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肖朗  刘慧敏  胡清亮 《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2):1179-1183
目的 探究活动性肺结核(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P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叉头框蛋白O3(forkhead box protein O3, FOXO3)水平与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精氨酸酶-1(arginase-1, Arg-1)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渝北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APTB患者为APTB组,选取59例潜伏结核感染(LTBI)者为LTBI组,同期选取62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IRT1 mRNA、FOXO3 mRNA水平检测,ELISA法进行血清iNOS、Arg-1水平检测;采用ROC曲线分析SIRT1 mRNA、FOXO3 mRNA水平对LTBI、APTB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P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IRT1 mRNA、FOXO3 mRNA与血清iNOS、Arg-1水平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LTBI组、APTB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IRT1 mRNA、FOXO3 mRNA及血清iNOS水平依次降低,血清Arg-1水平依次升高(P<0.05)。SIRT1 mRNA、FOXO3 mRNA水平鉴别诊断LTBI、APTB的AUC分别为0.876、0.887,灵敏度分别为71.2%、76.3%,特异度分别为96.9%、90.6%。AP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IRT1 mRNA与FOXO3 m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0,P<0.05),且二者与血清iNOS呈正相关,与血清Arg-1呈负相关(P<0.05)。APTB患者治疗6个月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IRT1 mRNA、FOXO3 mRNA及血清iNOS高于治疗前,血清Arg-1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AP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IRT1 mRNA、FOXO3 mRNA水平较低,且二者与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NOS呈正相关,与Arg-1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miR-30a-5p通过调节靶基因精氨酸酶-1(ARG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病例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RT-qPCR检测外周血候选miRNAs,miR-30a-5p及靶基因ARG1表达情况;将miR-30a-5p模拟物、阴性对照模拟物及mock转染到HL-60或RAW264.7细胞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30a-5p与ARG1的作用关系;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R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iR-30a-5p、miR-579-3p和Let-7e表达水平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生物信息学预测miR-579-3p和Let-7e没有免疫调节相关的靶基因,而ARG1是miR-30a-5p潜在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ARG1是miR-30a-5p直接作用靶点,ARG1 mRNA在缺血性脑卒中外周血中明显上调(P<0.05).miR-30a-5p模拟物转染HL-60和/或RAW 264.7细胞24 h后,AR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mock和NC组明显降低(P<0.05).miR-30a-5p对LPS处理后的RAW 264.7细胞48 h后,miR-30a-5p模拟物组NO水平较mock和N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miR-30a-5p及其靶基因ARG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miR-30a-5p可能通过抑制靶向基因ARG1表达参与缺血性卒中免疫应答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3.
《中成药》2016,(2)
目的考察黑种草子中的活性成分百里醌(thymoquinone)对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白介素4(IL-4)诱导鼠源巨噬细胞为M2型巨噬细胞模型;MTT法观察百里醌对细胞活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考察巨噬细胞造模前后自身迁移力的变化、对乳腺癌4T1细胞的迁移能力变化及百里醌干预的影响;qRT-PCR法考察百里醌对M2型巨噬细胞内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 RNA的影响;Western blot法考察百里醌对细胞内ARG1、i NOS蛋白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百里醌不仅抑制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后自身迁移力的提高,也抑制M2型巨噬细胞促进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外迁移加剧。百里醌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rg1同时提高i NOS的表达,降低STAT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论百里醌逆转巨噬细胞M2表型极化,部分通过抑制IL-4/STAT6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Arg1/iNOS的表达消长而干预M2表型极化进程中巨噬细胞自身及其促乳腺癌细胞的体外迁移加速。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分析微波消融前后NSCL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浓度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30例晚期NSCLC患者为试验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健康体检者、晚期NSCLC患者微波消融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1个月血清VEGF、Arg-1、iNOS浓度.结果 微波消融治疗晚期NSCLC的有效率为33.3% (10/30),疾病控制率为70.0%(21/30).微波消融术前NSCLC患者血清VEGF、Arg-1、iNOS浓度分别为(816.56±13.26)pg/ml、(5.17±0.20) ng/ml、(544.18±13.93)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43±9.93) pg/ml、(1.08±0.05) ng/ml、(8.08-±0.33)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093,P<0.001;t=110.359,P<0.001;t=210.792,P<0.001).