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71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190篇
耳鼻咽喉   153篇
儿科学   158篇
妇产科学   89篇
基础医学   687篇
口腔科学   197篇
临床医学   1145篇
内科学   1152篇
皮肤病学   43篇
神经病学   592篇
特种医学   1661篇
外科学   1044篇
综合类   1569篇
预防医学   242篇
眼科学   124篇
药学   287篇
  4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39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531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483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515篇
  2015年   363篇
  2014年   672篇
  2013年   536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379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9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结果概要表(Summary of findings table,SoF table)以简单清晰的表格形式呈现系统综述的主要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或医疗卫生决策者从系统综述中迅速理解和获取重要的发现,通过权衡利弊,作出合理的医疗决策。利用结果概要表有助于对证据的理解和使用,促进循证的临床实践。就《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中结果概要表的内容、特点、制作方法进行介绍,并通过一个实例进行解读,便于临床医生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1例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三脑室及鞍上占位影,均匀强化,边缘清晰。组织学上肿瘤呈均匀弥漫分布,簇状、条索状上皮样细胞埋在空泡状黏液样基质中,肿瘤间隔及周边间质内出现特征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瘤细胞缺乏多形性、核分裂及坏死。免疫组化染色示GFAP弥漫性强阳性。手术全切是目前主要治疗措施,预后介于良、恶性之间。结论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电镜特点的罕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容易误诊。病理确诊主要是根据肿瘤特定的生长部位、脊索样组织结构和免疫组化GFAP弥漫强阳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老年期血管性抑郁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26例老年期血管性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期血管性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因子分中,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及睡眠障碍也无明显差异;认知障碍与阻滞显著高于对照组,日夜变化与绝望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颅脑MRI主要显示额叶与基底节腔隙梗塞及/或脑室周围缺血性脱髓鞘。结论:老年期血管性抑郁的临床特点是迟滞突出,激越不明显;认知障碍常见,绝望感较轻;日夜变化小,病情波动大。影像学所见提示主要病损在基底节-额叶的脑内情感调节通路。  相似文献   
994.
医学影像设备飞速发展,对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传统(CTMR诊断学》实验教学存在图像质量差、教学资源不平衡、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足、课程考核不能体现实践技能水平等弊端,不利于人才培养。通过改善实验室硬件设施、编写实验指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多渠道培养教师等措施,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与学生实践技能。调查发现,92.9%的学生对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教学表示满意。上述措施今后将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所有子课程教学,以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脑脓肿、52例胶质瘤、58例转移瘤、28例表皮样囊肿、52例蛛网膜囊肿进行常规MR、DWI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和增强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脑脓肿、胶质瘤和转移瘤全部强化,表现为环状或花环状强化;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病例不强化。DWI上32例脑脓肿和28例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52例蛛网膜囊肿均为低信号;110例脑肿瘤患者中,10例胶质瘤呈高信号,26例呈混杂信号,其中20例为胶质瘤,6例转移瘤,其余均为低信号。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磁共振在颅内囊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SWI)技术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脑微出血(CMBs)病变,评估SWI序列在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微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50例腔隙性梗塞患者,同时收集同期5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共100例。两组均行颅脑常规磁共振(包括T2WI、T2FLAIR、T1FLAIR)及SWI检查。图像评价:对常规序列及SWI显示CMBs的例数、部位、数量及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SWI及常规序列上腔隙性梗塞灶数目与微出血灶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24例腔隙性梗塞在SWI序列清楚显示CMBs病灶,仅3病例在T1WI序列显示,5病例在T2WI上显示,SWI、常规T2WI及T1WI序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WI序列中,对照组、腔隙性梗塞组的微出血阳性率及微出血灶数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腔隙性梗塞组中,腔隙性梗塞数目与微出血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SWI序列显示腔隙性梗塞患中微出血灶优于常规序列,对腔隙性梗塞患者怀疑脑内有微出血时,SWI序列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多发性脊髓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性脊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和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脊髓瘤,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结果 24例联合X线、CT及MRI三种方式检查的患者其诊断正确率为100%,而X线诊断的正确率要低于CT及MRI的诊断正确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两者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线、CT及MR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的分辨率比较高,可以对患者的全身骨骼进行综合评估,而CT及MRI对病变组织及肿块的敏感性高于X线,可以作为X线的补充,X线、CT及MRI综合利用,共同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索半月板退变和损伤与半月板滋养血管MRI信号的表现特征及鉴别依据,以提高对半月板病变的MRI诊断认识。方法随机抽取100例有膝部明确急性或慢性损伤史且伴有相应症状的患者和100例无膝部明确急性或慢性损伤史且无相应症状的志愿者,进行左膝或右膝半月板的MRI检查,按临床表现分为有症状组200个半月板及无症状组200个半月板两组,研究其MRI影像表现尤其是滋养血管的分布特征。结果滋养血管会参与部分半月板II级、甚至Ⅲ信号的构成。两组间半月板信号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症状组Ⅱ级、Ⅲ级信号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而0级信号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症状组,I级信号比例两组相近。两组间半月板滋养血管参与Ⅱ级、Ⅲ级信号的构成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MRI对半月板信号改变敏感,能清晰显示半月板退变和损伤的程度、范围和类型,同时可较好显示半月板滋养血管。MRI能够准确鉴别半月板病变和滋养血管,对于提高半月板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通过比较腹部动脉能谱CT成像中混合能量重建模式图像与单能量重建模式图像的质量,筛选适宜观察腹部动脉的图像重建模式。方法 80例患者采用GE公司的宝石CT能谱成像技术,获得腹部动脉混合能量图像(140kVp)和40-140keV范围内的单能量图像。对混合能量图像和单能量图像进行感兴趣区CT值的测量,计算腹主动脉、肝动脉的SNR和CNR;各组图像由三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最后进行腹部动脉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综合比较。所获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keV值的降低,腹部动脉CT值逐渐升高,图像噪声同时发生改变。根据腹部动脉图像质量的客观指标(CT值、SNR和CNR)和主观评分,对混合能量图像与各组单能量图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50-60keV单能量组腹部动脉图像质量优于混合能量组,同时单能量成像对腹主动脉和肝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别。结论在腹部能谱CT常规增强扫描所获得的腹部动脉不同类型重建图像中,50-60keV单能量重建模式的图像质量优于混合能量重建模式,推荐其作为腹部动脉能谱CT扫描的常规重建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门静脉瘤(PVA)在多层螺旋CT(MSCT)、MRI中的表现。材料和方法搜集经MSCT、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为PVA15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重组(VR)等进行血管重建,分析其表现。结果 15例PVA中,11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MRI平扫呈血管流空信号,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血管样强化。肝内型5例,发生于门静脉左支3例,右支2例,1例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合并门静脉-肝静脉瘘。肝外型8例,发生于门静脉主干4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脾静脉3例。混合型2例,1例发生于脾静脉和门静脉右前支,1例发生于网膜静脉和门静脉左支。3例PVA附壁血栓形成。结论 CT、MR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血管后处理重建,能准确诊断P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