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13篇
  免费   6200篇
  国内免费   3984篇
耳鼻咽喉   1995篇
儿科学   283篇
妇产科学   2374篇
基础医学   4038篇
口腔科学   528篇
临床医学   8534篇
内科学   5573篇
皮肤病学   341篇
神经病学   637篇
特种医学   47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61篇
外科学   16287篇
综合类   13545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957篇
眼科学   226篇
药学   3319篇
  17篇
中国医学   231篇
肿瘤学   22208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813篇
  2022年   1469篇
  2021年   2054篇
  2020年   2044篇
  2019年   1763篇
  2018年   1633篇
  2017年   1979篇
  2016年   2570篇
  2015年   2278篇
  2014年   4432篇
  2013年   3849篇
  2012年   4959篇
  2011年   5551篇
  2010年   4834篇
  2009年   4695篇
  2008年   4541篇
  2007年   5086篇
  2006年   4794篇
  2005年   4676篇
  2004年   3646篇
  2003年   3201篇
  2002年   2743篇
  2001年   2618篇
  2000年   2125篇
  1999年   1626篇
  1998年   1385篇
  1997年   1237篇
  1996年   739篇
  1995年   650篇
  1994年   548篇
  1993年   328篇
  1992年   281篇
  1991年   232篇
  1990年   212篇
  1989年   198篇
  1988年   193篇
  1987年   161篇
  1986年   146篇
  1985年   126篇
  1984年   68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54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1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1.
A classic pilomatricoma, which usually presents with an asymptomatic, solitary, firm, subcutaneous nodule in the head, neck, or extremities of the paediatric population, is easily diagnosed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However, its variants often pose particular diagnostic challenges to clinicians due to their rarity and divers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We present a new pseudocystic variant, manifesting as solid lesions floating in a fluid‐filled sac.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家,且以进展期胃癌为主。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无法有效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的疗效在诸多癌症中得到了证实,因此,该类药物在胃癌中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全面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对于其他治疗均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PD-1抑制剂是一个可行的治疗选项,其代表药物派姆单抗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胃癌治疗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而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尚未批准任何此类药物应用于胃癌的临床治疗。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将会是后续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一大焦点。  相似文献   
13.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omputed tomography (CT)-based machine learning of radiomics features could help distinguish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 from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Materials and MethodsEighty-nine patients with AIP (65 men, 24 women; mean age, 59.7 ± 13.9 [SD] years; range: 21–83 years) and 93 patients with PDAC (68 men, 25 women; mean age, 60.1 ± 12.3 [SD] years; range: 36–86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included. All patients had dedicated dual-phase pancreatic protocol CT between 2004 and 2018. Thin-slice images (0.75/0.5 mm thickness/increment) were compared with thick-slices images (3 or 5 mm thickness/increment). Pancreatic regions involved by PDAC or AIP (areas of enlargement, altered enhancement, effacement of pancreatic duct) as well as uninvolved parenchyma were segmented as three-dimensional volumes. Four hundred and thirty-one radiomics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and a random forest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AIP from PDAC. CT data of 60 AIP and 60 PDAC patients were used for training and those of 29 AIP and 33 PDAC independent patients were used for testing.ResultsThe pancreas was diffusely involved in 37 (37/89; 41.6%) patients with AIP and not diffusely in 52 (52/89; 58.4%) patient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95.2% (59/6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89.8–100%), 83.9% (52:67; 95% CI: 74.7–93.0%) and 77.4% (48/62; 95% CI: 67.0–87.8%) of the 62 test patients were correctly classified as either having PDAC or AIP with thin-slice venous phase, thin-slice arterial phase, and thick-slice venous phase CT, respectively. Three of the 29 patients with AIP (3/29; 10.3%) were incorrectly classified as having PDAC but all 33 patients with PDAC (33/33; 100%) were correctly classified with thin-slice venous phase with 89.7% sensitivity (26/29; 95% CI: 78.6–100%) and 100% specificity (33/33; 95% CI: 93–100%) for the diagnosis of AIP, 95.2% accuracy (59/62; 95% CI: 89.8–100%) and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0.975 (95% CI: 0.936–1.0).ConclusionsRadiomic features help differentiate AIP from PDAC 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of 95.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护理干预对放疗科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份至2018年10月份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随机原则的指导下把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的数量为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等方面,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让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等都得到显著的改善,从而让患者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放疗,这对于放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这一护理模式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构建的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在患者生存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原发性肺癌患者2 267例,患者均行一次肺癌手术治疗,无第二原发肿瘤。选取性别、年龄、职业、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路径、手术方式、肿瘤分期、治疗方案为预后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预后指数(PI)方程,计算每例患者的PI值。根据PI值的不同范围,划分低、中、高危预后组,对各组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性别(RR=0.684,P=0.001)、年龄(RR=0.591,P<0.01)、职业(RR=1.439,P=0.001)、病理类型(RR=3.694,P<0.01)、手术路径(RR=0.734,P=0.001)、肿瘤分期(RR=0.352,P=0.007)为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女性、≤65岁、胸腔镜手术、肿瘤分期Ⅰ期为预后保护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降低31.6%、40.9%、26.6%、64.8%;农民、腺鳞癌为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增加43.9%、269.4%。PI方程为:∑βixi=-0.380 X1-0.526 X2+0.364 X31+1.307 X55-0.309 X6-1.045 X81(X1代表性别,X2代表年龄,X31代表职业为农民,X55代表病理类型为腺鳞癌,X6代表手术路径,X81代表肿瘤分期Ⅰ期)。PI<-1为低危组,PI≥-1且≤-0.5为中危组,PI>-0.5为高危组。1、3、5年生存率低危组分别为96.8%、87.0%、77.9%,中危组分别为91.8%、82.2%、61.7%,高危组分别为86.5%、61.7%、50.3%,各组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可切除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及相应生存率,帮助临床医师评估预后及制订后续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剂量组学在预测肺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应用潜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根治性放疗的31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放疗剂量文件、定位及随访CT图像,根据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提取全肺的剂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应用1000次自助抽样法(bootstrap)的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嵌套逻辑回归(LASSO‐LR)及1000次bootstrap的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向后法筛选与放射性肺炎相关的剂量组学特征,随机按照7∶3划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应用逻辑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共提取120个剂量组学特征,经LASSO‐LR降维筛选得到12个特征进入“特征池”,再经过AIC向后法筛选,最终筛选出6个剂量组学特征进行模型构建,训练集AUC为0.77(95%CI为0.65~0.87),独立验证集AUC为0.72(95%CI为0.64~0.81)。结论 利用剂量组学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潜力,但仍需继续纳入多中心数据及前瞻性数据进一步挖掘剂量组学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7.
