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4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333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37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314篇
口腔科学   114篇
临床医学   469篇
内科学   440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63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24篇
综合类   1373篇
预防医学   175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261篇
  1篇
中国医学   155篇
肿瘤学   7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418篇
  2002年   436篇
  2001年   441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236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崔亚竹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4):126-127
端粒是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DNA-蛋白质、有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的作用;端粒酸则特别的酶蛋白-RNA,能维持端粒长度和染色体功能稳定。端粒、端粒酶与细胞的衰老、永生化和癌变密切相关。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为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 ,并在术前找出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 对梗阻性黄疸病例于术前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检查 ,于造影前抽取胆汁或胰液、部分病例取活检组织 ,并于开腹手术当中再次切取癌组织标本 ,所有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87 5 0 % (2 8/ 32 ) ,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3 33% (1/ 30 ) ;(2 )恶性梗阻性黄疸体液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71 88% (2 3/ 32 ) ,良性梗阻性黄疸体液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3 33% (1/ 30 ) ,恶性梗阻性黄疸内镜下钳取的活检组织 ,其端粒酶阳性率为 83 33% (10 / 12 )。结论 在术前通过十二指肠镜采集患者的胆汁和胰液 ,并钳取活检组织 ,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 ,这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端粒酶活性在人膀胱肿瘤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端粒酶突变体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生长抑制的作用。方法 利用质脂体转染法在培养的肝癌细胞中导入端粒酶突变体,并与维甲酸和人参皂甙对照,利用TRAP-银染方法对不同时期肝癌细胞进行了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并观察各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在加入端粒酶突变体后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出现明显凋亡现象,其作用效果与维甲酸基本相同。结论 端粒酶突变体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检测对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elomerase-PCR-ELISA法检测了30例癌性胸腔积液及21例良性胸腔积液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与细胞学检查比较结果:癌性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阳性率76.6%,结核性胸腔积液20%(3/15),其他病因胸腔积液0%(0/6),癌性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高于细胞学检查率36.6%(P<0.005),两者平行试验阳性率83.3%。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成为诊断癌性胸腔积液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7.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简便、快速及无放射性污染的银染粒重复序列扩增法(silver staining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SS-TRAP)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运用SS-TRAP法检测了293细胞、经加热处理的293细胞、空白对照及典型乳腺癌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其结果予以定量。结果:该法有检测出10个以上293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热处理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乳癌组织标本中银染条带清晰可见,而良性病变中未见端粒酶阳性条带。结论:非核素银染TRAP法可用于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与TRAP法相比,同样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更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28.
在上个世纪 30年代 ,遗传学家Muller和Mc Clintock提出了端粒 (telomere)的概念 ,70年代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证实端粒结构为简单的TTGGGG核苷酸重复序列[1 ] ,1 984年Greider和Blackburn又在四膜虫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 [2 ] 。近几年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十分活跃 ,现就端粒和端粒酶的一些进展及其在食管癌方面的研究予以阐述。1 端粒 (telomere)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由 2~ 2 0kb串联的短片段重复序列 (TTAGGG) n 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 ,在染色体定位、复制、保护和控制细胞生长寿命等方面…  相似文献   
29.
肺癌基础研究的几个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大城市肺癌已占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以北京为例,10年间肺癌病死率快速增长,男性增长26.85%,女性增长35.96%。虽然30年来手术方法、化疗及放疗不断进步,但肺癌5年生存率仅达到13%,因而人们对肺癌的诊断及生物治疗寄予厚望。目前的研究热点很多,现将我们能有所作为的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