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1篇
  免费   1587篇
  国内免费   34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53篇
基础医学   283篇
口腔科学   76篇
临床医学   1203篇
内科学   63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1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2105篇
综合类   2384篇
预防医学   987篇
药学   1327篇
  17篇
中国医学   2442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492篇
  2022年   373篇
  2021年   457篇
  2020年   389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650篇
  2013年   585篇
  2012年   724篇
  2011年   806篇
  2010年   565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638篇
  2007年   535篇
  2006年   542篇
  2005年   520篇
  2004年   467篇
  2003年   425篇
  2002年   359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目的 考察骨瓜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常规治疗组,每组60例,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炎症指标(IL-1、IL-6、TNF-α、CRP)、骨代谢指标(RANKL、BGP、s-PINP、OPG)、钙磷代谢指标(Ca、P、ALP)、NRS评分、骨密度变化。结果 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后,3组炎症指标、RANKL、s-PINP、ALP、NRS评分降低(P<0.05),OPG、BGP、Ca、P、骨密度升高(P<0.05),以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 骨瓜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可抑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炎症,调节骨吸收、骨形成,改善钙磷代谢、骨代谢,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2.
老年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 SOP)起病隐匿且发病率逐年升高,脆性骨折是老年人伤残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骨骼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强关联性逐渐被认识,免疫系统的年龄驱动性变化可加速衰老导致的骨骼老化。本文基于中医“肾藏精生髓主骨”理论,认为骨骼与免疫细胞的来源、生长发育、衰老及功能皆与中医肾有关。肾虚精亏、骨枯髓减引发骨骼与免疫系统之间调节机制的失衡是SOP的基本病机。补肾方药通过调节骨免疫相关的miRNA、多条信号通路、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重塑骨骼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良性平衡,在无损其他组织前提下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改善导致机体衰老的因素如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等,有望成为防治SOP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为预防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年龄≥50岁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457例,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将受试者分为A组(无微血管病变组,160例)、B组(微血管病变组,297例),比较两组间BMD及骨代谢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B组腰椎L1~4、股骨颈及股骨BMD、T值、Z值均偏低,β-CTX、PINP、N-MID偏高,24 h尿Ca和25(OH) D3偏低(P0.05)。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时OP患病率偏高(8.8%vs 20.9%,OR=2.156; 95%CI:1.102~4.220,P0.05)。结论 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时骨形成及骨吸收指标表达均升高,骨转换率加速,PTH升高,破骨细胞活性增强,BMD下降,OP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三仙汤干预骨质疏松症(OP)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等,从而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获得三仙汤中3味药物的化学成分,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已筛选出的靶点名称进行标准化。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骨质疏松症的相关靶基因。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得到疾病-药物成分共同靶蛋白在String网站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模型。在Cytoscape软件中绘制药物、疾病、靶基因网络图,并进行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讨三仙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数据库筛选得到三仙汤的28种有效成分以及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靶点127个,其中蛋白激酶、白介素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基因为PPI网络中的核心基因; GO富集分析显示靶点主要影响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蛋白质异二聚活性、血红素结合等生物过程;以及影响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IL-17信号通路、前列腺癌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乙型肝炎等信号通路。结论三仙汤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关键信号通路作用于核心基因,影响细胞分化、凋亡、炎症、氧化应激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代谢、血尿酸(BUA)的关系。方法选取72例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患者作为合并疾病组、85例单纯骨质疏松症者患者作为单纯疾病组及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BUA水平,并分析合并疾病组25-OHD3与骨代谢指标、BUA的关系。结果血清25-OHD3、BALP水平在合并疾病组<单纯疾病组<健康组,BGP、β-CTX、PINP、TRACP-5b水平在合并疾病组>单纯疾病组>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疾病组BUA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疾病组、健康组(P<0.05),单纯疾病组与健康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合并疾病组25-OHD3与BGP、β-CTX、PINP、TRACP-5b、BUA均呈负相关,与BALP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BGP、β-CTX、PINP、TRACP-5b及BUA呈负相关性,而与BALP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联合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SR)治疗对大鼠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使用SIM或SR和较低剂量SIM联合较低剂量SR处理大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p-akt、p-gsk3β、β-catenin、p-β-catenin和NFATC1的蛋白水平。