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96篇
  免费   3522篇
  国内免费   7139篇
耳鼻咽喉   718篇
儿科学   593篇
妇产科学   973篇
基础医学   8871篇
口腔科学   2662篇
临床医学   18463篇
内科学   7661篇
皮肤病学   1224篇
神经病学   1867篇
特种医学   36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96篇
外科学   9466篇
综合类   26568篇
预防医学   12547篇
眼科学   1145篇
药学   9913篇
  79篇
中国医学   5896篇
肿瘤学   3480篇
  2024年   304篇
  2023年   1171篇
  2022年   1142篇
  2021年   1376篇
  2020年   1578篇
  2019年   1301篇
  2018年   794篇
  2017年   1234篇
  2016年   1781篇
  2015年   2418篇
  2014年   4842篇
  2013年   5140篇
  2012年   7100篇
  2011年   8350篇
  2010年   7234篇
  2009年   7201篇
  2008年   10471篇
  2007年   8488篇
  2006年   7452篇
  2005年   8328篇
  2004年   5909篇
  2003年   4490篇
  2002年   3154篇
  2001年   2729篇
  2000年   2016篇
  1999年   1703篇
  1998年   1310篇
  1997年   1255篇
  1996年   1004篇
  1995年   945篇
  1994年   890篇
  1993年   480篇
  1992年   456篇
  1991年   494篇
  1990年   454篇
  1989年   460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110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制备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对其理化性质和WO-1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评价。方法采用PluronicF-127负载WO-1制作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衍生骨及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形貌特征,测量其孔径和孔隙率;应用X线衍射分析仪和X线能量散射分析仪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评价WO-1在双蒸水中1~7d的药物释放情况。结果生物衍生骨具有天然的网状孔隙结构,孔隙间互相连通;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也具有互相连通的网状孔隙结构,孔径和孔隙率分别为522.43±16.75μm和55%,低于生物衍生骨的孔径623.67±12.31μm和孔隙率75%。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钙/磷比为1.54;生物衍生骨钙/磷比为1.77。药物释放实验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1d表现为爆发释放,溶液浓度为4.6μg/ml,此后可连续释放6d,浓度维持在0.2~0.8μg/ml。结论生物衍生骨-WO-1药物缓释系统可望成为一种更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待于进一步进行体内研究。  相似文献   
92.
在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日工作量的巨大.切片染色的种类繁多。常常会使切片或染色剂出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经典的教学HE切片褪色;短期内特染所用的无色品红液失效等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根据我科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现将介绍一种HE切片褪色、无色品红液在短期内失效的补救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3.
由神经外胚叶组织发生的肿瘤,称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曾在1977年发表了脑瘤的命名标准并分类进行统计,胶质瘤占全部脑瘤的33.3%~58%。平均43.5%。临床上大多数胶质瘤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得到早期诊断,但部分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特别是少年儿童对早期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叙述不清或认识不足,因而以并发症首诊于眼科。本文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4年间首诊于我科,后经神经内科确诊为胶质瘤的完整病例5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4.
制作人体解剖断层示教标本时,传统上常采用手术针线缝合固定断面相邻器官结构的方法。我们采用市售明胶来粘接、固定断面器官结构,此方法一方面更好的保持了断面内器官结构原来的正常位置,外观自然流畅;另一方面大大延长了标本的使用寿命,整个过程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5.
高清月  陈玉瑞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28-1028
住院处是患住院的前沿阵地,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医院的水平,继而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住院处的工作范围涉及办理住院手续、健康咨询、安全教育、探视陪护制度、患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病情变化、护送患到病房。为进一步规范住院处综合服务行为,设置合理、简洁、连贯的服务流程,营造便捷、安全、放心的就医氛围,我们在住院患中进行了“您在住院时感到最不满意和最不方便的是什么?”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30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住院处护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
王宏天  樊均明 《华西医学》2006,21(1):185-186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cell,AS细胞)是指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特定组织中的具有自我更新和一定分化潜能的未成熟细胞,主要作用是参与成体组织的更新和创伤修复。传统观点认为,AS细胞只能分化产生所属组织的有限的细胞类型,称之为AS细胞的多能性(multipotency)。但近年研究发现,As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产生不同组织的细胞,如神经千细胞可转化为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可转化为神经细胞。在不同研究文献中将成体干细胞这种跨系谱(或跨胚层)分化的潜能,称之为AS细胞的可塑性(plasticity)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97.
1.春季人体的生理变化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1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而春天之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二季之间的状态,即春天的气血活动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说春天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穿刺标本中磷酸化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在前列腺癌(PC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接受重复穿刺的PCa患者初次穿刺未检出癌的标本(29例)、重复穿刺确诊PCa时的癌灶标本(29例)、重复穿刺确诊PCa时的非癌灶标本(29例)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初次穿刺标本(29例)中P-STAT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及对PCa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P-STAT3在PCa患者癌灶标本、非癌灶标本及初次穿刺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1%(27/29)、82.8%(24/29)和86.2%(25/29),在BPH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10.3%(3/29),前三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X2=60.123,P=0.000);如以初次穿刺标本中P-STAT3表达阳性作为PCa的诊断标准,该方法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9.7%.结论 检测穿刺标本P-STAT3表达可以作为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PCa的早期诊断,预测PCa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
唐文 《保健医苑》2006,(9):24-25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微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运送养料(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废物(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微循环功能障碍或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时,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满足组织氧化代谢的需要,同时组织器官中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可导致组织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证明:人体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密切关系。所以,微循环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微循环也因具有这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相似文献   
100.
自身敏感性皮炎(autosensitization dermatis)是由于患者对自身内部或皮肤组织成分所产生的某种物质过敏,从一个局限性炎症灶发生到广泛或远离性的皮炎的过程,又称“自身湿疹化”(autoeczemat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