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包囊技术运用具有免疫隔离效应的生物膜将能够分泌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进行包裹,所得微包囊移植入 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后,微包囊内的细胞仍能存活并不断分泌所需因子以达到替代治疗神经/内分泌疾病及抑制某些肿瘤生长的目的。微包囊技术还可用于包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细胞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筛选化疗药物。另外,对某些病毒载体的包裹,可以减轻宿主对其的免疫反应,有利于增强其基因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2.
阿米巴病     
王兰 《肝博士》2013,(6):23-24
阿米巴病由溶组织阿米巴感染所引起,溶组织阿米巴有二种形态,即包囊和滋养体,包囊为传染型,滋养体为寄生型,寄生于肠腔和肠壁中。阿米巴肝病是阿米巴肠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3.
84.
患者女性,36岁。因右眼异物感14d。于2010年10月9日到我院就诊。既往健康,无眼部外伤史。无戴角膜接触镜史。无污水接触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右眼视力:指数/10cm,右眼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中央区约6  相似文献   
85.
目的:评价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法治疗兔眼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80眼)实验兔平均分为模型组(A组)、药物组(B组)、交联组(C组)、药物联合交联组(D组),每组各10只.均选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组不治疗,B组给予药物治疗,C组给予交联治疗,D组给予药物联合交联治疗.治疗90 d后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共聚焦显微镜选取病变区深度分别为100、200、300μm的图片,对图像中棘阿米巴包囊的密度使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测定.所得实验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2×2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治疗90 d后,裂隙灯显微镜示各组角膜病变不同分级的眼数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738,P<0.001),药物组与模型组、交联组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交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药物组、交联组、联合组棘阿米巴原虫密度值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组与交联组在治疗上存在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药物组、交联组、联合组棘阿米巴原虫密度值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组与交联组在治疗上存在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法治疗兔眼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有效,且药物联合交联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疗法和单纯交联疗法.  相似文献   
86.
VEG株弓形虫卵囊对昆明小鼠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VEG株弓形虫卵囊对中国昆明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分别选择1个,100个~108个的VEG株弓形虫卵囊灌胃昆明小鼠,采用MAT、HE和IHC方法研究小鼠对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小鼠感染率,生存率及其大脑内的弓形虫包囊数量。结果≥10~2个VEG株弓形虫卵囊可引起小鼠100%感染,最低致死剂量为10~2个卵囊,100%致死剂量为108个卵囊,急性期死亡时间为7DPI~14DPI,弓形虫的成囊率是32.14%(9/28),包囊数量为9~857个/只小鼠大脑,感染小鼠生存率为67.44%(29/43),最长存活时间≥390DPI。结论 VEG株弓形虫卵囊对昆明小鼠的毒力中等,包囊形成率较高。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分析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小鼠脑组织转录本的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修饰水平的影响。方法 2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TgCtwh6感染组(7只)、LHG感染组(7只)和对照组(TgCtwh6感染组、LHG感染组的对照各3只)。TgCtwh6感染组、LHG感染组分别灌胃接种中国Ⅰ型wh6株(TgCtwh6)和中国Ⅲ型LHG株刚地弓形虫感染小鼠脑组织悬液0.2ml (20个包囊/鼠),对照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接种后15、30和45 d,用抽签法随机抽取感染组小鼠各1只,麻醉后处死,取脑组织,于显微镜下分别记录大脑皮层区、海马区和嗅球区的包囊数。感染后45 d每组分别取3只小鼠的全脑组织,提取总RNA,制备基因组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甲基化位点(DML),统计感染组和对照组的mRNA的差异m6A甲基化位点及其所在转录本;对甲基化位点所在转录本进行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对甲基化差异转录本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选取甲基转移酶样3 (METTL3)、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88.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56岁。2017-12-07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进行大便标本检验中发现人芽囊原虫,包囊。患者自述大便次数增加,不成形、无腹痛、有腹胀、腹泻等症状,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患者怀疑自身消化不良,曾吃过中药无效果。大便标本稀烂,有黏液,盐水涂片后镜下见类似白细胞大小形状的可疑物,经高倍碘染,显微镜辨认,确诊为人芽囊原虫,包囊。2讨论2. 1人芽囊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3],是寄生  相似文献   
89.
90.
本文报告通过34例肝包虫病人在手术中采取包囊液和术后定期采取残腔液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方法,探讨了肝包虫术后残腔感染的机理。认为肝包虫术后残腔感染主要为继发性,细菌来源主要为内源性,感染的频率与肝包虫残腔渗出量和有无胆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