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1篇
  免费   741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91篇
妇产科学   101篇
基础医学   303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715篇
内科学   304篇
皮肤病学   84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95篇
外科学   153篇
综合类   3673篇
预防医学   359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62篇
  15篇
中国医学   109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621篇
  2015年   689篇
  2014年   1297篇
  2013年   1432篇
  2012年   1843篇
  2011年   1993篇
  2010年   1401篇
  2009年   1094篇
  2008年   52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了解成都市非EV - A71手足口病患者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病案管理系统,收集2018—2021年手足口病住院病人信息。采用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血清型患者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 310例手足口病患者,直接医疗费用中位数为4 187元。秩和检验结果显示,CV - A10患者的住院天数、重症的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 4.40, - 3.59; P<0.05);CV - A16患者的住院天数、高热的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 4.90, - 2.51; P<0.05);CV - A6患者的性别、住院天数、并发症、重症、支付方式的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 2.81, - 13.54, - 4.00, - 4.28;H = 13.65; P<0.05);其他肠道病毒患者的住院天数、并发症、重症、支付方式的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 7.46, - 3.25, - 2.45;H = 13.14;P<0.05);混合感染患者高热的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 2.40, 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除混合感染外,住院天数是所有患者费用的影响因素。在CV - A10、CV - A6和其他肠道病毒中重症患者的费用更高;在CV - A6和其他肠道病毒中有并发症的患者费用更高。高热是混合感染患者费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成都市非EV - A71感染手足口病患者的病毒血清型不同,费用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2.
摘 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苏州 市各市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上报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8—2020年苏州市共 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 006起,报告病例3 129例,其中57.06%的疫情涉及2例病例。疫情发生的高峰期为每年的5—6月 和9月;报告疫情起数排在前三位的市 (区) 分别为张家港市、吴中区和太仓市;89.46%的疫情发生在幼托机构。采集342 起疫情的867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检出阳性病原的326起,占95.32%。阳性疫情以柯萨奇病毒A组6型 (CoxA6) 为主, 其次为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 (CoxA16)。结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幼托机构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 所,病原存在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不同年份病原构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刻画成都市2011—2017年暴雨洪涝与儿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之间的短期滞后关系,并进一步量化在不同性别、年龄亚组中的效应,识别脆弱人群。方法 收集整理成都市201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15岁以下HFMD日发病数、气象因子和暴雨洪涝发生情况数据。以暴雨洪涝为关键自变量,运用准泊松分布滞后模型,探讨了暴雨洪涝发生后0~14天的滞后效应。结果 研究发现暴雨洪涝与儿童手足口病呈正相关关系。0~7天和0~14天的累积滞后效应分别为1.11(95% CI:1.01~1.22)和1.21 (95% CI:1.04~1.41)。性别和年龄亚组分析分别表明,男童和3岁以下儿童(<1岁婴儿和1~2岁幼儿亚组)存在单日滞后统计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0~7天和0~14天的累积滞后均显著;女童的单日滞后没有统计学意义,仅0~14天累计滞后统计显著,且效应略低于男童(女童: RR =1.23(1.00~1.51),男童: RR =1.26(1.06~1.51));<1岁婴儿0~7天和0~14天的累积滞后效应最强,分别为1.26(95%CI:1.02~1.57)和1.68(95%CI:1.20~2.34)。结论 暴雨洪涝会增加儿童患HFMD的风险,尤其是男童和3岁以下的婴幼儿(对1岁以下的婴儿的影响最大)。利益相关者应充分意识到暴雨洪涝的健康风险。家庭、社区、学校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减少暴雨洪涝相关的儿童HFMD。  相似文献   
54.
