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60篇
  免费   7521篇
  国内免费   6769篇
耳鼻咽喉   645篇
儿科学   1402篇
妇产科学   1019篇
基础医学   8853篇
口腔科学   1307篇
临床医学   13833篇
内科学   13720篇
皮肤病学   962篇
神经病学   2630篇
特种医学   23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1篇
外科学   5856篇
综合类   30382篇
预防医学   5756篇
眼科学   1251篇
药学   12571篇
  208篇
中国医学   10161篇
肿瘤学   4927篇
  2024年   1520篇
  2023年   4771篇
  2022年   3869篇
  2021年   4506篇
  2020年   4188篇
  2019年   4211篇
  2018年   2196篇
  2017年   3417篇
  2016年   3338篇
  2015年   3717篇
  2014年   4914篇
  2013年   4760篇
  2012年   6369篇
  2011年   6832篇
  2010年   6013篇
  2009年   5955篇
  2008年   6452篇
  2007年   5892篇
  2006年   5432篇
  2005年   5667篇
  2004年   4168篇
  2003年   3763篇
  2002年   3054篇
  2001年   2694篇
  2000年   1959篇
  1999年   1628篇
  1998年   1329篇
  1997年   1206篇
  1996年   1096篇
  1995年   796篇
  1994年   635篇
  1993年   402篇
  1992年   326篇
  1991年   277篇
  1990年   222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JM 是来自人胸腺不成熟 T 细胞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本文以 SAC 刺激的人外周血纯化 B 淋巴细胞和小鼠脾细胞增殖为模型,观察了 JM 细胞培养上清(SPN_(JM))对人 B 淋巴细胞和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具有 T 细胞抑制活性的 SPN_(JM)对人和小鼠 B 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在无 SAC 诱导时,SPN_(JM)与 HrIL—2协同对 B 细胞仍有促增殖作用.本实验还发现,高浓度时对 T 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 SPN_(JM),在低浓度时(1:640)对 T 细胞增殖亦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给肿瘤的治疗带来困难,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NM23)基因是最早发现的抗肿瘤转移基因之一.现在已经发现NM23是一个基因家族,包括NM23-H1、NM23-H2等重要的基因家族成员.研究表明NM23基因表达与实体瘤转移抑制有关,在很多实体瘤中可以作为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随着对NM23基因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已经发现了一些NM23肿瘤转移抑制通路上下游的相关调控分子,为进一步的信号通路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对NM23基因转移抑制通路研究的新近展,提出了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减毒疫苗免疫马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型细胞因子转录水平与免疫保护应答的关系,揭示DLV的免疫保护机制。方法:应用分子克隆及实时定量RT-PCR技术,建立了马PBMC中IFNγ-、IL-2、IL-12 mRNA转录水平的定量检测方法,定期观察4组(疫苗免疫组、阴性对照组、强毒株阳性对照组、自然感染组)12匹马外周血PBMC中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及分布特征,同时监测体温变化等指标。疫苗株免疫动物8个月后,用EIAV强毒株攻击,观察攻击前后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DLV免疫马,在免疫后3周外周血PBMC中IFN-γ、IL-2转录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及自然感染组(P〈0.01);免疫后用EIAV强毒株攻击,IFNγ-、IL-2和IL-12转录的量明显升高,免疫马获得完全保护;强毒株攻击阳性对照马IFN-γ、IL-2转录量随疾病进展波动,发热期下降。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EIAV减毒疫苗可诱导马外周血PBMC中IFN-γ、IL-2、IL-12基因高效转录,其转录水平与DLV的免疫保护密切相关,此结果在分子水平为阐明DLV的免疫保护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已成为肿瘤抗血管治疗的热点[1]。由于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受一系列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血管生长的不足或血管的退化可导致心肌缺氧、脑缺氧、高血压以及骨质疏松等;而过多的血管生成则可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抗HER-2工程抗体chA21在体外对高表达HER-2的人乳腺癌SKBR3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和检测chA21对SKBR3细胞凋亡的诱导,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 l-2、bax、Fas及caspase-3表达的改变。结果chA21作用72 h,可见SKBR3细胞凋亡,chA21高浓度组(5.4mg/L)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低浓度组(0.2 mg/L)(P<0.01);chA21处理组SKBR3细胞的bax、Fas及caspase-3表达增加,而bc l-2表达及bc l-2/bax比值降低,上述改变在chA21高、低两个浓度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chA21在体外可诱导SK-BR3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与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ax、bc l-2、Fas及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检测T细胞转录因子-4(Tcf-4)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变化。探讨影响神经干细胞早期增殖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RT-PCR法检测海马神经干细胞BrdU、Tcf-4中的表达。结果:随着脑缺血再灌注第3日齿状回神经元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第7日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少。Tcf-4 mRNA反应产物随脑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第21日表达最强,以后表达逐渐减少。结论:Tcf-4时间依赖性表达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进程相吻合,说明其在神经干细胞晚期分化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肿瘤坏死因子与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Z  Zou W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4):203-206
目的研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的自分泌功能,肿瘤坏死因子对肾小球系膜细胞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人和大鼠的肾小球系膜细胞,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肾小球系膜细胞既可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又有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是肿瘤坏死因子作用的靶细胞,肿瘤坏死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两种途径作用于肾小球系膜细胞。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分泌IL-8的影响。方法: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及ELISA夹心法。结果:IL-1、TNF均可诱导HMC分泌IL-8,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在一些炎症因子刺激下,HMC可能通过分泌趋化因子IL-8参与肾脏炎症反应的启动和维持  相似文献   
999.
本文观察了rHuTNF-α对ConA诱导的10~15日龄BALB/C乳鼠胸腺细胞、脾细胞以及PHA或TPA诱导的20~32周龄人胚胸腺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rHuTNF-a对上述增殖作用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rHuTNF-a对rHuIL-2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和脾细胞的增殖反应有协同作用。此结果提示rHuTNF-a在促进丝裂原诱导的胸腺细胞增殖作用中无明显种属特异性,并且对于了解TNF-a在胸腺细胞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在某些病毒性感染疾病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TNF-a活性与胸腺功能改变的关系方面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陈春花  胡琴  杨磊  王珂  周长满 《解剖学报》2007,38(4):394-399
目的 研究大鼠局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檗碱(BE)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脑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组(MCAO/R组)、假性治疗组(DMSO组)、小檗碱10mg/kg治疗组(BE10组)、小檗碱20mg/kg治疗组(BE20组)、小檗碱40mg/kg治疗组(BE40组).治疗组在术前48h、24h及术后6h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缺陷;再灌注7d,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变化;再灌注24h,制备脑组织切片分别作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标记及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 BE20、BE40组神经功能较MCAO/R组有明显改善(P<0.05),但BE10组神经学评分与MCAO/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BE治疗均可以减小梗死灶体积(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Nissl染色可见BE治疗组皮质神经元结构较清晰,胞体肿胀、核固缩、核溶解程度较模型组及假性治疗组明显减轻,淡染区域减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到,BE组HIF-1α、Caspase-3、BNIP3、VEGF及TUNEL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减少;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HIF-1α与BNIP3、Caspase-3及TUNEL阳性颗粒共表达于细胞中.结论 BE可能通过降低HIF-1α水平并下调其下游的BNIP3和VEGF的表达,从而减少凋亡因子Caspase-3的作用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