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20篇
  免费   4477篇
  国内免费   3519篇
耳鼻咽喉   410篇
儿科学   239篇
妇产科学   271篇
基础医学   3202篇
口腔科学   859篇
临床医学   6375篇
内科学   3759篇
皮肤病学   387篇
神经病学   1296篇
特种医学   21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篇
外科学   3228篇
综合类   15172篇
预防医学   7690篇
眼科学   579篇
药学   5734篇
  100篇
中国医学   6005篇
肿瘤学   1370篇
  2024年   724篇
  2023年   2664篇
  2022年   1948篇
  2021年   1985篇
  2020年   1887篇
  2019年   1709篇
  2018年   1056篇
  2017年   1309篇
  2016年   1576篇
  2015年   1781篇
  2014年   2538篇
  2013年   2432篇
  2012年   3553篇
  2011年   3703篇
  2010年   3165篇
  2009年   3080篇
  2008年   4190篇
  2007年   3071篇
  2006年   2703篇
  2005年   2935篇
  2004年   1882篇
  2003年   1523篇
  2002年   1074篇
  2001年   969篇
  2000年   843篇
  1999年   726篇
  1998年   657篇
  1997年   572篇
  1996年   499篇
  1995年   393篇
  1994年   377篇
  1993年   257篇
  1992年   241篇
  1991年   203篇
  1990年   174篇
  1989年   183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张继东  夏群  苗军  金鸿宾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58-60,i0002
目的:应用改良的Marmarou致伤模具建立家兔直线加速型脑损伤合并尺骨骨折的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 方法:取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共20只。①麻醉后将一个不锈钢垫(直径1cm,厚0.3cm)置于冠状缝及人字缝间,待家兔完全清醒后,俯卧于一块海绵垫上,采用加以改进的Marmarou致伤模具,以一铜制重450g圆柱体自1.5m高度的Plexiglas落体管内自由下落,撞击动物颅骨顶部钢垫,致伤冲击力为0.675kg&;#183;m。②同时麻醉状态下锯断家兔右侧尺骨中段。③术后1d处死致伤后家兔并解剖头颅,观察颅骨、脑组织损伤程度。取额顶部脑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显微结构变化。 结果:19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致伤后所有动物均未见颅骨骨折,脑组织外观无局灶性挫裂伤改变。多数出现大脑半球、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②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弥漫性脑损伤。 结论:①成功建立颅脑损伤与长管状骨骨折结合模型,且有较好的可重复性。②颅脑损伤模型损伤机制符合临床实际,为进一步研究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提供了必备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2.
由全国骨肌系统冲击波疗法联合会(筹)和武警总医院骨科共同主办的首届骨肌系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研讨会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拟定于2006年10月18日~10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包括:①ESWT的物理学基础;②ESW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③ESWT的操作要点;④ESWT的定位方法;⑤ESWT治疗骨肌系统慢性损伤;⑥ESWT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等。  相似文献   
53.
根管预备程度对无髓牙根管壁应力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不同根管腔的直径对根管壁应力的影响。方法 在已建立的下颌第一磨牙模拟常规法根管预备修改的实验模型基础上,再修改根管腔直径,使根管直径扩大到牙根直径的1/3和1/2,并在修改模型上加载,计算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牙齿各部及管壁的最大应力。结果 根管腔直径增大会引起根管壁应力的升高,该变化主要出现在根管口和根上1/3段,侧向加载时产生的应力差异大于垂直加载时产生的应力差异。结论 根管预备应以去除根管壁的感染物质,获得良好的根管成形为原则,过度的预备不仅没有必要,甚至有害。  相似文献   
54.
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 将10个长度0.8~1.0 mm、宽度0.35 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 h后,将10 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 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 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 h和6 h,Z=-0.958,P=0.338,3 h比9 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 h死亡13只;48 h死亡1只,溶栓后8 d和12 d各死亡1只).结论 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55.
南京医学会影像技术专科分会于2005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南京举办国家级数字成像图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继续教育学习班,与会代表近80名听取了江苏省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南京中大医院储成风教授的“江苏省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中心工作策略和展望”,江苏省人民医院张维林主任的“数字X线摄影技术科研选题的思考”,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王骏讲师的“计算机X线摄影、数字X线摄影原理及其质量控制”、“计算机X线摄影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乳腺影像学检查及其质量控制”,鼓楼医院刘广月教授的“16层螺旋CT泌尿系统的三维重组技术”,江苏省中医院祝新主任的“MR血管成像对动脉硬化性闭塞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等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56.
一种双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同时取大鼠双侧肾脏分别移植的可行性,其目的是节省实验费用、缩短手术时间。方法 以近交系Brown-Norway大鼠为供者,同时取其双肾作为供肾,原位灌洗;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者,切除其左肾,移植供肾1只。以冠状动脉造影支架为支撑行供肾静脉与受者肾静脉端端吻合,供肾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供肾输尿管膀胱瓣与受者的膀胱吻合。受者术中预置右侧肾脏血管体外结扎线,术后3d结扎。结果 每只供鼠手术耗时约40min,热缺血时间约10S,冷缺血时间约20min。40次实验均获成功,移植肾功能正常,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受者存活时间均超过7d。结论 同时取双侧肾脏分别移植给2个受者是可行的,可降低实验成本;要获得相同数量的供肾,同时取双肾的耗时较仅取单侧肾脏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57.
《中国医药指南》2006,(7):44-45
黑龙江鹤矿集团公司总医院始建于1945年,1948年至1950年曾是中国医大(兴山医大)附属医院,迄今已有60年的历史,是鹤岗市创建最早的一所医院,也是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教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医院始终坚持“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总医院精神,积极溶化医院改革,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教研等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同级医院前列。  相似文献   
58.
作者希望通过与丙肝病毒(HCV)感染患者的比较,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发生肝硬化后的进展程度。共研究了152例NASH致肝硬化的患者,并与150例匹配的HCV感染致肝硬化的患者进行了比较。在十年中,152例由NASH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中29例死亡,150例HCV感染致肝硬化的患者中44例死亡  相似文献   
59.
60.
病态性肥胖症的手术治疗(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病态性肥胖症的手术方法,包括吸收不良、吸收不良/限制性吸收和纯粹限制性吸收三大类,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