055篇
  2015年   1063篇
  2014年   2171篇
  2013年   1983篇
  2012年   2379篇
  2011年   2643篇
  2010年   2289篇
  2009年   2218篇
  2008年   2208篇
  2007年   2227篇
  2006年   2061篇
  2005年   1764篇
  2004年   1419篇
  2003年   928篇
  2002年   730篇
  2001年   647篇
  2000年   577篇
  1999年   409篇
  1998年   374篇
  1997年   312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222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72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91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61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38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5篇
  197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头颅MSCT血管造影(MSCTA)对颞浅动脉(ST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8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VR)、MIP及CPR,观察STA是否有明显分支,记录血管杈的位置,测量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的管径,并评价3种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 88例中,80例左侧STA(LSTA)及77例右侧STA(RSTA)可见明显额支及顶支,血管杈均位于颧弓上或颧弓水平;8例LSTA及11例RSTA未见明显额支或顶支。L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26±0.39)mm、(1.71±0.25)mm及(1.74±0.26)mm;R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32±0.46)mm、(1.81±0.25)mm及(1.81±0.19)mm。SVR与MIP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1,P>0.05),且均高于CPR(Z=-7.94、-7.48,P均<0.01)。2名诊断医师对SVR及MIP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92、0.85),对CPR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1)。结论 头颅MSCTA可清晰、准确地显示STA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992.
穿孔性阑尾炎CT征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阑尾穿孔具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CT图像。观察12项急性阑尾炎的CT征象,采用χ2检验筛选可用于鉴别诊断穿孔性与非穿孔性阑尾炎的CT征象,评价这些征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阑尾穿孔最具诊断价值的CT征象。结果 205例中,40例(40/205,19.51%)阑尾穿孔与165例(165/205,80.49%)阑尾未穿孔患者间,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蜂窝织炎、阑尾腔外积气、阑尾腔外粪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征象鉴别诊断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依次分别为:脓肿80.00%(32/40)、97.58%(161/165)、94.15%(193/205),阑尾壁强化缺损50.00%(20/40)、98.79%(163/165)、89.27%(183/205),蜂窝织炎37.50%(15/40)、95.76%(158/165)、84.39%(173/205),阑尾腔外积气27.50%(11/40)、99.39%(164/165)、85.37%(175/205),阑尾腔外粪石5.00%(2/40)、100.00%(165/165)、81.46%(167/2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与阑尾穿孔相关(Wald=33.21、16.19,P均<0.001)。结论 脓肿、阑尾壁强化缺损是阑尾穿孔最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索能谱CT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3例(30次),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行GSI模式增强CT扫描,测量/计算手术前后病灶最大面积(S)、最大径(L)、强化区最大径(LE)、中心区和边缘区CT均值及碘含量均值变化率;分析WHO、RECIST、mRECIST标准及CTm-rec、Im-rec标准下,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情况稳定(SD)、病情进展(PD),有效(CR+PR)、无效(SD+PD)患者的1年期生存率及整体生存期(OS)差异。结果 WHO、RECIST、mRECIST及CTm-rec标准下,1年期生存率随疗效变差而下降。RECIST标准下PR、SD、PD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RECIST、mRECIST标准下SD与PD患者、CTm-rec标准下PR与PD患者、Im-rec标准下PR与SD患者的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4、0.03、0.03)。CTm-rec及Im-rec标准下有效与无效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3)。结论 Im-rec标准更敏感,CTm-rec标准可对术后病灶复发进行预测。能谱CT多参数联合应用有助于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后疗效的早期、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胸部CT表现。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42例,根据胎龄和吸入氧浓度分为轻、中、重度,均接受64层螺旋CT扫描及薄层重建,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胸部CT表现。结果 胸部CT多表现为囊泡影(27/42,64.29%),双肺透光度减低、呈广泛或局部磨玻璃样改变(26/42,61.90%),条片状致密影(23/42,54.76%)及条索状、网格状、蜂窝状(16/42,38.10%);胸膜增厚4例,胸腔积液2例。囊泡影发生于双肺上下叶者15例(15/27,55.56%),其中10例发生于右肺中叶;仅发生于肺下叶者8例;仅发生于肺上叶者3例(3/27,11.11%);发生于双肺下叶及右肺中叶者1例。轻、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中,囊泡影检出率分别为53.33%(8/15)、57.14%(8/14)、84.62%(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累及肺叶数(中位数)分别为1.0、1.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常见的CT征象为囊泡影、局部或广泛磨玻璃影、致密影、条索状、网格状、蜂窝状影。囊泡影可发生于双肺,以肺下叶居多,胸膜下多见;囊泡影累及肺叶数越多,提示患儿临床表现越严重。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双脉冲多普勒(DPW)技术同步评价二尖瓣环组织运动和主动脉瓣、二尖瓣血流的耦联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110名,采用DPW技术同步获取二尖瓣环组织运动与瓣口血流频谱图,测量峰值起始时间(Ts)和达峰时间(T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尖瓣瓣环收缩期Ts及Tp均早于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的Ts和Tp[Ts:(42.65±9.36)ms vs(61.38±12.19)ms;Tp:(96.63±14.77)ms vs(145.88±21.50)ms,P均<0.05];在整个心动周期中,二尖瓣瓣环Ts与瓣口血流Ts均有相关性(r=0.323、0.703、0.275,P均<0.05);二尖瓣瓣环Tp与瓣口血流Tp仅在舒张早期有相关性(r=0.760,P<0.001)。结论正常成年人心肌收缩与瓣口血流形成存在机械收缩-血流形成延迟,且心肌运动与瓣口血流形成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低电压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在上腹部增强CT扫描中的价值。方法 将腹围<90 cm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50):管电压100 kV,ATCM,动、静脉期参考管电流250、230 mAs。对照组:管电压120 kV,ATCM,动、静脉期参考管电流为210、190 mAs。测量并对比两组图像噪声、肝脏和胰腺SNR、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CNR、腹主动脉CT值、腹主动脉SNR、腹主动脉-竖脊肌CNR、静脉期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 两组图像噪声、肝脏SNR、胰腺SNR、腹主动脉CT值、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主动脉SNR、腹主动脉-竖脊肌CNR、肝脏-竖脊肌CNR、胰腺-竖脊肌CNR、腹腔干三维分支评分及血管清晰度评分、轴位图像主观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低管电压、ATCM上腹部增强CT扫描可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动脉血管显影程度,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目的 评价高分辨率CT(HRCT)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CARE kV技术)在中耳炎患儿颞骨检查中对降低辐射剂量和显示面神经管裸露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耳炎患儿(2~4岁)176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A组88例,采用CARE kV技术行颞骨HRCT扫描,B组88例,常规颞骨HRCT扫描。比较两组中耳胆脂瘤、面神经管裸露、HR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中耳胆脂瘤发生率[59.09%(52/88)vs 64.77%(5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887)。术前HRCT诊断中耳胆脂瘤的准确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15%(50/52) vs 96.49%(55/57),χ2=0.199,P=0.639]。A、B两组术前HRCT诊断面神经管裸露发生率分别为29.54%(26/88)和31.82%(28/88),术中观察面神经管裸露发生率分别为27.27%(24/88)和28.41%(25/88),两组间术前HRCT诊断及术中观察面神经管裸露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78、χ2=0.440,P均>0.05)。鼓室段面神经管裸露发生率最高(25/49,51.02%),迷路段最低(5/49,10.20%)。两组中,前膝段面神经管裸露长度术前HRCT与术中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T平均值、噪声(SD)、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28)。结论 小儿颞骨HRCT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能准确诊断面神经裸露,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