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8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28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1118篇
口腔科学   64篇
临床医学   1039篇
内科学   549篇
皮肤病学   419篇
神经病学   173篇
特种医学   67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655篇
综合类   217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3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690篇
  20篇
中国医学   450篇
肿瘤学   14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519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420篇
  2016年   403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824篇
  2013年   945篇
  2012年   782篇
  2011年   770篇
  2010年   654篇
  2009年   633篇
  2008年   522篇
  2007年   558篇
  2006年   513篇
  2005年   472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4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旋入式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用旋入式髓内钉和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探求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间对18例股骨中段新鲜骨折及骨折不愈合行旋入式髓内钉治疗。与20例采用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愈合时间5~10个月,平均8个月,髋、膝关节伸屈功能及行走正常,未发生感染、无延迟和不愈合,无髓内钉断裂及再骨折发生。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1例,内固定松动拔钉1例,钢板断裂1例。两种方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具有轴向加压、抗分离和抗旋转的功能,手术操作简便,不损伤骨外膜,疗效可靠,是治疗股骨中段骨折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2.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技术及指征,并总结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应用LISS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部骨折12例。骨折采用AO分类法,其中转子间骨折5例:31-A2.2型2例,31-A2.3型2例,31-A3.3型1例;转子下骨折7例:32-A3.1型1例,32-B1.1型3例,32-B2.1型1例,32-B3.1型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观察有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肺疾患、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术后1、2、3、6、12个月时常规随访。结果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5 min;出血量50~400 mL,平均142 mL,术后住院时间6~15 d,平均9.3 d。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心肺疾患、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12例均获得3~14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10例在术后3个月复查骨折时达到临床愈合,1例假体周围骨折术后4个月、1例病理性骨折术后6个月达到临床愈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无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内固定切出、内固定失败及股骨头坏死。结论微创反向使用股骨LISS从生物力学和解剖结构上都能满足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要求,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较重的转子间骨折及复杂的股骨近端骨折。熟练掌握间接复位技术,正确放置A孔导针,避免过早负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世界骨科难题之一。作者致力于中草药治疗本病的研究三十多年,近来又在手术治疗方面倾注心血,对该病的防治、康复创立了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新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自1982年以来,共治疗各种股骨头坏死1101例,其中单纯中医治疗433例,手术配合中药治疗668例。按作者制定的百分评分法,总有效率98%,优良率84%,无一例需再作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经皮顺行交锁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82处股骨干骨折采用髋部小切口经皮顺行交锁钉治疗,观察疗效.结果:75例(92%)获得了良好的解剖对位并达到一期愈合,6例(8%)迟缓愈合.另外,由于再次手术1例(1%)发生了深部感染.失血量较少(平均小于100 mL),切口平均长25 mm.1年后随访只有10%髋部疼痛.结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经皮技术术中出血少、对周围组织创伤少,是一个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的疗效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000~2004年因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于本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19例,年龄47~54岁,随访时间6个月~4 a。术前及术后X线片测量股骨-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后外侧稳定性测试,术后患者以五点问卷法评价术后关节稳定性的改善情况。[结果]股骨-胫骨角术前184.5°~197°,术后167°~176°;腓骨小头高度术前7.73~18.5 mm,术后-3.5~10.7 mm;胫骨后倾角术前2°~17°,术后-4°~13°;HSS评分术前48~68分,术后60~91分(P=0.00)。后外侧的稳定性测量术前Ⅰ度损伤16例,Ⅱ度损伤3例。术后Ⅰ度损伤9例,Ⅱ度损伤10例(P<0.05)。术后患者关节稳定性的问卷4例明显提高,9例有提高,6例与术前相同。[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翻合并膝外摆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可能受到膝外摆步态、胫骨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改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股骨颈骨折后选择性血管造影评价股骨头血液循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对评价股骨颈骨折后早期股骨头血液循环损伤及影响因素的价值。方法采用选择性旋股动脉及支持带动脉造影(DSA),对9例2~23天内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血管损伤和血液循环改变进行评价。结果髋关节囊内出血2例,骨内出血4例,下、后支持带动脉损伤和血管移位各3例。患髋牵引时,除外下支持带动脉,其他支持带动脉无显影或仅显示起始部主干,相应股骨头颈部几无灌注成像,静脉显影延迟;髋关节维持伸直内旋位或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后造影,所有支持带动脉无明确显影或仅显示其主干,股骨头颈部无灌注、染色,静脉显影延迟。结论选择性旋股内、外侧动脉DSA技术是一项准确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液循环损伤及影响因素的微创性检查方法;股骨头血液循环受髋关节体位、囊内压和牵引等因素影响;牵引可导致或加重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  相似文献   
87.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3例临床可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及骨盆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并对SPECT和CT同机图像进行重建与融合.结果 ①融合图像诊断阳性率高于断层图像及平面图像,差异具有显著性;②融合图像对早期病变诊断阳性率高于断层显像及平面显像,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疾病分期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8.
报告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不愈合27例。其中,17例钢板固定者,只4例符合要求,9例髓内针固定者,有5例针短小。尚伴有固定方法,钢板或髓内针断裂,以及感染等方面原因有。本组再手术26例1次手术治愈,1例2次手术治愈。绝大部分经带蒂骨皮质剥离^[1]和坚强内固定术后而愈合,不需植骨。产生骨折不愈合的诸因素中,以忽视内固定的基本原则与术中操作不当为主。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介绍17例(34髋)特发性股骨头坏死、4例(4髋)正常人骨髓腔静脉造影所见。发现25髋有异常改变,并经病理证实。作者认为:①骨干返流;②2支或2支以上静脉不显影;③多条静脉明显变细;④干骺端瘀积是股骨头坏死的造影表现,前二者是可靠的诊断依据。造影结果提示髓腔静脉造影是一种安全而敏感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90.
Surgical Principles The lateral approach is routinely combined with an osteotomy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We resect the newly formed callus located at the anterior, posterior and caudal aspect of the femoral neck distal to the epiphysis. No shortening of the femoral neck results from this procedure. One can safely avoid a vascular injury by performing a careful dissection, since the posteriorly reflected articular capsule containing the nutrient vessels to the head is detached from the femoral neck like a banana peel. The resection manoeuvre is performed next to the physeal plate of the slipped epiphysis. After callus resection, reduction of the femoral head by longitudinal traction and internal rotation of the limb is easy. The aim is complete correction of the slippage. When there is excess physeal cartilage, we resect it with a curette and then the head is fixed using 2 screws. Revised Version from: Operat. Orthop. Traumatol. 4 (1992), 77–85 (German E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