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7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35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3篇
临床医学   505篇
内科学   1331篇
神经病学   115篇
特种医学   2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77篇
综合类   1053篇
预防医学   99篇
药学   333篇
  9篇
中国医学   313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细胞周期与PTCA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部分是由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所致 ,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受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控制。在球囊损伤模型中 ,细胞周期正调控蛋白、负调控蛋白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动力学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即两者协同作用控制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非增殖的平衡。以这些蛋白为目标 ,利用反义寡核苷酸、转基因技术有望限制增殖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也可据此研究药物作用的新机制 ,并为寻求防治心血管疾病新药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42.
双基因共表达在血管再狭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携带反义凝血酶受体(ATR)和p21的双基因载体共表达后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为再狭窄基因治疗寻求新途径。方法 以携带ATR或/和p21的单、双基因载体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rAAV)感染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用半定量RT-PCR检测各基因的整合与表达,MTT法测定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存活率。将携带AP双基因的rAAV导入WKY大鼠拉伤侧的颈总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凝血酶受体(TR)和p21两基因在动脉壁中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TR单基因的mRNA表达降低,p2l单基因表达升高,AP双基因得到了共表达;MTT法测定的生长曲线显示,双基因对hASMC增殖的抑制作用大于两个单基因;免疫组织化学证实,AP双基因导入后,TR基因的表达受到完全抑制,p2l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血管新生内膜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受到了抑制。结论 ATR和p21双基因共表达在体外可明显抑制ASMC的增殖,在体内可明显抑制血管内膜新生和中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43.
化学性血管再狭窄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闵晹  陆晴  刘全海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1,21(4):215-216,220,227
为了开展对平滑肌增生引起血管狭窄的实验研究。用化学方法损伤内皮细胞建立血管平滑肌增生模型。方法是利用不同浓度三氯化铁和改变作用时间,造成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损伤,使平滑肌细胞从中膜迁移到内膜增生形成的动脉狭窄,其病理变化和气囊插管法相似,操作容易,可定量控制损伤程度,个体间差异较小,适于大规模药效试验和新药筛选。  相似文献   
44.
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基因组RAPD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一种与临床上冠脉搭桥手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病理过程相似的血管再狭窄模型,探讨血管再构和新内膜形成的机理,及在血管再狭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用不同品系(BALB/cA和C57BL/6J)小鼠的左颈总动脉进行了结扎,在2周和4周后,分别作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两种品系小鼠产生了不同的病理结果,C57BL/6J小鼠有明显的血管狭窄和炎症细胞浸润,而BALB/cA小鼠虽有炎症细胞的浸润,但血管的内膜无炎症细胞浸润,也无血管狭窄表现,结果提示:血管再狭窄是血管再构和新内膜形成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45.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属中医血瘀证范畴,活血化瘀药可抑制血栓溶解。其作用涉及到下几个方面;减少血小板数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抗凝作用;增强纤溶活性;改善血液理化特性;抗血栓形成作用,益气扶正可提高活血化瘀功效,提出临床上应用中医药防治再狭窄的思路为;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益气失正是重要的辅助治疗;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基础出发。结合冠心病本身特点辨证用药;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6.
王虹  王风 《广西医学》2001,23(6):1402-1404
20多年前经皮血管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作为一种治疗阻塞性冠状动脉病的非手术导管疗法 ,已用于临床。 2 0年来由于PTCA器械和技术的迅猛发展 ,应用PTCA治疗冠心病有了巨大的进步。但PTCA后 30 %~ 5 0 %的患者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所致的持续血管开放受阻 ,心绞痛、心肌梗塞、再次血管成形术、冠脉搭桥术的高发生率及医疗消费 ,成为PTCA应用的难题〔1〕。PTCA后再狭窄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PTCA后再狭窄主要与血小板聚集、血管弹性回缩、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的重…  相似文献   
47.
腔内治疗已成为血管外科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较高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使得其治疗的总体疗效大为降低,这一问题在临床中尚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众多致病危险因素的持续存在是其发生再狭窄的重要原因,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控是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在动脉硬化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桃核承气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其腔内治疗后发生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桃核承气汤对该临床问题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8.
探讨磁化支架对经皮经腔冠状埃及成形术 (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  2 0只健康杂种犬 ,超大球囊反复扩张损伤靶血管 (前降支或旋支中段 )制备PTCA术后冠状动脉狭窄模型(>5 0 % ) ,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10只。对照组靶血管置入普通Palmaz支架 ,实验组靶血管置入磁化Palmaz支架。手术前后不用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术后 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 ,并处死犬切取靶血管 3cm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对照组 30 % ,实验组 0 ;组织病理学检查靶血管平均内膜厚度 (对照组 2 .98± 0 .5 6mm) ,(实验组 1.13± 0 .4 1mm)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磁化支架对犬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可能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总结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的再手术治疗围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首次术式经左径扩张94例,右径12例,左右径2例.术前心功能Ⅱ级42例,Ⅲ级52例,IV级14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MVR)67例,MVR+三尖瓣成形(TVP)2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13例,DVR+TVP 3例,MVR并其它术式3例. 结果术中死亡3例,术后早期死亡6例,占8.3%;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占24.1%.术前心功能Ⅲ~IV级的死亡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心功能II级者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正确评价和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行全椎板切除术后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置换,大体观察、观片病理观察、CT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椎管面积和矢状径。结果:多孔磷酸钙人区椎板节段的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比空白节段明显增大(P〈0.01),与正常对照节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能有效地预防椎板再生后椎管狭窄,并认为椎管狭窄与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