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7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07篇
临床医学   171篇
内科学   14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80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9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61.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HCT) is a potentially curative treatment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malignant and nonmalignant diseases. Despite increasing survival rates, long-term morbidity after HCT is substantial.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is a serious cause of morbidity,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HCT. To address this gap,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 Research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undertook an expert review of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HCT. In this review we define what constitutes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characterize its risk factors and sequelae, describe tools and methods to assess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HCT recipients, and discuss possible interventions for HCT patients with this condition. This review aims to help clinicians understand the scope of this health-related problem, highlight its impact on well-being of survivors, and help determine factors that may improve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t risk for declines in cognitive functioning after HCT. In particular, we review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HCT patients. Finally, we highlight the need for well-designed studies to develop and test interventions aimed at preventing and improving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its sequelae after HCT.  相似文献   
62.
应用新鲜全血对多台血液分析仪比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  郑岚  杨剑敏  倪桂英  张泓 《检验医学》2008,23(3):295-297
目的应用正常人新鲜全血对多台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使血液分析仪各参数之间具有可比性。方法用Sysmex XT-1800i血液分析仪作为规范操作检测系统,对正常人新鲜全血进行定值,分别对2台Sysmex KX-21和1台KX-21N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结果3台血液分析仪比对前偏倚超过允许范围的参数占53.3%(8/15),比对后偏倚超过允许范围的参数占13.3%(2/15)。结论比对后各参数之间可比性增加,同时提高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的临床复检方法及措施,统计分析血常规检测的复检原因。方法按临床标本的检测流程和方法对6084个门诊和住院标本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按我室初步制定的复检规则确定复检标本,进行临床复检工作并完成统计学评估。结果6084例标本中3867例标本可以直接报告,无需复检,2217例标本需要复检(占总标本数的36.44%)。复检标本中观察标本一般性状的占187例(3.07%),需仪器复检的标本495例(8.14%),需显微镜观察评估细胞数量或形态105例(1.73%),需人工镜检分类计数的标本1430例(23.5%)。分析以上复检措施可见,观察标本一般性状复检的符合率为100%,仪器复检符合率为62.3%,显微镜观察评估细胞的符合率为73.1%,人工镜检分类计数的符合率为74.2%。结论制定临床适用的复检规则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严格而有技巧地执行该规则,可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为临床提供更准确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不同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不同模式在大鼠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CELL DYN3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人类和兽类检测模式、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KX 21血细胞分析仪对大鼠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并与显微镜油镜下分类计数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ELL DYN3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兽类检测模式分类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较为匹配,且具有一致的趋向性,其中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相关性分别为0. 912、0. 871和0. 901,散点图显示能较好的分类各类细胞,而用CELL DYN3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人类检测模式、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KX 2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差异较大(P<0. 01),且相关性较差。结论 在进行动物血细胞分类计数实验研究时,选用具备相应动物模式的血细胞分析仪似更严谨。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Beckman-Coulter Z2细胞计数仪(简称Z2)的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检测性能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制定的评价标准对Z2检测WBC和RBC性能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抗干扰、重合计数等进行评价,同时将Sysmex F-820和SE-9500与Z2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Z2检测浓度质控物、WBC和RBC的线性良好(r均>0.999),Z2检测标准颗粒、WBC和RBC的批内、批间和总重复性的变异系数(CV)均<2%,检测WBC和RBC的携带污染率均<1%,在室温或4℃条件下可稳定48 h,高三酰甘油(TG)和高胆红素(Bil)对WBC、RBC的检测基本无干扰(P>0.05)。Z2校正WBC和RBC的重合计数偏差均<1%。Sysmex F-820、SE-9500与Z2检测WBC和RBC结果间的相关性良好(r>0.996),且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2细胞计数仪检测WBC、RBC具有准确、精密、线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重合计数偏差小、与其他厂商的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间具有可比性等特点,可作为WBC和RBC计数的参考计数仪并可用于对其他血液分析仪计数WBC和RBC的校准。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现察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重型肝炎患者WBC误差,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病理因素对血细胞分析仪使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仪器法)和显微镜目视检测(手工法)对48例重型肝炎患者(肝病组)与50例健康人(健康组)进行WBC对比检测分析。结果 健康组仪器法与手工法WBC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肝病组仪器法与手工法WBC检测结果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膜质类异常,影响血细胞分析仪WBC检测结果,应进行显微镜目视复查检测,以保证重型肝炎患者WBC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SD大鼠血清生化值的差异。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禁食条件下,不同性别SPF级SD大鼠血液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肌酐(Cre)、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雄性SD大鼠的ALT、AST、ALP和K要显著高于雌性SD大鼠,而TP、ALB、TBiL和CR要显著低于雌性SD大鼠。结论在长期毒性试验中,要考虑性别因素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建议各组别雌、雄SD大鼠的数量合理设置,并根据性别分开统计血液生化值。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8例,急性白血病(AL)4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24例,应用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网织血小板绝对值IPF(×109/L)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ITP初诊组,CGL组IPF%、MP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A组,AL组患者IPF%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ITP缓解组IPF%低于初诊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网织血小板数量可反映骨髓巨核系统生成血小板的情况,从而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是一种实用和有效的IPF检测仪器。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血液肿瘤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促进血液肿瘤科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参与医师查房、监测血药浓度、编写药历、指导给药、参加病例讨论等方式,探索临床药师在血液肿瘤科的工作模式。结果:临床药师在血液肿瘤科的工作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血药浓度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为基本点"的原则开展,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在血液肿瘤科查房时,应深入临床了解患者,按照适宜的工作流程和模式,才能切实做好临床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