探讨高龄直肠癌患者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APR的72例高龄(≥80岁)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高龄直肠癌患者APR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为(81.8±1.8)岁。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3.6%(17/72),其中切口感染5例,切口脂肪液化4例,切口延迟愈合8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洛铂冲洗液、盆底修复、糖尿病和冠心病与高龄患者APR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未行盆底修复(OR=0.17,95%CI为0.04~0.82;P=0.027)和糖尿病(OR=4.32,95%CI为1.05~17.81;P=0.043)为高龄直肠癌患者APR后会阴切口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APR的高龄直肠癌患者应尽可能保留盆底腹膜,并予以关闭。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也是预防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随着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微创理念应用于结直肠外科疾病的诊治中,结直肠相关疾病的诊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经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再到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结直肠疾病的外科诊治在微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NOSES技术是目前结直肠外科在微创领域前沿的手术方式之一,它通过经直肠、阴道取标本来避免了腹壁的辅助取标本切口,从而将结直肠外科手术进一步微创化。NOSES技术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与现代微创外科的理念于一体,它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微创、加速康复外科、功能外科、"无疤"等理念的特点。本文主要就国内外各中心开展NOSES技术在结直肠外科诊治开展中的相关经验、心得和体会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在高龄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G组和GA组,每组各30例。G组患者为单纯全麻组,GA组患者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A组患者在诱导前取L1~2硬膜外穿刺置管,予0.5%罗哌卡因5 ml,术中每小时追加5~7 ml。两组患者诱导方法相同:即,咪哒唑仑0.04 mg/kg、舒芬太尼0.3~0.4μg/kg、顺阿曲库铵0.15~0.20 mg/kg、依托咪酯0.2~0.3 mg/kg。监测并记录患者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术中全麻药用量及术后患者苏醒情况。结果:GA组患者气腹后、拔管前BP、HR明显低于G组(P<0.05),且全麻药用量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应用于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较单纯全麻用药量减少,术中循环更加稳定,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比较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盆筋膜的结构、范围及其与直肠固有筋膜的层次关系。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对由广东药科大学生命与生物制药学院人体解剖与胚胎学系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2具(男性5具、女性7具)骨盆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对Denonvilliers筋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合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0例直肠癌病人(男性10例、女性10例)的盆腔磁共振图像和手术视频进行解剖学印证。结果 12具骨盆大体标本显示,盆筋膜与Gerota筋膜相延续,部分纤维于S4水平构成直肠骶骨筋膜,向下与直肠固有筋膜融合终止于联合纵肌;部分纤维与后方骶前筋膜融合构成肛提肌上筋膜及肌间纤维。Denonvilliers筋膜在盆腔前外侧约2点、10点处与盆筋膜相延续构成完整筒状结构,包绕内层由直肠固有筋膜封套的直肠系膜;除“侧韧带”处有盆腔自主神经直肠支、淋巴管、直肠中动脉相连外,两层筋膜形成完整的双筒状结构,横断面呈同心圆状。除直肠支进入直肠固有筋膜外,盆腔自主神经主要分支均位于盆筋膜内层及Denonvilliers筋膜以外,沿直肠固有筋膜轮廓游离能够避免损伤盆腔自主神经。在7具女性骨盆标本中均能见到菲薄的Denonvilliers筋膜结构。直肠癌病人的横断面磁共振图像能够看到直肠固有筋膜与外侧盆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的轮廓和间隙,手术视频资料也可见到完整盆壁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的轮廓。结论 直肠癌手术中,在盆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与直肠固有筋膜两层结构的间隙进行分离,并保持两层筋膜的完整性,对于保证肿瘤根治性和保护排尿及性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