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 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善,包括低剖面、长球囊的应用,膝下/踝下动脉内膜下成形术,逆向穿刺或经足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内膜下成形术用于治疗37例伴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不适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57条患肢中,31条(54.4%)有组织缺损,51条(89.5%)肢体表现为静息痛.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踝肱指数(ABI)检查,探讨ABI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检测522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按其结果分为:A组(ABI≥0.9)、B组(ABI〈0.9且≥0.7)、C组(ABI〈0.7且≥0.4)、D组(ABI〈0.4),比较各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分析ABI与症状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52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血管病变症状者占46.74%,ABI异常者(〈0.9,B、C、D组)占17.24%;ABI正常者(≥0.9,A组)与C组患者的症状表现形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间歇性跛行47.83%、疼痛23.91%、皮肤发凉17.39%、溃疡26.09%、坏疽4.35%,A组分别为9.95%、24.31%、14.58%、5.56%、0。4组年龄、病程、运动强度、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饮食控制、静脉血糖、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ABI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呈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病程及年龄是AB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BI对于无症状性血管病变筛查有良好作用;但ABI正常(≥0.9)人群中,仍有部分有血管病变症状表现,对于病程长、高龄或高糖化血红蛋白患者应当重视,应进一步进行血管评估。  相似文献   
5.
机械取栓在急性血栓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急性血栓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近年来,对于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机械取栓由于其所取得的较好的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就其有关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高胱抑素-C水平与糖尿病足溃疡(DFU)严重程度是否存在联系。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2014年1月~2015年2月就医的97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足溃疡(DFU)患者110例,865例无足病者(NDF)作为对照组。收录患者血清、一般临床数据、糖代谢指标、血脂、肝肾功能、胱抑素C、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采取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Cys C与DFU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DF组年龄、病程、吸烟比例、空腹血糖、血肌酐、血清Cys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足病组(ND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FU患者不同Wagner水平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DFU患者的Wagner分级越高,Cys C升高越明显(F=11.27,P<0.01);且血肌酐、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F=4.9、4.9、3.18,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ABI水平与DFU的Wagner分级呈负相关(r=-0.241,P<0.05),吸烟史、Cys C、肌酐、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DFU患者的Wagner分级呈正相关(r=0.205、0.344、0.237、0.231、0.053,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其他DFU严重程度的传统影响因子后,Cys C升高仍是DFU Wagner分级级别的独立影响因素(β=1.381,95%CI:1.039~15.228,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糖尿病足溃疡密切相关,高胱抑素-C水平提示糖尿病足溃疡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性疾病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脑血管疾病是死亡率第三位、致残率第一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疾病的55%~80%。临床上缺血性卒中的原因主要是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梗死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引起的脑缺血、缺氧性改变。在急性脑梗死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心源性栓子脱落是主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以及动脉炎等均可以引起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的原因。诊断技术的提高和介入治疗新材料的不断推出,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期脑梗死的动脉…  相似文献   
8.
大鼠急性脑梗死后不同区域扩散和灌注成像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后不同区域的PWI和DWI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病理基础,确立评估急性脑缺血可逆性梗死的MRI特异指标及标准。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实验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A组(单纯脑缺血组):①1.5h(3只),②3h(6只),③6h(3只),④9h(5只)。另设立假手术组作对照组(B组,5只,仅分离颈总动脉)。对上述各组大鼠在规定的时间内行MRI检查,重点测量梗死中心区、梗死边缘和皮质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血流量(rNEI)、相对峰值时间(rTTM)、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相对上升斜率(rMSI)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相对下降斜率(rMSD)。将结果与TTC染色、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A组于缺血1.5h后梗死中心区ADC降低(0.29×10-3mm2s),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边缘区ADC随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其ADC于脑缺血后1.5h与9h、3h与9h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脑缺血后1.5h,梗死中心区、皮质区之间ADC差异显著(P<0.05),ADC位于皮质区与梗死边缘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病理结果和LSCM结果,ADC大于0.51×10-3mm2s,rNEI大于70%和rTTM小于120%,提示脑组织的损伤轻微或可逆。结论急性脑缺血后其DWI、PWI参数值随时间、空间变化,DWI、PWI的半定量化分析,可以鉴别脑缺血发生后脑缺血不同区域的变化,为我们鉴别缺血半影区的存在及范围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 将10个长度0.8~1.0 mm、宽度0.35 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 h后,将10 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 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 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 h和6 h,Z=-0.958,P=0.338,3 h比9 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 h死亡13只;48 h死亡1只,溶栓后8 d和12 d各死亡1只).结论 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强场磁共振(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拉伤,继续高脂饮食6~20周之后,分别行MRI多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增强前后采用T1W抑脂序列,分别于增强前、注射对比剂Gd-DTPA后1、5、15和25 min进行扫描,并对病理与MRI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0个位于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易损斑块34个(42.5%),稳定斑块46个(57.5%).MRI多序列扫描对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准确度为73.8%,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67.4%.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强化方式不同,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检查相结合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94.1%和82.6%,均明显高于MRI多序列扫描(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易损斑块的检出和定性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强化方式有助于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