晚期NSCLC患者微波消融术后第1天、第3天、1个月血清VEGF浓度分别为(708.41±10.49)pg/ml、(592.63±7.25) pg/ml、(521.91±8.32) pg/m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05);Arg-1浓度分别为(5.95±0.10) ng/ml、(7.02±0.13) ng/ml、(7.67±0.92) ng/m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 <0.05);iNOS浓度分别为(453.01±9.48)pg/ml、(393.21±9.42) pg/ml、(352.60±8.31)pg/m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NSCLC患者治疗前血清iNOS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 =0.379,P=0.039),Arg-1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0.556,P=0.001),iNOS与Arg-1表达无关(r=-0.238,P=0.205).结论 微波消融是一种有效的NSCLC局部治疗手段,除可直接杀灭癌细胞外,亦可影响VEGF、Arg-1、iNOS表达水平,VEGF与iNOS和Arg-1有一定相关性,而iNOS与Arg-1无关.微波消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肿瘤微环境,刺激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95.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髋人字石膏外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精氨酸酶Ⅰ在各组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精氨酸酶Ⅰ 表达量比其他3组明显上升(P < 0.01),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前组和无血栓形成组精氨酸酶Ⅰ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提示精氨酸酶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精氨酸酶-1(Arg-1)在小鼠及人的大肠炎症相关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增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rg-1在20例小鼠大肠炎-癌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Arg-1在20例患者大肠的癌旁组织、15例炎症组织、110例癌症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分析Arg-1在小鼠及人的大肠组织中不同组间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 Arg-1在小鼠大肠的正常组织、慢性炎症组织、腺瘤组织、炎癌组织中表达逐渐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g-1在患者大肠的癌旁组织、炎症组织、癌症组织中的表达也逐步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g-1蛋白与大肠癌的TNM分期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大肠炎症相关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可能成为评估结直肠癌增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候选标志物。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组转染的肝癌细胞中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及其意义,探究其在HCV-肝细胞肝癌(H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转染HCV基因组的人肝癌细胞系(Huh7)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印迹技术研究HCV基因组转染对细胞内精氨酸酶Ⅰ表达的影响;运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抑制细胞精氨酸酶Ⅰ表达,并探讨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精氨酸酶Ⅰ在HCV阳性肝癌细胞系(Huh7-HCV)中的表达上调,且与对照细胞相比,Huh7-HCV细胞的精氨酸酶Ⅰ含量升高4.3倍。运用siRNA抑制细胞精氨酸酶Ⅰ表达,可明显抑制细胞生长并导致其死亡,且可使细胞周期发生明显改变。结论:精氨酸酶Ⅰ在HCV阳性肝细胞Huh7中表达上调,可能对促进Huh7-HCV细胞生长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获取日本血吸虫(Sj)精氨酸酶(ARG)新基因的DNA编码序列及其启动子序列,实验验证ARG基因编码序列的完整性。方法以日本血吸虫成虫DNA做模板,PCR扩增ARG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并测序;根据Sj ARG基因已扩增的DNA序列设计2条巢式引物,用BaKaRa LA Taq PCR Cloning in vitro Kit,扩增Sj ARG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对已扩增得到的序列进行TATA盒的寻找以分析启动子序列的位置,实验验证我们曾获取的SjARG新基因编码序列的完整性。结果扩增得到长约1000bp ARG基因DNA序列,SjARG基因DNA序列内没有内含子,与cDNA序列完全一致。对启动子序列扩增后,得到一略大于250bp的序列,测序后分析发现其中有36bp与ARG基因DNA序列的5’端重叠。因此,将精氨酸酶基因的DNA序列又向前延伸了221bp,与前面得到的序列拼接后得到一条1486bp的总序列,将该序列在NCBI上进行ORF的寻找发现其最长的ORF达1164bp,起始密码子在第156位,终止密码子在第1319位,该起始密码子前32位为TATA盒的位置。因此,确定该SjARG基因全长cDNA编码序列长应为1164bp。结论成功扩增获得了日本血吸虫精氨酸酶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其不舍有内含子;并扩增得到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从而获得了SiARC基因真正的全长cDNA序列,为进一步的功能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肿瘤浸润深度与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精氨酸酶-1(Arg-1)表达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琼海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PD-L1、Arg-1表达,内镜检查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情况,分析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早期胃癌组织PD-L1和Ar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8%和76.36%,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2.73%、3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溃疡、病变边缘有隆起、PD-L1阳性表达、Arg-1阳性表达组织黏膜下层深浸润比例分别为54.35%、51.16%、43.75%和39.29%,明显高于未合并溃疡、病变边缘无隆起、PD-L1阴性表达、Arg-1阴性表达组织(15.63%、19.40%、15.22%和7.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1 cm、未分化型组织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3%和97.67%,Ar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56%和93.02%,明显高于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100.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髋人字石膏外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精氨酸酶Ⅰ在各组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精氨酸酶Ⅰ 表达量比其他3组明显上升(P < 0.01),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前组和无血栓形成组精氨酸酶Ⅰ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提示精氨酸酶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