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83篇
  免费   858篇
  国内免费   838篇
耳鼻咽喉   58篇
儿科学   178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812篇
口腔科学   199篇
临床医学   3064篇
内科学   1482篇
皮肤病学   131篇
神经病学   192篇
特种医学   4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780篇
综合类   5024篇
预防医学   2345篇
眼科学   145篇
药学   3184篇
  12篇
中国医学   1068篇
肿瘤学   386篇
  2024年   130篇
  2023年   388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411篇
  2020年   363篇
  2019年   391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770篇
  2013年   740篇
  2012年   1112篇
  2011年   1172篇
  2010年   1077篇
  2009年   1052篇
  2008年   1389篇
  2007年   1122篇
  2006年   1004篇
  2005年   1042篇
  2004年   838篇
  2003年   684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559篇
  2000年   467篇
  1999年   371篇
  1998年   300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74篇
  1995年   246篇
  1994年   223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应用放免法对小儿血尿时尿中NO代谢产物(NO2/NO3)及cGM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尿中cGMP,NO2/NO3明显升高,而IgA肾病尿中cGMP下降。提示:小儿免疫性肾损害存在NO代谢异常,NO的测定有助于对血尿的鉴别  相似文献   
62.
糖对椰酵假单胞菌产毒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静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6,25(4):237-238
以半固体LA和营养琼脂为基础培养基,分别加入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甘油等4种成分,研究糖分对椰酵假单胞菌产毒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椰酵假单胞菌在营养琼脂和LA半固体基础培养基上基本不产毒或产毒量很低,而葡萄糖和甘油的加入使椰酵假单胞菌的产毒能力大幅度提高,产毒量不低于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中,提示了糖代谢在椰酵假单胞菌生长和产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LDA(含葡萄糖的LA,新设计)半固体做为一种新的椰酵假单胞菌产毒培养基,有利于实验室研究及不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3.
重型肝炎时出现多种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紊乱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常有低钾、低钠血症 ,而低磷血症也可危及生命。本文从 1999年 7月至 2 0 0 4年 6月 ,我科收治重型肝炎 186例 ,低磷血症 10 2例 ,导致不同转归 ,值得临床重视 ,现将此 10 2例低磷血症的临床特点做以下报道。  相似文献   
64.
氯胺酮对脂多糖诱导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氯胺酮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MK-801对脂多糖(LPS)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及核因子-kappa B(NF-kB)易位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Jaffe方法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10组:对照组(C组,RPMI-1640),LPS组(L组,LPS1μg/ml),氯胺酮组(K组,依浓度不同分为KⅠ、KⅡ、KⅢ、KⅣ亚组,即氯胺酮12.5、25.0、100、300μmol/L LPS1μg/ml),MK-801组(M组,依浓度不同分为MⅠ、MⅡ、MⅢ、MⅣ亚组,即MK-801 1.25、2.50、10、30μmol/L LPS1μg/ml)。在37℃、5%CO_2中孵育18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CAM-1的表达阳性率。NF-kB易位表达的测定分组处理同上,在LPS1μg/ml刺激2h后,用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内皮细胞中NF-kB p65亚基的表达。结果 KⅡ、KⅢ、KⅣ亚组可抑制LPS作用下HUVECs表面ICAM-1的表达和细胞内部NF-kB的易位表达(P<0.05),且两者的变化呈正相关(r=0.985,P<0.01)。M组各亚组对LPS作用后HUVECs表面ICAM-1的表达和NF-kB的易位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氯胺酮对炎症反应中内皮细胞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但并非通过NMDA受体途径。  相似文献   
65.
