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3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35篇
耳鼻咽喉   66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21篇
口腔科学   106篇
临床医学   783篇
内科学   117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72篇
特种医学   2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096篇
综合类   1241篇
预防医学   152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376篇
  4篇
中国医学   270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复发性髌骨脱位是青少年常见的膝关节疾病,大多是在膝关节局部结构发育不良或肌肉力量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轻微外伤而引起的。由于这种疾病可造成长期的诸如膝关节疼痛、不稳定、绞锁、脱位感和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日常活动,往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多数需要手术治疗。近年来采用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72.
KOCH三角的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解剖了110例人心标本(成人70、儿童40)的Koch三角区,观察和测量了房室结的形态、大小、毗邻和标志。房间隔及冠状窦口上、下方均有肌束连于房室结。Todaro腱在儿童多全部为腱性;在成人,其后部为肌性。三角区的深面为左、右心房壁和室间隔顶所构成的锥形间隙,其内为进入房室结区的血管和神经。根据构成不同,可将三角区分为5个区,即前上角的纤维支架区和房室结区,其余部分自上向下分别为房间隔区、右房壁区和室间隔区。本文还讨论了这些形态结构的功能及外科意义。  相似文献   
73.
刘忠 《解剖与临床》1997,2(4):189-189
跟痛症是以各种足跟部疾病所引起的跟部疼痛而命名。包括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脂肪垫炎、跟骨骨骺炎等。本组病例不包括跟骨骨折、跟骨病等。笔自1989年以来治疗跟痛症21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4.
结扎切断 SD 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或前后根后,在一定的存活时间序列里,用 Olympus显徽镜的测光装置对经 EL—Badawi 氏改良法显色处理后的脊髓腰段前角乙酰胆硷酯酶(ACHE)进行了相对变化率(Xo/Xc—1)×100%的测定。结果发现坐骨神经切断术后,术侧脊髓前角 AChE10天后增高22.1%;术后25天时减少到-20.2%;60天时又再次增高22.8%,呈双峰夹低谷的变化曲线。切断前后根后,术侧脊髓前角 AChE10天后明显下降(-21.1%);提示外周神经受损部位不同,脊髓前角 AChE 发生变化的情况不同.根据分析,本文将双峰夹低谷曲线分为1.应激期;2.调整期;3.恢复期.外周神经受损后有关神经元将出现变性和再生现象.神经变性和再生过程中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神经递质及其代谢酶在神经系统中正常分布的研究也有了几十的年历史;但在神经变性和再生的过程中,神经递质及其代谢酶的动态变化的研究正在兴起。神经元受损后神经递质及其代谢酶的动态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神经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1987年 Malatova 在狗发现 AChE 在远侧残根中是先显著下降,后轻微下降;在近侧残根中和在前角中是先升后降.但在更长时间里的变化情况怎样?以及在大鼠脊髓前角中的变化情况又如何?这种变化与外周神经损伤部位的关系又怎样?目前尚无报导。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应用组化方法进行染色,利用照相显微镜的曝光时间对AChE 的染色强度作了相对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5.
患者女,29岁。5年前无意间发现双侧跟腱部位各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物,无疼痛,逐渐增大,于2001年8月18日入院治疗。体检:双侧跟腱处可见5cm×5cm大小的肿物质韧、无压痛,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肿物可随跟腱上下移动双踝关节及各趾关节运动可,足背动脉搏动正常。X线片示:跟腱上方软组织肿块影,未见骨质变化。CT:肿物与跟  相似文献   
76.
<正> 带状疱疹后肋间神经痛见于老年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我们采用脊髓后根切断术治疗本病2例.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性1例.56岁.女性1例.76岁。分别于左侧第5肋间.右侧第6肋间胸前壁条状.散在皮肤色素沉着斑。局部皮肤疼痛难忍.痛觉过敏.伴糖尿病1例.伴胆石症1例.病程0.5年~1年。1·2 手术方法 术前椎体定位.注射器针头刺入皮  相似文献   
77.
目的阐明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植入体内后的降解过程。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术后第1、3、6、9、12周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行跟腱切除后植入HHK人工腱,按期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泛肽组化及酸性磷酸酶(AcP)酶细胞化学观察。结果光镜形态学观察显示,人工腱植入后第1周出现人发毛小皮脱落、消失,人发呈均质状,表面附着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到第3~6周可见降解成颗粒的人工腱被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吞噬。泛肽酶组化显示第1~3周,人发周围的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腱细胞内反应呈强阳性,周围组织呈中等阳性,到第9周,大部分人发被降解,泛肽酶反应在基质呈弱阳性,在腱细胞中呈中等阳性。电镜形态学观察显示毛发之间出现成腱细胞,并开始分泌蛋白多糖和前胶原蛋白,第9~12周,人工腱基本被降解,同时完成了新生自体腱的形成。酶细胞化学观察显示被吞噬的颗粒呈AcP酶反应阳性。结论在HHK人工腱的降解过程中,泛肽系统首先在细胞外将大体积的人发降解,降解后期细胞内泛肽系统通路和溶酶体通路分别对吞入的人工腱颗粒进行降解,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研究HHK-Ⅱ人工腱植入后不同时期泛素(ubiquitin)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将兔后腿屈肌腱切除一定长度后用HHK-Ⅱ人工腱连接,不同时间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泛素在人工腱及其周围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并与正常肌腱组织对照。结果 在正常自体腱组织中,泛素低表达,且均匀分布;HHK-Ⅱ人工腱植入后3周,人工腱周围及其附近的新生腱组织中泛素表达为强阳性;植入后6周及9周泛素的表达明显下调 (P< 0.05),其中9周的泛素表达接近正常腱组织。即在人工腱降解期泛素表达为强阳性,自体腱形成期及之后的时期泛素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人工腱角蛋白的降解可能主要由泛素承担;人工腱周围新生组织中不正常蛋白的清除除有溶酶体参与外,泛素也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13例腱性锤状指患者,采用1枚克氏针固定DIP于过伸位置,再将两条缝线分别用改良Kleinert法穿过终腱远断端两侧部,将肌腱拉向末节指骨止点处,缝针从指侧方穿出皮肤后拉紧加压打结固定,最后再将终腱中央部与止点处骨膜、关节囊缝合。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4~18个月,平均(7.23±3.49)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操作简单個定牢靠,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0.
应用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到,在大鼠腰段脊神经节中,GriffoniasimplicifoliaI-B.(I-B4)结合反应物与P物质样免疫反应物均分布在小细胞中,且34%~43%的I-B4结合反应阳性细胞和87%~95%的P物质阳性细胞为I-B4与P物质双标细胞。切断单侧脊神经后根的大鼠,切断侧脊髓后角内I-B4结合反应在术后第3d即明显减弱,至第5d消失。向成年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后,脊髓后角和Lissauer束内的I-B4结合反应于第3d已明显减弱,于第5d、第7d和第10d减弱更显著,但仍有部分残留。电镜下.脊髓后角I~III层有大量轴突终末被I-B4标记,其中许多标记终末参与构成突触小球。在包埋前免疫金-银-ABC法双标电镜标本上,脊髓后角内I-B4与SP双标轴突终末分别占I-B4阳性轴突终未总数和P物质阳性轴突终末总数的33%~36%和39%~53%。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了I-B4与初级传入的小神经元结合的特异性,并表明I-B4结合位点是鉴别脊髓后角内P物质阳性轴突终末的初级传入来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