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7篇
内科学   12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7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418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18篇
  2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2 毫秒
61.
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在经头部CT和凝血功能检查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立即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牙龈出血,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8例患者注射部位局部皮下瘀斑,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体外治疗性超声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对患者凝血纤溶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给予体外超声治疗加药物治疗;对照组46例只给予药物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d分别测定病人凝血和纤溶指标tpA、PAI-1、D-D及FDP。两组于治疗后14d进行超声检查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超声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u=3.24,P0.01),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8.94,P0.01)。治疗组血管再通时间明显缩短(4.5±2.6dvs7.7±3.5d,t=3.63,P0.01)。两组治疗后D-D及FDP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tPA及PA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超声治疗能加强尿激酶的溶栓效果,促使其纤溶作用,对凝血无影响,可作为DVT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置管引流联合地塞米松、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防治胸膜粘连、肥厚的疗效。方法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将6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4例,予以微创置管引流,同时胸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尿激酶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胸膜粘连,肥厚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微创置管引流联合地塞米松、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肯定、安全、实用,能够有效防治胸膜粘连、肥厚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脂质体携载前列地尔(Lipo-PG E1)联合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梗塞相关动脉(IRA)及心肌再灌注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52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用UK溶栓。治疗组在应用UK前10 min开始加用Lipo-PG E1(0.5 μg·kg-1),对照组则用等容量的脂肪乳剂(Lipo-PG E1的溶剂)。所有患者均行心电、血压监测,连续记录24 h标准12导或18导心电图(ECG),测定溶栓后90及180 min ECG ST段恢复比率;溶栓后90 min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IRA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并检测溶栓治疗前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内皮素(ET)含量。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IRA开通率分别为73.1% 和42.3%(P<0.05),溶栓后90及180 min ST完全恢复比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TIMI血流2或3级的患者,治疗组也有更高的ST完全恢复比率(分别为73.7% 和 33.3%)(P<0.05)。溶栓后血浆ET及GMP-140含量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Lipo-PG E1联合UK治疗AMI能促进梗塞血管(心外膜血管)及梗死心肌(微血管)的再灌注。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护理观察和体会。方法将45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经留置管胸腔内注入尿激酶(20万U/d NS 20 ml),比较胸腔内尿激酶注药前后胸膜厚度。结果胸腔内尿激酶注药后胸膜厚度为(1.93±0.84)mm,显著低于胸腔内尿激酶注药前的胸膜厚度(3.25±0.78)mm,(P<0.05)。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具有缩短胸水消失时间、有效降低胸膜粘连与增厚的优点。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巡视患者,注意防止引流管滑出、堵塞,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流速等,预防感染、皮下渗液,并做好尿激酶灌注护理,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6.
目的: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其受体(uPAR)及其抑制剂(PAI-1)mRNA在骨关节炎(OA)滑膜中的表达,探讨uPA、uPAR及PAI-1 基因在OA 细胞外基质降解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RT-PCR检测了36例骨关节炎(OA) 和21 例正常滑膜组织中uPA、uPAR及PAI-1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总共36例,经RT-PCR实验,uPA阳性例数21例,uPAR阳性例数17例,PAI-1阳性例数15例,对照组创伤患者总共21例,uPA、uPAR及PAI-1阳性例数均为2例;再将实验组按年龄及软骨破坏程度分组,三种RNA表达除按年龄分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A滑膜组织存在高水平uPA、uPAR及PAI-1mRNA 的表达,提示在O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uPA、uPAR及PAI-1 基因起着重要作用,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刻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分析接受PCI治疗的连续130例STEMI患者冠脉病变及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尿激酶150万单位溶栓后即刻PCI和直接PCI两组,记录术中慢血流无血流、出血并发症、平均住院日、院内死亡率及平均18.1个月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相似(P>0.05),即刻PCI组与直接PCI组相比,就诊-球囊时间、术中无血流慢血流、PCI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平均住院日、院内死亡率以及18.1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事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即刻PCI不增加出血并发症,但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并未发现优于直接PCI。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对治疗急性脑梗塞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改变.方法: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的前中后分3次观察TCD前后对照.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有显著意义.结论:TCD对溶栓治疗效果评定及急性脑梗塞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观察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 对28例结核性胸膜炎于抽液后注入尿激酶10-25万IU并观察效果。结果 治疗组中治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和对照组相比(治愈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可有效溶解纤堆,促进胸水吸收。是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3例用尿激酶 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为治疗组,其余20例用尿激酶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后分别在1、7、14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7d开始出现差异(P<0.01)。[结论]联合用药既能溶栓又能保护脑细胞,故能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