用相应的试剂盒测定ALP活性和TRACP活性。结果与单独使用SIM或SR相比,SIM+SR联合处理使成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而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能力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SIM或SR相比,SIM+SR处理使成骨细胞中p-akt、p-gsk3β、β-catenin、p-β-catenin和NFATC1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破骨细胞中p-akt、p-gsk3β、β-catenin、p-β-catenin和NFATC1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较低剂量的SIM+SR比单独使用较高剂量的SIM或SR,更能显著通过AKT/GSK3β/β-catenin/NFATC1信号通路介导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系统评价中成药和汤剂治疗肝肾阴虚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9月23日的文献,按照纳排标准,收集调补肝肾法治疗PMOP的临床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version 5.35)进行质量评估,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篇文献,9个研究。与常规治疗的中成药和西药相比,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MD=-3.74,95%CI(-4.86,-2.62),P<0.01;MD=-2.05,95%CI(-2.26,-1.84),P<0.01]、提高血清雌激素[分别为SMD=0.69,95%CI(0.21,1.17),P<0.01;SMD=0.37,95%CI(0.01,0.74),P=0.04]方面,单用调补肝肾法可能优于常规治疗;在临床症状疗效有效率[分别为RR=1.03,95%CI(0.90,1.17),P=0.68;RR=1.24,95%CI(0.94,1.63),P=0.13]、提高腰椎骨密度[分别为MD=0.01,95%CI(-0.03,0.05),P=0.65;MD=0.03,95%CI(-0.01,0.07),P=0.12]指标方面,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无纳入文献提示单用或联合应用以调补肝肾为治法选用的中成药和汤剂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成药和汤剂在改善肝肾阴虚PMOP患者腰脊疼痛、腰膝酸软无力等的症状及提高血清雌激素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探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去卵巢组、骨化三醇组和葛根素组,12只/组,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动物模型并给予不同药物干预8周,正常组和去卵巢组:5 mL/kg 0.9%NaCl,ih,qd;葛根素组:葛根素35 mg/kg,ih,qd;骨化三醇组:骨化三醇0.25μg,po,qd,连续给药6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骨组织(BMD、BMC)和骨生物力学指标,SP法检测各组骨组织ER表达,HE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去卵巢组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腰椎和股骨BMD和BMC、股骨骨生物力学指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骨化三醇组和葛根素组上述指标较去卵巢组均显著增高(P<0.05),葛根素组上述指标较骨化三醇组均增高(P<0.05)。去卵巢组大鼠骨组织ER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骨化三醇组和葛根素组ER蛋白表达较去卵巢组均显著增高(P<0.05),葛根素组ER蛋白表达较骨化三醇组均增高(P<0.05)。去卵巢组骨皮质明显变薄,骨小梁稀疏纤细或断裂,排列紊乱,髓腔明显扩大,造血细胞明显减少。葛根素组骨皮质结构较完整,骨小梁数目增多,致密均匀粗壮,连接成网状,髓腔变小,造血细胞增多。结论葛根素通过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雌激素水平,调节骨代谢,提高骨量和骨密度,改善骨生物力学性能和骨形态学结构,起到抗PMOP的疗效和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牛磺酸(NHS)对老年大鼠骨量流失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OD)以及牛磺酸组(NHS),每组10只;其中NHS组大鼠每天接受牛磺酸(2 g/kg)治疗12周;待治疗结束后通过Micro-CT检测、HE染色切片、血清指标、蛋白质印迹观察治疗效果,探讨可能的机制。结果治疗12周后,与MOD组相比,三点弯曲试验、Micro-CT和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NHS组大鼠的骨小梁数量、骨强度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得到明显改善。NHS组大鼠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BMD、TV/BV、Tb.N、Tb.Th和Tb.Sp较OVX组明显改善(P<0.05)。和MOD组比较,NHS治疗后大鼠血清BLAP、P1NP、TRACP-5b和β-CTX水平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MOD组比较,NHS组Runx2、BMP2、Beclin-1和LC3Ⅱ/LC3-Ⅰ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P62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S可能通过激活自噬,从而对年龄引起的骨量丢失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基于生信数据挖掘探究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及熟地黄的治疗靶点。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挖掘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差异表达基因,运用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预测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采用R软件对阴虚靶点与骨质疏松靶点映射匹配。借助String数据库在线平台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分子对接预测熟地黄治疗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过程及通路注释。结果通过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 272个,骨质疏松症靶点662个,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相关靶点45个,主要涉及细胞凋亡调节、雌激素应答、骨骼肌系统发育等生物过程,并由PI3K-Akt、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信号通路调节。熟地2种有效成分能够作用于核心蛋白IGF1、VEGFA等。结论熟地黄可能靶向IGF1、VEGFA等核心蛋白,通过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凋亡及雌激素应答过程,从而实现防治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