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5篇
  免费   545篇
  国内免费   75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37篇
妇产科学   132篇
基础医学   1003篇
口腔科学   139篇
临床医学   2290篇
内科学   257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151篇
特种医学   11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4664篇
综合类   3963篇
预防医学   638篇
眼科学   119篇
药学   1331篇
  33篇
中国医学   1155篇
肿瘤学   106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462篇
  2022年   316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475篇
  2019年   417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411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795篇
  2013年   872篇
  2012年   1111篇
  2011年   1289篇
  2010年   1069篇
  2009年   1019篇
  2008年   1079篇
  2007年   865篇
  2006年   787篇
  2005年   827篇
  2004年   610篇
  2003年   592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368篇
  2000年   345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102.
目的: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手术并发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对103例手术治疗的胸椎OLF患者中并发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发生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为29.13%;2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1.36%,其中21例患者经以俯卧位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伤口全层裂开,二次手术后痊愈。结论: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是胸椎OLF手术易发生的并发症;俯卧位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案,但患者较痛苦,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3.
双极射频电热固缩治疗前交叉韧带松弛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15例前交叉韧带双极射频电热固缩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采用双极射频对16例前交叉韧带松弛的患者进行电热固缩治疗。完整随访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9岁。12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3例为自体绳肌重建术后。电热射频设备输出功率为284W,组织内作用温度为65℃。术后患者采用支具制动,康复计划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基本相同。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5·6个月(4~25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74·27±5·51分(66~84分),术后3个月89·6±7·11分(72~99分),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最终评分83·33±11·81分(56~95分),虽仍显著高于术前评分(P<0·05),但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所降低。KT-1000测量结果,术前两侧胫骨前移差值为5·47mm±1·61mm(3·5mm~10mm),术后3个月为2·67mm±1·35mm(2~7mm),与术前测量值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最终测量结果为3·8mm±1·96mm(2~9mm),虽仍显著低于术前测量值(P<0·05),但较术后3个月有所增加。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13·3%)术后失效,接受了二期重建手术。结论:电热固缩治疗前交叉韧带松弛可获得较好的短期主、客观疗效,但长期随访疗效有所下降。建议慎重选择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04.
后交叉韧带损伤MRI诊断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各种MRI征象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32例经关节镜或临床诊断的PCL损伤患者MRI资料,并与57例非PCL损伤病例对照,总结PCL损伤直接和间接征象,依据各征象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正常PCL可分为"弓"形、"U"形、和"打结"形3种形态。根据PCL损伤征象建立的回归模型,其诊断的重要程度依次为PCL消失、不连续,PCL信号异常,内侧副韧带损伤,PCL增粗,三角间隙积液以及骨挫伤。结论MRI是诊断PCL损伤的重要手段。PCL损伤各征象对诊断的重要性不同,以此建立的回归模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5.
胃固定于贲门幽门及大小弯的韧带,具有一定的活动度,但一般保持其基本形态。当胃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及食管下段十二指肠病变或邻近器官发生病变时均可导致胃扭转。现将胃扭转诊断体会报告如下。 1 影像学表现 1.1 器官轴型胃扭转的表现,以胃体胃窦向上翻转形成“卷虾样”较为多见,即大小弯倒置,大弯上升,而十二指肠球向下形成一弧形,充气后,胃大弯顶缘似虾背。另一典型表现为  相似文献   
106.
微创内固定系统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9岁,平均36岁;其中左侧12例,右侧15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9例,Ⅵ型18例。其中合并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3例,后交叉韧带断裂2例,半月板损伤3例。用改良内外侧联合切口,行微创内固定系统结合有限接触加压钢板(LC-DCP)内固定,其中3例半月板损伤,2例给予修补,另1例部分切除;3例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给予钢丝固定;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行Ⅱ期手术。术后2周、1、3、6个月、1年随访,行摄片及关节活动度检查,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术后1年行膝关节HSS评分。结果:术后与术后1年TPA及PA平均值的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PA:t=1·012,P=0·356;PA:t=0·667,P=0·521)。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6·9分(56~98分),根据此评分标准:优15例,良7例,中4例,差1例。结论:微创钢板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是理想、有效的方法,它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长期稳定性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7.
关节镜下股骨单隧道与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CL)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单束前外束重建法重建PCL 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移植物为骨-髌腱(中1/3)-骨的11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于PCL股骨附着点解剖中心的稍前方钻取股骨隧道,屈膝70°,拉紧并固定移植物。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PCL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1~47岁,平均33岁;右膝9例,左膝3例。移植物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一端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肌腱的5例。将肌腱编织分为两束。于股骨侧钻取双隧道。两束分别于屈膝70°和0°时拉紧并固定。结果采用前外束重建法的18例患者平均随访23个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个月。前外束重建组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2.4±3.7)分和(94.3±3.4)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屈膝0°和30°时,前外束重建组的胫骨后移距离是(5.9±0.4)mm和(6.2±0.5)mm,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是(3.5±0.3)mm和(4.0±0.4)mm,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屈膝60°和90°时,两组胫骨后移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PCL的方法优于前外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四股和八股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将76例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双束重建。一组采用四股腘绳肌肌腱移植物:取同侧半腱肌肌腱,做成两个两股肌腱移植物,分别重建前十字韧带前、后束;一组采用八股腘绳肌肌腱移植物:取同侧半腱肌肌腱做成一个四股肌腱移植物重建前束,取同侧股薄肌肌腱做成另一个四股肌腱移植物重建后束。按照IKDC、Lysholm和Tegner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四股肌腱移植物组有33例、八股肌腱移植物组有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个月。四股肌腱移植物组KT-1000检查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3mm者25例(75.8%,25/33),3~5mm者5例(15.2%,5/33),6~10mm者3例(9.1%,3/33);轴移试验阴性28例(84.8%),阳性5例(15.2%)。八股肌腱移植物组KT-1000检查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3mm者33例(94.3%,33/35),3~5mm者2例(5.7%,2/35);轴移试验阴性34例(97.1%),阳性1例(2.9%)。根据IKDC检查标准,四股肌腱移植物组有29例(87.9%,29/33)、八股肌腱移植物组有34例(97.1%,34/35)为正常或者接近正常,Lysholm评分分别为(90.2±2.9)分和(97.3±1.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八股腘绳肌肌腱较采用四股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能够明显提高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9.
观测了50侧成人尸体上肢桡神经分叉平面及其主要肌支、桡侧返动脉、旋后肌弓和桡侧腕短伸肌弓等。骨间后神经在入旋后肌弓之前,有14.0%的神经浅面有纤维条索压迫.讨论了与骨间后神经麻痹的有关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10.
丹红注射液治疗腕舟骨骨折愈合30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吉林  储辉  郑翔 《中国医师杂志》2007,9(8):1137-1137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促进腕舟骨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腕舟骨骨折,采用掌屈位管形石膏固定配合应用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治疗,并与单纯管形石膏固定做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愈合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促进腕舟骨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