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98篇
  免费   2708篇
  国内免费   490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567篇
妇产科学   209篇
基础医学   1462篇
口腔科学   186篇
临床医学   7232篇
内科学   7049篇
皮肤病学   120篇
神经病学   1644篇
特种医学   6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86篇
综合类   5165篇
预防医学   4320篇
眼科学   54篇
药学   3069篇
  106篇
中国医学   944篇
肿瘤学   60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695篇
  2022年   873篇
  2021年   1731篇
  2020年   1677篇
  2019年   1326篇
  2018年   1271篇
  2017年   1323篇
  2016年   1471篇
  2015年   1575篇
  2014年   3274篇
  2013年   3338篇
  2012年   2786篇
  2011年   2664篇
  2010年   1898篇
  2009年   1595篇
  2008年   1432篇
  2007年   1400篇
  2006年   1044篇
  2005年   797篇
  2004年   576篇
  2003年   396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功能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CBM,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共7个数据库,全面采集在PCI围手术期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试验,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临床试验,包含1131例患者,其中丹红治疗组569例,对照组562例,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丹红注射液治疗,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均数差(MD)=6.62,95%可信区间(CI)(4.91,8.34),P<0.00001],TIMI分级3级患者明显增多[相对危险度(RR)=0.22,95%CI(0.12,0.41),P<0.00001],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降低[MD=-151.86,95%CI(-247.00,-56.72),P=0.002]。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心梗PCI围手术期心功能和增加TIMI血流的分级。  相似文献   
22.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护理干预对放疗科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份至2018年10月份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随机原则的指导下把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的数量为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等方面,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让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等都得到显著的改善,从而让患者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放疗,这对于放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这一护理模式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分析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中予以围术期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此研究从本院甲状腺手术患者中选取样本,总例数为80例,研究时间始于2017年4月,止于2019年4月,依据护理方案的异同对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组予以围术期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研究可得,试验组护理满意率相对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得知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值合理(P<0.05)。研究可得,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组建数据对比得知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值合理(P<0.05);研究可得,试验组预后生活质量相对较高,组建数据对比得知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值合理(P<0.05)。结论此研究得知,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中予以围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护理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研究分析连续护理干预模式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方法本项研究回顾了2017年2月—2018年7月间在某院采取了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治疗的52例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资料,将所有的患者使用数字双盲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对照组患者使用护理措施为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使用的护理措施为连续护理干预模式,在患者治疗完成后对比两个不同组别患者在围手术期期间各类指标和出现并发症概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所需费用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组别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在进行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工作当中,对其采取连续护理模式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患者身体的恢复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6.
27.
28.
目的 探讨以行为-结构化-关系(BSR)干预模式对短期住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干预疗效,为改善ASD儿童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确诊为ASD的2~6岁儿童1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ASD儿童均接受BSR模式的短期课程训练,训练课程包括个别辅导、游戏课、运动课、音乐课等,每天训练时间6 h,持续1个月;对照组ASD儿童处于干预等待,接受随访观察和评估。所有ASD儿童干预前、后均接受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三版)(PEP-3)来进行各方面能力变化的评估。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干预前各副测验的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儿童干预后认知、语言理解、模仿、情感表达、社会互动、行为特征-非语言、适应行为的原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02、4.14、3.69、4.42、2.69、2.96,P<0.05);但小肌肉、大肌肉、自理的原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1.05、-0.84,P>0.05)。结论 BSR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短期住院ASD儿童的预后,可推广用于儿童A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29.
邵奇敏  刘虹 《全科护理》2022,20(4):530-532,535
目的:探讨园艺互动干预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57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77例,观察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园艺互动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及总体幸福感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12周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2周后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幸福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园艺互动干预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可改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提升生活质量与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30.
Fibroepithelial polyps (FEPs) are common, benign intraoral lesions that tend to develop slowly at predictable sites, often in response to local irritation or trauma. Historical precedent often results in referral to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OMFS) departments for biopsy, often irrespective of symptoms, and histological assessment. OMFS and pathology services are struggling to cope with an increasing workload that will potentially lead to widespread delays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clinical pathways and guidance have been developed to ensure that healthcare interventions, such as the removal of third molars, tonsils, skin tags, and benign moles, are evidence-based, have a net patient benefit, and ensure the best use of finite NHS resources. However, no such guidance exists for intraoral lesions and we regard this as an oversight. We analysed the removal of 682 FEPs over a seven-year period and report sensitivities of 92.4% for a “confirmed clinical suspicion of an FEP” and 99.7% for a “confirmed clinical suspicion of a benign diagnosis”. The incidence of non-benign disease was 0.3%. Primary care dentists should be able to diagnose and monitor FEPs and refer only if symptoms are serious or in high-risk patients or sites. Adopting this practice across the UK could free up to 1825 four-hour OMFS clinics, 405 hours of consultant histopathologists’ time, and recurring savings to the NHS estimated to be in the region of £620 000/annum. We believe that the removal of FEPs should be reclassified as an “intervention not normally funded”, and the time and resources put to better use treating patients with lesions of questionable pat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