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6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4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08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155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61.
本文对地震后灾区人民可能出现的心理情况进行了介绍,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对灾区人民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干预措施,希望能对灾区志愿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析抗震救灾官兵在不同救援阶段的心理应激变化规律,为今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搞好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现场收集资料,了解官兵心理应激状况及部队开展心理疏导较成功的做法。结果抗震救灾初期官兵心理应激反应较严重,属于急性心理应激;抗震救灾后期官兵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担忧心理、厌战心理、焦虑心理和失落心理。有效缓解官兵心理应激的措施包括:紧贴任务特点,排解官兵不良心理反应;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跟踪观察分析,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论抗震救灾过程中官兵心理应激状况有其特殊性,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应根据救援官兵实际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四川省地震灾害后,手机应急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用于报告网络恢复的方法及工作经验。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网络损失情况,了解当地通讯并选择恰当链路,组织及时下发并培训设备使用,及时掌握报告情况并进行督促。结果基本恢复报告体系,报告水平。结论方法可行,但实施须注意培训、督导、运行保障。  相似文献   
64.
目的 通过对地震灾后绵阳市学校卫生工作做法与效果的分析与讨论,为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学校卫生工作提供经验.方法 对"5·12"地震灾后绵阳市学校卫生工作的做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春秋季(地震前后)开学时学校卫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从健全制度、明确责任、部门联动、强化措施、督查督办等方面人手,使地震灾后秋季开学时的学校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基本达到地震前春季开学时水平,确保了灾后开学复课期间的师生卫生安全.结论 地震灾后绵阳市学校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其做法可为其他地震灾区和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学校卫生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数据库报表在震后灾区传染病监测数据统计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一种如何利用数据库的报表功能对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的方法,以及时了解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直报情况,灾后网络直报能力的恢复进展以及掌握灾区各类传染病监测动态,为灾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索症状监测在地震救援部队中及早发现和控制重要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的作用。方法2008—05.15/06.14以某部参加救灾全体人员为监测对象,确立发热、腹泻、咽痛、皮疹、皮肤外伤、眼结膜红肿等6种症状为监测指标。结果共监测2726人,在31d监测期内,6种症状的罹患率分别为1.28%~16.62%,皮疹和外伤在救援初期分别有1个发病高峰,发热在第3周有1个发病高峰。荨麻疹、湿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外伤等为主要疾病。结论在地震救援部队执行任务期间进行症状监测是可行的,监测的6种主要症状代表性强,可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67.
四川省地震重灾区传染病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18个地震重灾区各种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分布规律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灾区传染病防制策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数据库报表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05—13/09—30,18个极重灾县(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8056例,死亡17人,与前3年同期比较,报告病例数下降43.32%,死亡数下降50%;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其他为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痢疾和流行性腮腺炎。结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18个地震重灾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相似文献   
68.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灾难救援人员接受了大量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作者结合在灾区现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践,围绕灾难救援人员为什么需要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服务现状的思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9.
抗震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参加四川抗震救灾官兵的心身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3064名参加救灾官兵和343名非救灾官兵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进行测试.结果 救灾官兵的骨骼肌肉症状、神经症状、消化症状、生殖泌尿症状、睡眠状态、情绪状态、行为状态因子分及躯体总分、心理总分、心身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0.05).一线救援官兵心身健康各因子分明显高于二线救援官兵( P <0.01).救灾官兵心身症状总的发生率为89.98%,其中躯体症状发生率为82.51%,心理症状发生率为67.10%,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同时发生率为59.63%,无症状者为10.02%.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200~0.409( P <0.01);心理症状各因子、骨骼肌肉和神经症状与社会支持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80~0.405之间( P <0.01~0.05).救援类别、社会支持、受教育程度、民族是影响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 参加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状况受到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5个月后青少年群体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中文版在地震发生5个月后对灾区56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以满足DSM-Ⅳ所规定的PTSD症状为标准,结果发现符合PTSD诊断的有85例,占总数的15.18%;(2)受灾青少年中表现最多的PTSD症状为"再体验"症状群中的"想起此事,内心就非常痛苦"和"高警觉"症状群中的"容易被突然的声音或动作吓得心惊肉跳",出现概率分别为50.71%和51.43%;(3)在PCL总分及3个因子得分上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0.05),性别与年级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P>0.05),但年级的主效应显著(P<0.05).事后检验显示9年级[总分(40.24±10.37)分,再体验(12.48± 3.84)分,回避(15.30±4.93)分,过度唤起(12.46±3.83)分]学生得分上均高于7年级[总分(36.12± 13.41)分,再体验(11.42±4.70)分,回避(13.63±5.75)分,过度唤起(11.07±4.38)分]和8年级[总分(34.29±11.59)分,再体验(10.72±4.00)分,回避(12.95±4.98)分,过度唤起(10.62±4.13)分],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4)满足"再体验""回避""高警觉"部分诊断标准的人数和比例分别为287人、166人、218和51.25%、29.64%、38.93%.以PCL 50分为划界分确定的人数为84人,占15%.结论 PTSD的发生率为15.18%,符合"再体验"诊断标准的人数和比例最大,超过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