范莎莎 《光明中医》2023,(1):158-160
目的 分析小儿手足口病中医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60例,按照数值奇偶排列方式,划分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措施,组间比对2组患儿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干预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2组症状改善时间指标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2组并发症发生率数值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即P<0.05。结论 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护理采用中医护理措施,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优化护理效果,经研究结果证实可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促进小儿手足口病病情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总例数(选取人数)2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研究对象200例使用电脑随机分配方式分为两组,其中10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10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的口腔糜烂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家属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足口病患儿护理后口腔糜烂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后焦虑(46.25±1.64)分、抑郁(52.03±1.21)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病情恢复中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807例。询问患儿监护人以及查询门诊病历系统了解患儿手足口病患病次数,分为重复发病组92例,非重复发病组715例。收集患儿的性别、首次发病年龄、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人群分类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手足口病患儿重复发病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不同年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季度手足口病患儿中重复发病率为14.34%,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发病组男性、年龄<1岁、外地户口、居住地在农村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重复发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首次发病年龄、户籍、居住地是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本市儿童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率呈逐年递减和每年第3季度明显升高的特点,应对男性、首发年龄低、外来人口以及农村儿童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基于乳酸菌表达系统构建可以表达肠道病毒71型(EV 71)主要抗原蛋白VP1的重组乳酸菌并评价其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及体液免疫的能力。方法 通过RT-PCR的方法扩增EV 71主要抗原蛋白VP1,并使用pNZ8148乳酸菌表达载体构建pNZ8148-EV 71 VP1重组质粒,通过电转化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NZ9000食品级乳酸菌中从而构建NZ9000/pNZ8148-EV 71 VP1重组乳酸菌,并使用Nisin进行诱导表达以及使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EV 71 VP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小鼠口服试验以及ELISA检测方法检测NZ9000/pNZ8148-EV 71 VP1重组乳酸菌诱导机体产生IgA及IgG的抗体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NZ9000/pNZ8148-EV 71 VP1重组乳酸菌,经过Western-blot结果表明,该重组乳酸菌经10 ng/mL的Nisin诱导表达4 h,可以在破碎菌体后的上清中检测到EV 71 VP1蛋白表达。并且诱导后的重组乳酸菌通过口服后可以刺激机体的黏膜与体液免疫反应。结论 EV 71 VP1蛋白作为主要抗原蛋白,可以通过构建重组乳酸菌的方式诱导机体产生黏膜与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8.
曹月  朱晶波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0):1302-1305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重症儿童病例神经系统损害发生影响因素,为防治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海安市某医院诊治的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为研究对象(重症组),同时按1∶ 1纳入手足口病儿童非重症病例作为非重症组。采用描述流行学分析方法对重症病例神经损害表现进行描述,并对儿童手足口病病例发生重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收集期间符合研究儿童手足口病例重症病例120例,最终有效病例112例,有效率为 93.3% 。儿童手足口重症病例男童69例, 女童43例,年龄 1月龄至7.8 岁,平均年龄(2.7± 0.8)岁。非重症儿童病例120例,男童73例, 女童47例,年龄3月龄至8.2岁,平均年龄(2.8± 0.6)岁。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儿童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儿童病例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以手足抖动(45例,占40.2%)、易惊(34例,30.3%)、精神差(31例,27.7%)、抽搐(26例,23.3%)、嗜睡(19例,17.0%)为主。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与诊断时间间隔≥ 4 d(OR=3.297)、感染病原体类型EV 71和Cox A16(OR=7.729、4.402)、发热热峰>39 ℃ (OR=2.504)、发热持续时间>3 d(OR=2.614)、外周血WBC计数≥ 15× 109/ L (OR=4.011)以及空腹血糖≥ 6.1 mmol/L (OR=6.001)是儿童手足口病例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手足口病病例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众多,重症病例神经损害表现主要有手足抖动、易惊、精神差及抽搐等。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对手足口病神经损害特征进行识别和诊断,做好早期预防和干预,以期达到改善患儿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上海市郊区某镇2012—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季节性分布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2—2018年现住址为上海市郊区某镇的手足口病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郊区某镇2012—201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3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86.27/10万,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5,P<0.05);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发病高峰在5~9月份;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手足口病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学校,占总疫情数的60.53%。结论2012—2018年上海市郊区某镇手足口病发病具有季节性,建议在高发期来临前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进行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落实,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和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本组共 3 0例 ,其中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6个月~ 14岁。其中 6~ 12个月 7例 ,~ 2 .5岁 8例 ,~ 5岁 8例 ,~ 10岁4例 ,10岁以上 3例。本组病人全部都有发热 ,3 7.5~ 3 8.4℃12例 ,3 8.5~ 3 9.5℃ 14例 ,3 9.6℃以上 4例。本组手足皮肤 ,口腔黏膜均出现病变 ,手心、足底均见疱疹或丘疹 ,严重者可累及四肢及臀部 ,无一例出现在躯干部。口腔黏膜疱疹多在咽峡部 ,部分在上腭、颊黏膜 ,舌部少见。疱疹细小 ,边缘充血。破溃后留下浅表溃疡。大多数患儿有食欲不振、恶心 ,婴幼儿可出现拒食、流涎、呕吐等。少数有腹泻。患儿均做血常规检查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