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23篇
  免费   1897篇
  国内免费   1455篇
耳鼻咽喉   552篇
儿科学   226篇
妇产科学   195篇
基础医学   2816篇
口腔科学   1848篇
临床医学   4221篇
内科学   2323篇
皮肤病学   485篇
神经病学   1137篇
特种医学   16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4006篇
综合类   10084篇
预防医学   2960篇
眼科学   750篇
药学   3681篇
  26篇
中国医学   3794篇
肿瘤学   683篇
  2024年   247篇
  2023年   890篇
  2022年   748篇
  2021年   866篇
  2020年   889篇
  2019年   891篇
  2018年   585篇
  2017年   740篇
  2016年   944篇
  2015年   1060篇
  2014年   1650篇
  2013年   1661篇
  2012年   2113篇
  2011年   2200篇
  2010年   2121篇
  2009年   2049篇
  2008年   2578篇
  2007年   2326篇
  2006年   2098篇
  2005年   2363篇
  2004年   1839篇
  2003年   1805篇
  2002年   1581篇
  2001年   1530篇
  2000年   1108篇
  1999年   936篇
  1998年   715篇
  1997年   621篇
  1996年   539篇
  1995年   422篇
  1994年   379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患者男,18岁,于1年多之前感右侧面颊部略胀痛,自扪及一包块,约花生粒大小,无红肿及流脓,偶可挤出少许“豆腐渣样物”。自服头孢氨苄胶囊无效,逐渐变大、隆起,影响外观而要求诊治。检查:右侧面颊部一略高于皮面的结节(图1),顶圆,中央小凹陷,触诊可扪及一呈长椭圆球形的包块,大小约2.5cm×2.0cm×1.0cm,表面欠光滑,质韧,有囊状感;与周围组织粘连,但尚可推动,略有压痛,可挤出少许皮脂样物。右耳前、后及颏下均未扪及肿大淋巴结。术前诊断为右侧面部皮脂腺囊肿。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包块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无明显包膜,由边界清楚的增生的结缔组…  相似文献   
102.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上较为少见,血栓形成时,使流入该窦的大脑上静脉回流受阻,可导致脑皮质显著水肿,并有出血性梗死及软化灶。临床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呈全身衰竭状态,首发症状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可见前额水肿,而无局灶神经系统体征。近1年来我科收治孕产期上矢状窦血栓病人2例,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3.
D16S539等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河南汉族群体 D16S53 9、D7S82 0、D13 S3 17、D8S1179和 D2 1S11等 5个基因座基因频率 ,获得群体遗传学数据。方法 随机抽取 2 0 9名河南汉族群体无血缘关系个体的静脉血 ,柠檬酸抗凝剂抗凝 ,酚 -氯仿法提取 DNA ,应用 PCR技术扩增上述 5个 STR基因座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型。结果  2 0 9名个体中 D16S53 9、D7S82 0、D13 S3 17、D8S1179和 D2 1S11等 5个基因座分别检出 7、8、8、10、15个等位基因 ,基因型分布符合 Hardy-Weinberg平衡。 5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分别为 0 .790 7、0 .80 56、0 .7914、0 .82 3 9、0 .80 46,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 0 .7712、0 .780 1、0 .7694、0 .80 0 9、0 .7816,个人识别能力在 0 .9416、0 .93 67、0 .9511、0 .9546、0 .93 0 8,非父排除概率分别为 0 .610 6、0 .6179、0 .614 5、0 .70 2 2、0 .6712。结论  5个 STR基因座具有高度多态性遗传标记特征 ,在群体遗传学研究和法医学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4.
林敏  张仁利  高世同 《热带医学杂志》2004,4(3):253-254,267
目的 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方法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以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结果 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 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一个碱基C。结论 成功克隆了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该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05.
Objective: To clone, sequence and subclone the cDNA coding for group Ⅱ allergen of Dermatophagoidesfarinae(Der f2). Methods: The cDNA gene fragment of Der f2 was amplified by RT-PCR. After being purified, the gene fragment was cloned into a vector pMD-18T.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MD-18T-Der f2 was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JM109. Positive clones were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by PCR and digested with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d the sequence of inserted Der f2 cDNA was also analyzed. Then Der f2 was subcloned into the vector of pET-32a( ). Results: The Der f2 cDNA was specifically amplified from RNA by RTPCR.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MD-18T-Der f2 and pET-32a( ),Der f2 was constructed and digested by SacⅠ and NotⅠ, and the size of gene fragment was 455bp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cted one. Conclusion: The pET-32a( )-Der f2 subclone was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106.
107.
人类基因组中短串联重复序列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也称做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高度的多态性,作为新一代遗传标记,STR以其独特的优势保存下来,使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8.
鼻骨外伤后摄取侧位片方法很多,现将我科开展的四种投照技术总结如下. 一是对于鼻骨拳击伤等伤情较轻患者,可采取坐位水平投照,即嘱患者侧坐于胸片架前,靠片架侧身体稍下倾,使该面部靠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功能正常人群气道上皮中杯状细胞和粘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探讨两者间关系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孤立性肺结节行病灶切除术患者38例,分为COPD组18例,正常肺功能组20例.取病灶远端正常段支气管组织制备石蜡切片,AB/PAS特殊染色法检测两组个体气道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切片中粘蛋白MUC5AC表达量.结果图像分析显示,与正常肺功能组比较,COPD患者气道上皮中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增加,两组间杯状细胞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COPD组粘蛋白表达量也有显著增加,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PD患者存在杯状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粘蛋白过度表达,上皮中粘蛋白的表达部位与杯状细胞形态基本一致,提示粘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源于杯状细胞数目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0.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I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p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p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