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63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207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13篇
外科学   385篇
综合类   324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82篇
  2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原发性骶骨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48例原发性骶骨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行常规X线平片、CT和/或MR检查,结合病理回顾分析了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原发性骶骨肿瘤以脊索瘤(21例)最多见,其次是巨细胞瘤(7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软骨肉瘤(4例)、滑膜肉瘤(3例),囊肿(3例),其它相对少见,包括纤维组织细胞癌1例,尤文氏肉瘤1例,梭形细胞癌1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影像表现包括软组织肿块、骶孔扩大、瘤灶内钙化、骨嵴形成等不同特点。常见原发骶骨肿瘤常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原发骶骨肿瘤病理分型相对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化,诊断常需综合不同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骨骨折在骨盆骨折中比例不少,往往由高能量损伤引起.骶骨骨折时常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如腹内脏、脊柱、四肢、脑等部位损伤,患者往往有生命危险,在抢救生命时忽略了对骶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致使部分患者神经功能难以恢复.本院自1996年至2004年,共收治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18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所引起的一种病变。常见的部位限于盆腔,80%的卵巢,其次为直肠陷凹及子宫骶骨韧带。其临床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伴腰骶部疼痛,性交痛、排便痛及肛门坠胀感。笔者近年来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竖横针法结合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7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梨状肌综合征是因梨状肌损伤引起的以臀及下肢胀痛,麻木发凉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梨状肌起于第2-4骶骨前面,肌纤维穿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粗隆,为大腿的外旋肌并协助外展后伸,常可因突然旋转或外展大腿及跌扑而损伤,外伤后,治疗不及时而致慢性损伤,因靠近坐骨神经及臀上下神经及动静脉而出现一系列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15.
陈旧性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陈旧性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取60具骶骨干标本及26具完整骨盆标本,测量S1棘突与S1后孔同位置关系、骶前区血管、骶神经及梨状肌之间关系;对14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在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的同时,又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观察神经走向及眦领关系。11例行自行设计的后略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3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S1棘突于S1后孔中上1/3者占90%,骶前区主要血管有骶外侧动静脉和骶外侧血管、骶正中血管及臀上血管进入骶前孔的分支。血管位于骶丛神经腹侧,骶外侧斑管距离S1前孔大于10mm,S2前孔大于5mm。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可以显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眦领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神经根走行改变(13例),损伤处神经很周围脂肪消失(11例),神经根管狭窄(10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1个月,术后改善情况,优9例,无变化1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及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针对骶神经管、骶前孔处神经损伤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骨H形骨折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双侧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骶骨H形骨折15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均未留下明显行走障碍,下蹲等活动接近正常。结论在C型臂X线机精确引导下,经皮双侧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能有效地固定骶骨H形骨折中的垂直骨折,纠正骨盆垂直方向移位,操作简洁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出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①CT测量:通过CT扫描测量33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为设计出同种异体骨垫提供解剖学依据。②生物力学试验:将设计出的骨垫与钛网、自体髂骨对比,评价它们在三维运动范围、最大拔出力、最大抗压负荷等方面的生物力学性能。③临床初步应用:在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病例5例,应用骨垫前路融合技术评价其初步临床疗效。结果①CT测量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高范围(9.03/7.11~13.93/9.73)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横径/矢状径范围是(40.51/29.38~46.20/33.98)mm。②生物力学评价:A、三维运动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均能增强不稳节段的稳定性,C组、D组、E组、F组分别与B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骨垫与钛网相比,两者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髂骨相比,骨垫更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B、最大拔出力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等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髂骨<骨垫<钛网。C、最大抗压负荷方面:骨垫、钛网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髂骨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临床疗效评价:本组病例均在随访之中,中、晚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近期疗效根据Steffee方法评定临床结果。本组优3例,良2例,所有病例腰腿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X线片示其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结论腰骶椎前路骨垫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短期内已具有足够抗压、抗滑、稳定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其临床应用操作简单安全,恢复椎间隙高度好,融合后无异物遗留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骶骨肿瘤手术切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杰  姚浩群 《实用癌症杂志》2006,21(5):529-529,532
原发性骶骨肿瘤比较少见,早期症状较轻,难以发现,且晚期手术困难,死亡率高。我院自2001年至2006年共收治原发性骶骨肿瘤18例,手术治疗1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郑良孝  聂林 《颈腰痛杂志》2007,28(2):154-157
腰骶椎短器械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脊柱创伤、腰椎滑脱等退行性腰骶椎病变等疾病中,用于复位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疗效.由于骶骨具有独特的三维解剖结构,腰骶部承受较大的载荷和腰骶角的存在引起局部剪切应力,故骶骨螺钉植入的牢固度相对较差,再加上腰、骶椎前面重要的血管、神经走行及变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致使骶骨螺钉的植入很难取得牢固有效的固定.因此,骶骨螺钉的固定方式成为国内外骨科医师研究的热点.该文就骶骨螺钉固定方式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手术时间为(149.19±73.81)min,术中出血量为(826.67±509.11)ml,有2例骶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26.05±7.08)d,术后恢复时间(34.61±8,22)d,半年复发率5.5%,1年复发率11%,2年复发率16%;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1.33±45.19)min,出血量为(1652±706.99)ml,有3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1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37.93±7.63)d,术后恢复时间(46.03±9.67)d,半年复发率18%,1年复发率31%,2年复发率4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过程中,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