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13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9篇
  2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距骨周围跗骨脱位: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广泛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观察组54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50例,行广泛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的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B9hler角、术后恢复情况及疗效优良率,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1%VS 88.0%),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3.7%VS 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B9hler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优于广泛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32足)。结果:患者VAS评分2~4分(平均2.2分),AOFAS评分72~96分(平均80.3分),优12例,良1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7.5%。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和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4例足外侧感觉异常,术后3个月均明显改善。无术后感染、皮肤软组织坏死、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及骨畸形愈合发生。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Ⅰ级13足,Ⅱ级17足,Ⅲ级2足。结论: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应用跗骨窦切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尽量恢复跟骨的解剖形态,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4.
曾勇  唐弢  文超 《四川医学》2019,40(11):1146-1149
目的探讨应用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锁定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4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男34例,女9例;年龄21~65岁,平均为43. 7岁。Sanders分型:Ⅱ型26例,Ⅲ型17例。观察伤口愈合情况,Bohler角及Gissane角矫正情况,末次随访采用Mar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3. 6个月。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无骨折移位及内固定失败情况发生; 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腓肠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足背外侧麻木,考虑与术中牵拉有关,未作处理,后自行恢复。术后复查X片,Bolher角和Gissane’s角平均恢复到34°和131°。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优30例,良8,可5例。结论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有明显的优势,解决了传统外侧入路带来的伤口并发症及相关问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移位骨折的效果。方法:24例(26足)跟骨粉碎移位骨折,按Sanders分型II型16足,III型10足,采用跗骨窦间隙切口行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恢复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结果:跟踪随访6~48个月,术后患足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16足,良10足,无1例发生软组织并发症。结论:跗骨窦切口入路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后关节面显露满意,临床疗效良好,是SanderII、III型跟骨移位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研究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84例跟骨骨折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术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跗骨窦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行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跗骨窦组行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及空心钉轴向内固定手术,比较切口长度、出血量、消肿时间、愈合拆线时间、Bohler角、Gissane角、后踝后足功能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跗骨窦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消肿时间、愈合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ohler角跗骨窦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2组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总改善率为90.5%(38/42),高于对照组61.9%的改善率(26/42, P<0.05)。跗骨窦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2/42),低于对照组50.0%(21/42)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消肿时间、愈合拆线时间、Bohler角、年龄、功能改善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  结论  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优于L形切口,而手术方式、消肿时间、愈合拆线时间、Bohler角、年龄、功能改善等因素影响手术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98.
跟骨骨折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大部分骨折都累及距下关节面,属关节内骨折。在治疗上方法很多,由于跟骨在足部整体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不能恢复其解剖形态,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疼痛者很常见。我院自2004年9月起,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4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
跗骨桥也称跗骨融合 ,系指二块或以上的跗骨间的不正常连结 ,可分为纤维性、软骨性和骨性 ,是引起足痛的一种病因[1] 。由于临床和放射科医生的忽略 ,易出现误 /漏诊。现收集我院资料完整的 3 2例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本院自 1996年~ 1999年间共摄足和踝关节X线照片 80 0份 ,由笔者和两位主任医师对有二块或以上的跗骨桥形成者记录其部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X线特点进行分析。摄片方法采取踝关节正侧位及斜位片 ,足部的正斜位片[2 ] 。踝关节正位投照时将踝关节置于暗盆中心 ,对准内外踝联线上方 1cm处垂直投射 ;外侧位时将外踝上…  相似文献   
100.
新鲜跟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约75%累及距下关节。跟骨在人体负重和运动功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跟骨骨折处理不当,常遗留足部疼痛和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为提高疗效,需要在骨折早期进行合理的治疗,尽可能避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等后遗症发生。对绝大多数的跟骨骨折,3周内均可手术治疗,若超过3周,手术的难度将明显增加,并可增加软组织的损伤。我们将不超过3周的跟骨骨折归为新鲜跟骨骨折,本文即主要讨论3周内跟骨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