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1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358篇
耳鼻咽喉   55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72篇
基础医学   332篇
口腔科学   114篇
临床医学   503篇
内科学   486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34篇
综合类   1442篇
预防医学   186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315篇
  1篇
中国医学   187篇
肿瘤学   79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417篇
  2003年   443篇
  2002年   450篇
  2001年   454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52.
目的 探讨端粒酶转录酶 (hTERT)及端粒酶调节相关蛋白 (TRAP)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10 6例卵巢上皮性肿瘤 (恶性 5 4例 ,交界性 33例 ,良性 19例 )的临床资料 ,行hTERT、TRAP和PCNA 3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 (LSAB)法染色。对 87例恶性和交界性患者进行了随访 ,4 5例获结果 ,随访时间为 2~6 0个月。结果 hTERT蛋白的表达在良性 (4/ 19)和交界性 (90 9% ,30 / 33)以及良性和恶性(94 4 % ,5 1/ 5 4 )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0 1) ,TRAP蛋白的表达在良性 (4/ 15 )和恶性(77 8% ,2 8/ 36 )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hTERT和TRAP蛋白的表达在卵巢癌Ⅰ、Ⅱ期和Ⅲ、Ⅳ期两组病例中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P >0 3)。PCNA的表达在良性 (6 9± 5 9) %和交界性 (2 6 4± 17 8) %、良性和恶性 (5 1 8± 2 2 1) %以及交界性和恶性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0 1,P <0 0 5 )。 33例交界性患者全部存活 ,5 4例恶性患者中 35例 (6 4 8% )有转移 (包括 5例淋巴结转移 ) ,4例 (7 4 % )死亡。结论 hTERT和TRAP蛋白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但与其临床分期无关 ;hTERT和TRAP蛋白的表达相似  相似文献   
53.
端粒是人类染色体末端重复的DNA(ttaggg)n序列,它能够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主要由RNA及蛋白质组成。基于高敏感PCR方法的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可检测端粒酶的活性。近年来大量资料表明:肿瘤细胞中有端粒酶的表达,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抑制端粒酶使肿瘤细胞失去永生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54.
张绍辉  王宇 《黑龙江医学》2001,25(9):641-64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它能够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完整 ,避免其发生融合、降解及重组。端粒酶位于细胞核内 ,是一种能够催化、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核蛋白 (RNP) ,由RNA和相关蛋白组成 ,它能够以自身RNA为模板 ,逆转录合成端粒DNA ,并添加于染色体末端 ,从而维持端粒长度的稳定使细胞永生化。端粒酶活性与头颈部肿瘤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 ,本文就端粒、端粒酶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5.
紫杉醇体外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紫杉醇对人胃癌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及端粒酶活性变化。方法 0.001-1μmol/L的紫杉醇处理SGC7901细胞后,用MTT法测定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半定量TRAP-银染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对胃癌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光镜及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0.01μmol/L的紫杉醇处理后24h,细胞即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特征及凋亡峰,对端粒酶活性的同步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在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伴随端粒酶活性下调,且随紫杉醇浓度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4h酶活性即显著受抑制,72h变为阴性。结论 紫杉醇对胃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端粒酶可作为肿瘤化疗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56.
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端粒酶(TE)活性检测在前列腺癌(PCA)诊断、鉴别诊断及评估PCA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法)检测疑为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的TE活性,并比较TE活性水平与PCA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PCA组织中TE活性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BPH)组织。PCA组织中TE活性水平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相关。结论:PCA患者的前列有朱穿刺活检组织中的TE活性显著高于BPH者,且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相关。提示TE可能成为PCA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项新的分子瘤标,并可能与PCA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57.
杨新  刘泽军  刘倩予 《医学综述》2001,7(3):135-136
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 ,遗传学家Muller和Mc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 (telomere)的概念 ,70年代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证实了这种端粒结构为简单的TTGGGG核苷酸重复序列[1 ] ,1 984年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 [2 ] 。现在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十分活跃 ,我们就其一些进展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予以阐述。1 端粒 (telomere)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它是由染色体末端DNA和末端结合蛋白形成的复合体 ,7…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及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58例胃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36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癌疑组相近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7.2%,准确性为84.5%。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分级组间亦无显著差异。用TRAP-银染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发现端粒酶活性水平较低的标本定性分析为弱阳性,条带不清晰或条带较少。结论:端粒酶活性是胃癌细胞的标志物之一。用定量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与组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9.
端粒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是近年来肿瘤细胞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端粒 (telomere)长度与细胞寿命控制有关 ,而端粒酶 (telomerase)活化又与细胞永生化 (immortali ty)有关 ,当端粒酶活化后 ,细胞染色体端粒倾向于稳定而不再丢失 ,细胞进入永生化状态 ,这一状态是细胞癌变的实质[1] 。近年来所有人类恶性肿瘤组织及人工培养的恶性肿瘤细胞株中均测出端粒酶的活性 ,而正常组织细胞多为阴性 ,表明端粒酶活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端粒 ,端粒酶的发现及其作用1.1 端粒 早在 30年代 ,…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胃癌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用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PI)和S期细胞比率(SPF).结果肿瘤端粒酶阳性率为87.5%,癌旁组织阳性率为5.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胃癌端粒酶活性与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胃癌端粒酶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PI和SPF明显升高.结论胃癌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