破伤风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带芽胞的厌氧菌,因其产生芽胞,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是经伤口侵入,在体内孳生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病。其特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痉挛和阵发性抽搐,病死率较高,但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6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by which PPARγ ligand, rosiglitasone,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D40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 in the rat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 (RPMC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Methods RPMCs were harvested from Sprague-Dawley rat peritoneal cavity and maintained under defined in vitro conditions. The cel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s follows: medium, LPS (5 mg/L), LPS (5 mg/L)+BAY11-7085(5 μmol/L, NF-κB inhibitor), rosiglitazone (10 μmol/L or 20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activator), LPS (5 mg/L)+rosiglitazone (10 μmol/L)+GW9662 (3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etivatcd receptor γ antagonist), and LPS (5 mg/L)+vehicle (DMSO 0.2 ml/L). The expressions of CD40 and ICAM-1 RNA in RPMCs were examined by RT-PCR after 3 hour treatment, and th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CD40, ICAM-1, p-NF-κB p65 and p-IκBα were examined by Western blot or immunofluorescence after 24 hour treatment. Result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LPS, both the expressions of CD40 and ICAM-1 protein in RPMCs were up-regulated significantly (P<0.05), and the phosphoralation of p65 was increased greatly (1.10±0.17 vs 0.55±0.06, P<0.05). BAY11-7085 (5 μmo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p-p65 (0.22±0.11 vs 1.10±0.17, P<0.01), CD40 (0.34±0.02 vs 0.50±0.06, P<0.05) and ICAM-1 (0.35±0.16 vs 0.74±0.03, P<0.05). Pretreated with rosiglitazone for 3 h then added with LPS for 1 h, the levels of p-p65, CD40 and ICAM-1 in RPMC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PS group (0.77±0.08 vs 0.90±0.10, P相似文献   
67.
感染是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大部分感染是院内感染,烧伤病房是院内感染高发的特殊部门,同时亦是细菌对抗生素耐药交叉播散的重要场所.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引起的多重耐药菌株,可给烧伤感染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有鉴于此,现对本院烧伤病房近7年来细菌学变迁的趋势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作一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68.
本文综述了放射免疫分析对血液病诊断的若干进展。血中β2m<或>6μg/ml 是 MM 选择简单或强烈诱导化疗的分界线。N-HD 和 HD 血清β2m 增高。恶性淋巴瘤、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白血病的铁蛋白/铁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FⅦ各成份的检测,可作为 vWD 诊断和分型的依据之一。DIC 和血栓性疾病时 AT-Ⅲ水平降低,如果结合生物学测定,可具有早期预测静脉血栓的价值。白血病患者血浆和尿中 cGMP 水平显著增高,cAMP/cGMP 克分子比值降低。有高度血管血栓形成危险的 PV 患者,多数存在着β-TG 和 PF-4的增高。  相似文献   
69.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成都市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情况与机制.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各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水解Nitrocefin法定性初筛β-内酰胺酶;K-B纸片法初筛ESBLs;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成都市医院分离的6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45.16%、29.03%、27.42%、30.64%、58.06%、58.06%、67.64%.有24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初筛有3株产ESBLs,其中有3株高产AmpC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这62株从成都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磷和维生素D代谢中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59例MHD患者(血透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血清全段FGF-23测定,同时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VitD)水平。血透组患者测定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指标。 结果 血透组血清FGF-2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15.23±123.55)比(28.72±11.49) ng/L,P < 0.01],而血清1,25(OH)2Vit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3.25±8.73)比(42.24±12.45) μg/L,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透组血清FGF-23水平与血清P、Scr、Ca、iPTH及透析疗程时间呈正相关(P < 0.05);与血清1,25(OH)2VitD水平和年龄呈负相关(P < 0.05);而与性别、血压、血清Alb、Hb、BUN等指标无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Ca、Scr、iPTH和1,25(OH)2VitD是影响血清FGF-23的主要变量,5者组成的模型解释了总变异的约62%(R2=0.623,P < 0.01)。 结论 MHD患者血清全段FGF-23水平明显增高,而1,25(OH)2VitD水平明显降低。FGF-23的调控是由复杂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清P、Ca、Scr、iPTH和1,25(OH)2VitD是影响血清FGF-23水平的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