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2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9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30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01.
广东省非鼠疫疫源地三株耶尔森氏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株耶尔森氏菌生物学特性,查明该菌株与鼠疫菌的免疫原性关系。方法采用生长特性、糖醇酵解试验、毒力因子和免疫原性交叉等试验方法。结果试验菌株的菌落呈圆形光滑、G^-短杆菌、22℃有动力、37℃无动力,生化测试葡萄糖、蔗糖、尿素、甘露醇和山梨醇阳性,鸟氨酸出现不稳定,而赖氨酸、鼠李糖、明胶和乳糖呈阴性,对氯霉素和链霉素呈高度敏感,而青霉素有耐药性,三株菌与鼠疫菌和假结核菌的抗血清不起凝集作用,而且与鼠疫反向试验的诊断液不发生凝集。三株菌抗血清与鼠疫间接血凝试验的诊断液不起凝集作用。结论153和271菌株属小肠结肠炎菌(生物Ⅰ型),而272菌株属中间型耶氏菌.它们与鼠疫菌和假结核菌无免疫原性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502.
总结探讨姜良铎教授运用从状态辨治“湿毒疫”的方法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理论及经验。探讨疫毒损伤正气、气不摄津、化生湿浊、湿毒化热、痰瘀凝滞、阻络痹肺等基本病机以及疫毒循三焦膜系袭染他脏的转化病机特点,结合患者胸部CT辨识疫毒盛衰、肺部实阻程度,结合外周淋巴细胞辨识肺卫功能强弱,结合氧合指数辨识宗气盛衰,结合舌脉辨识病情进退,结合其他脏腑传变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辨识脏腑功能,综合分析患者当前病机,总结当前状态并施治,注重时时固护正气、扶正祛邪,才能及时截断病势取效。对于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可从邪弱正盛或正虚邪恋的状态来辨治。从状态辨治开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03.
在中医辨治过程中,五运六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四时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可以防治疾病。肺炎喘嗽作为儿科常见病,常因外邪侵袭所致,岁运的太过不及,六气的主客之分均可影响气机的开阖制化,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肺炎喘嗽一病,多为外邪侵袭,痰热内阻,肺气郁闭所致,故治疗须以清热为本,兼以宣降气机、化顽痰,使热不与痰结,以清热化痰,调畅气机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504.
吕文亮 《世界中医药》2020,15(2):125-128
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解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NCP)是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患者初期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该病属于疫病范畴,主要病性为湿毒,属于中医的疫毒,可称之为湿热疫毒。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本病是时疫流行的疾病,需要与当令的"四时温病"病证相鉴别。立足点要针对"湿热疫毒"的病理表现及特点,离开了"湿热疫毒"就离开了主要病因。因此,早期虽然有寒湿阻滞,但寒湿化热是常态,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住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指南从广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促进患者康复几个方面在第一版基础上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05.
多种PCR法在北京市不明原因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建立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时筛查SARS病毒、高致病性人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并检测其它亚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探讨该方法在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实时荧光PCR法检测SARS病毒、高致病性人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巢式RT-PCR法检测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结果77份各类型标本中,检出SARS冠状病毒4份,阳性率为5.19%;流感病毒8份,阳性率为10.39%;未检出高致病性人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和RSV。结论应用多种PCR法检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快速、准确地筛查SARS、人禽流感病例,并可进一步查明其它致病原,为及时防控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06.
[目的] 探析明末清初时期浙江医家陈士铎诊治疫疠的学术思想。[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筛选陈士铎著述中涉及疫、疠之条文并进行研读,从病名、病因、病机、症状、鉴别、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疫疠的学术思想。[结果] 陈氏详细阐述了瘟疫、疠风、瘴疠等疾病的辨治方式。火热成毒、闭而不宣所致瘟疫以全身症状乃至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具有传染性,且病死率高;热毒、湿蒸之气所致疠风、瘴疠均具传染之性,疠风以皮生斑点、破而成疮乃至腐烂及须眉掉落为临床特点,瘴疠则以头痛、腹满为核心表现,而由酒湿所致疠风则不具可传染性。陈氏在多部医籍中针对各类疫疠之疾创设了多种治法方药,并提出疫病与伤寒可通过是否于冬月得病及传经与否进行鉴别,春疫与春温则在病邪性质与预后方面有所差别。[结论] 陈士铎身处疫灾频发之时空,关于疫疠证治的论述丰富、零散而颇具特色。其防治疫疠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传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提供借鉴,也提示在中医疫病学经典传承内容建设中,除应重视传统中医典籍与温病学家专著外,其他学派医家著作与综合性医书中相关内容的整理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07.
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牙龈炎菌斑形成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目的 :观察 0 .1%西吡氯铵含漱液对单纯性牙龈炎患者牙菌斑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单纯性牙龈炎 48例 ,随机分为 2组 ,应用双盲法分别给予 0 .1%西吡氯铵含漱液 (实验组 )或爱诺天健含漱液 (对照组 )。(主要成分亦为 0 .1%西吡萌铵 )。每天 5次 ,晨起、睡前、饭后各一次 ,每次含 15ml,持续漱口 60s ,漱口后 1h内禁饮食 ,7d为一疗程。就诊当天 ( 1d)、4d、8d按照Quigley -Hein指数 (Turesky改良 )测定菌斑指数。第 1天行左侧半口上下颌牙齿洁治 ,第 8天行右侧半口上下颌牙齿洁治。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4例 ,年龄、性别、吸烟史分布无组间差异 (P >0 .0 5 ) ,基线检查菌斑指数无组间差异 (P >0 .0 5 ) ;中期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菌斑指数显著低于基线值 (P <0 .0 5 ) ,菌斑指数差值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终点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菌斑指数显著低于中期检查值 (P <0 .0 5 ) ,菌斑指数差值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中期和终点检查左半口菌斑指数测量值与右半口测量值比较均显著减少 (P <0 .0 5 )。结论 :0 .1%西吡氯铵含漱液可预防单纯性牙龈炎患者牙菌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508.
Pneumonic plague that originated in Russian Siberia broke out in Northeast China in October 1910–March 1911. On the basis of field visits, autopsy, bacter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local authorities and international colleagues, Dr. Wu Lien-Teh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efficient antiplague measures, which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traordinary epidemic plague. In his subsequent work, Dr. Wu demonstrated the respiratory transmission of pneumonic plague and tarbagans’ role in this spread. Dr. Wu’s academic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s are valuable in the medical progres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