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9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52.
背景与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在妇科手术中应用愈加广泛。该研究比较了机器人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卵巢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吉林省肿瘤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完成的Ⅰ期卵巢癌手术患者22例,其中机器人手术8例(机器人组),腹腔镜手术14例(腹腔镜组)。结果:两组患者均按手术计划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长于腹腔镜组[(194.50±10.90) min vs(178.71±10.58) min],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60.10±8.88) mL vs (73.71±12.99) mL],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少于腹腔镜组[(96.88±10.21) mL vs (108.00±11.4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数、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发热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卵巢癌无明显临床差异,安全、有效;机器人手术在早期卵巢癌患者的治疗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肌松监测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方法选择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年龄65~8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BIS联合肌松监测组(AA组)和常规麻醉组(AC组),每组50例。AA组,丙泊酚以BIS值45~55为目标靶控输注,用肌松监测反馈仪闭环输注顺式阿曲库铵;AC组,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麻醉经验进行麻醉深度的维持和管理。气腹建立后,所有患者采用40°Trendelenburg体位。记录麻醉诱导前(T_0)、麻醉插管后即刻(T_1)、气腹后10 min(T_2)、气腹后60min(T_3)、手术结束时(T4)的BP、HR、气道平台压(Pplat)和气道峰压(Ppeak);记录术中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用量,血管活性药的使用例数,术后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结果 T_1、T_2、T_4时AC组MA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AA组(P0.05);T3时AC组MAP明显低于AA组(P0.05);与T_0时比较,T_1、T_2、T_4时AC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加快(P0.05),T3时AC组MAP明显降低(P0.05);AA组各时点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_1时比较,T_2~T_4时两组患者Pplat和Ppeak明显升高(P0.05);T_2、T_3时AC组Pplat和Ppeak明显高于AA组(P0.05);AA组术中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的用量明显少于,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AC组(P0.05)。结论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BIS联合肌松监测管理,能将术中血流动力学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减小术中气道压波动,减少全麻药物用量,明显缩短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改善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总结达芬奇机器人联合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为该手术提供标准化的手术护理配合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12月在我院开展的达芬奇机器人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机器人下完成胸部食管的游离,在腹腔镜下完成腹部胃的游离,最后将管胃通过食管床提至左颈部吻合.结果 2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25例手术过程顺利,有1例胸腔粘连严重转胸腔镜分离粘连后继续机器人完成胸部手术.手术时间(4.1±1.5)h,麻醉时间(5.5±1.7)h,出血量(110±52)mL,清扫淋巴结(18±4)个,术后住院时间(13±5)d,术中及术后均无手术护理并发症.结论 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护士专业技术的正规培训、充分的术前准备、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规范的手术体位安置、良好的医护患沟通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5.
新型机械臂在脑外科定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临床应用脑外科机械臂系统(国产CRAS-HB型)辅助完成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利用机械臂系统的计算机图像定位软件、穿刺径路设计模拟引导装置、智能机械臂平台和放射性核素注入控制模块等功能部件,成功辅助完成脑立体定向手术32例;其中脑肿瘤内放疗手术23例、脑深部病变活检3例、脑脓肿抽吸2例、脑内血肿排空2例、金属异物摘除2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靶点定位准确,均一次操作成功,无手术并发症.除3例活检阳性外,29例术后随访6~24月,手术有效率86%.结论该机械臂系统设计结构合理,操作集成实用性强、定位精确且操作方便,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目的:构建基于智能货架和物流机器人的手术室智能物流体系,缩短手术室物资库管理和派送时间及人力成本,精确盘点物资使用量及库存量.方法:引入智能货架和物流机器人,以耗材管理信息系统和手术麻醉系统为辅助,设置由智能回旋货架、智能物流机器人、智能冰箱和智能耗材柜组成的智能硬件系统,以及由物资管理系统、智能货架管理系统、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57.
脊柱手术机器人具有定位精准、操作稳定、减少辐射暴露等优势,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已成为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领域。论文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将脊柱手术机器人按引导式和主动操作式两种进行分类,并对应介绍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公司研发的脊柱机器人及最新成果,同时结合研究和应用现状,对脊柱机器人应用的关键技术和未来机器人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计算机相关技术飞速发展,为机器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应用较多的外科领域之外,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面也有所建树.与传统介入治疗不同,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能够使术者所受的辐射量减少95%以上,且操作更加精准,但仍存在设备庞大、费用高昂等问题.本文旨在对机器人手术历史及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9.
目的比较机器人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体质量指数正常和超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二科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手术的5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手术302例、腹腔镜手术213例,按照体质量指数<24 kg/m2和≥24 kg/m2分为体质量指数正常组和超重组,比较正常组和超重组的机器人和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结果。 结果同腹腔镜手术比较,在正常组和超重组中,机器人手术均有手术时间长[(219.7 ± 40.3)min vs (190.1 ± 38.5)min、P<0.000,(238.9 ± 44.0)min vs (211.8 ± 43.8)min、P<0.000]和术中出血量少[(155.5 ± 198.0)ml vs (196.3 ± 172.6)ml、P<0.000,(166.6 ± 162.0)ml vs (209.4 ± 224.9)ml、P< 0.000]的特点,术后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均P> 0.05)。正常组机器人清扫淋巴结数更多[(26.0 ± 9.6)枚vs (21.8 ± 9.5)枚、P<0.000];超重组机器人和腹腔镜手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2.9 ± 7.2)枚vs (22.3 ± 9.5)枚、P=0.310]。 结论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在体质量指数正常组和超重组的患者中均安全、有效,同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在正常组的患者中清扫淋巴结数多,或许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0.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analyze the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to whom a telepresence robot was made available in periods during which they were prevented from attending university courses.

Methods

This research uses a psychopathological approach to everyday virtual life.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 of use of the robot, non-directive researc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tudents.

Result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vice can be experienced by these students as a potential space of subjectivation because it appears to help avoid a possible collapse and thus facilitates the mobilization of psychic elements that were not previously elaborated.

Discussion

The robot is experienced as the possibility of an augmented body, and, beyond, of an augmented subject into which the students project a part of themselves, enabling a subjective appropriation of the self via a mirror effect. Finally, it is important to recall that this device is used within an educational program. Any educational or learning process upsets references, as for an adolescent experiencing the changes that affect him. The role of peers is important in sustaining a sense of permanence of identity.

Conclusion

There is thus the possibility of a space of intersubjectivation enab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nk on three levels: the subjectivation of the absent subject represented by the avatar-robot; the subjectivation of the subject's peers; the internal links of the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